•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近50个博士同一个故里,广东这个侨乡村为啥与众不同?

2017年08月29日 19:47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江门8月29日电 题:近50个博士同一个故里,广东这个侨乡村为啥与众不同?

  记者 郭军

  位于广东江门台山市白沙镇北部,距离台城33公里的百足山下古村落西村,古朴宁静,风景秀丽,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博士村”。自1924年起,这里英才辈出,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出了近50个博士,且多数毕业自美国哥伦比亚、哈佛、加州伯克利、斯坦福、密歇根、加拿大卡尔加里、多伦多等欧美名校。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硕士、学士以及其他读书人,“一门三博士”、“两代六博士”的事迹在当地传为美谈。西村大岭里鸟瞰 陈骥旻 摄

西村大岭里鸟瞰 陈骥旻 摄

  西村到底有啥神秘?带着好奇与疑问,记者近日进行了实地走访!

  西乡称为“博士之乡”似更为贴切。原来,接待记者的白沙镇侨办主任余曼萍告诉记者,西村其实不是一条自然村,而是一个行政乡,今称西村村委会,下辖32条自然村,现有人口3500多人,有5900多人侨居海外。遐迩闻名的“博士村”实为其辖下的大岭里、南阳里、永安里等几条自然村。

  改革开放初期,西村子弟早已遍布美加,他们作为第一代华侨的后代在国外接受好的教育,获得博士学位的不在少数,因此家中的亲人会自豪地宣称自己家中有博士,因此“博士村”不胫而走。

  乡村小学走出西村第一位博士

  90多年前,当年仅30岁出头的黄俊杰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拿到博士学位时,他可能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家乡西村数百年来的第一位博士。

  “高曾祖父出洋淘金、修路,赚钱后回来盖了房。曾祖父在白沙圩开药店,爷爷则在白沙圩的阁楼里和圩里的学校里接受了启蒙教育。后来,他只身一人前往广州广雅师院上学,毕业后,不到20岁的他,回到村里的绍宪学校做了8年的小学校长,经过努力,成功使一度办不下去的小学起死回生。”谈到自己的爷爷黄俊杰,台山市白沙镇萃英中学副校长、“博士村”文化建设顾问黄在自豪地介绍道。

  “当时,台山县督学来学校视察,看中了爷爷的潜力,觉得他做乡小校长是大材小用了,鼓动他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黄在说。那时候,他们家里没有经济条件供黄俊杰到美国读书,黄俊杰一个人到了美国半工半读,四年后,终于拿到博士学位。

  学成归来,经当时的国民政府要员孙科安排,黄俊杰出任广东省民政厅粤中区巡察。

  “爷爷当时很有名望,台山师范闹学潮时,国民政府出动了两个连的兵力也于事无补。在海外的本乡同仁闻讯,特意电邀爷爷出面处理此事,最终事件得以平息。”黄在表示,作为西村第一位博士和当时社会名流,黄俊杰对后来西村学子的影响很大,大家纷纷以他为榜样,外出求学深造。博士村”文化建设顾问黄在在黄俊杰故居前留影 陈骥旻 摄

博士村”文化建设顾问黄在在黄俊杰故居前留影 陈骥旻 摄

  “博士村”:一村两巷三博士

  “西村是一个侨乡,西村博士乡解放前就很有名了。”黄在说,“西村之所以很早就是出名的博士乡,是因为当时西村有五大博士,都是学成后回到国内和家乡服务,因此,他们的事迹很快传开了。”

  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西村最著名的五位博士黄俊杰(法学)、黄朝晖(化学)、黄承业(经济)、黄敬业(医学)、黄新彦(化学),前三个都出自大岭里,“分别是20年代、30年代,40年代毕业的博士,可以说当时大岭里代代有博士。”黄在指着村里的一条巷子告诉记者,爷爷黄俊杰和黄承业当年就出自这同一条巷子。

  黄承业的故事颇为戏剧性。40年代博士毕业后,年轻、英俊的黄承业被国民政府宋子文招回来。“但当日国内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物价飞涨,钞票贬值,学经济的黄承业竟然英雄无用武之地。住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的堂哥家里,整天无所事事,无比压抑。后来,竟然去了惠州罗湖山清虚观出家。”黄在不无遗憾地说。

  同为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化学博士黄朝晖则相对幸运一些。他自幼在加拿大长大,曾回广州学中文。哥大毕业后,他先是在纽约曼哈顿的公司工作,小有名气。后被国民政府国防部兵工署延揽,回国从事兵工化学研究。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又公派他带了一批年轻的学子作为后备人才,到美国学兵工化学,直到日本投降才回来,后来,黄朝晖的老母亲还回到大岭里的老宅居住,直到在这里去世。

  据村长介绍,大岭里现有户籍居民200多人,另有400多人侨居海外。除了“一村两巷三博士”外,黄国华“一门三博士”也常被传为佳话。黄国华的长子黄昌荣是医学博士,卡尔加里大学著名教授;次子黄远荣,农业化学博士。三子黄健荣,法学博士。黄昌荣多次回国讲学,被广东省人民医院聘为名誉教授,回国讲学之余,有时回来看望村中的祖屋。

  黄在表示,“一门三博士”情况,在大岭里肯定不止这一家。

  “博士世家”:一门两代六博士

  与大岭里相邻的南阳里,是西村另一个有名的博士村。最受人称颂的是黄培坤“一家两代6博士”,堪称“博士世家”。长子黄朝翰,英国经济学博士,长媳简丽中美国社会学博士;次子黄朝勋,加拿大化学博士,次媳陈婉娴,美国化学博士;黄朝翰两个儿子黄天荫、黄天华,均为美国医学博士;据村中老人介绍,黄培坤是中医师,1964年由香港携儿子移民加拿大多伦多市,在多伦多早逝。

  据了解,黄朝翰曾在南阳里生活过一段时间,之后去香港就读,而他的弟弟黄朝勋曾就读于“博士摇篮”——绍宪小学。据黄在介绍,虽然没在村里住,但黄氏兄弟把祖屋翻修装饰一新,他们经常回家省亲,探视祖屋。

  黄朝翰博士曾说,重新修建祖屋,主要是让后代回乡时有个落脚点,不要忘记自己的根。一个巷子出了两个博士 郭军 摄

一个巷子出了两个博士 郭军 摄

  “博士之乡”是怎样炼成的?

  事实上,在江门五邑地区,像西村这样的博士村并非孤例。江门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梅伟强告诉记者,新会古井镇霞路乡赵姓的皇族村,端芬镇梅姓的高原村也毫不逊色于大岭里。

  “都有崇文重教的祖训传承。”梅教授分析这些地方历史上之所以人才辈出的原因时说。他告诉记者,在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实行学监制的第二年,梅氏宗亲就在家族祠堂开办了蒙养学堂。而皇族村是南宋皇族后裔,历史的文化积淀更是深厚。

  而在西村村头的绍宪学校也早于1908年由村里出洋谋生的华侨捐资创办。这所学校曾经吸引了附近众多学子前来就读。不少西村博士就是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

  “广府人受科举文化影响,他们都知道读书才有出路。孩子们从这里出去的基本上都会读书”。黄在深有感触地说。“大岭里具体出了多少个博士?这个就像问我40年教了多少个学生一样,我说不上来,但我一定知道最好的学生和最调皮的学生。我们村的孩子没有不读书的,这是村里的风气,我爷爷是读书出去的。那些老家伙都是在外面见过世面的,都还知道在家里没前途,都在外面读书。”

  华侨众多!榜样的力量!黄在认为,这是西村能够成为“博士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早期的华侨在外面做劳工谋生时,也见识了外国教育,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不是侨乡没有可能;是侨乡,还要有这方面的榜样。校长在外面上学,当个博士回来,很风光。我们西村的乡风比较好。”

  黄朝翰博士也曾说,今日新一代华侨能够受到良好教育并且取得好成绩,与老一辈的华侨艰苦奋斗分不开的,他们大多数没受过正规教育,一般文化水平较低,人在他乡,没有文化,走的路自然曲折多了。老一辈华侨深受其苦,为改变这种现状,对新一代寄予厚望。

  不过,西村民间一直有这样一个传说,西村背靠百足山,山清水秀,风水好。百足山上天然竖立着三条三米高的石柱,石柱形态下粗顶细,状似三支倒竖的笔;底部凹下处石光滑之天然石板,形似“墨砚”。迷信者说西村之所以出了一个博士村,乃这“三支笔”所钟灵。

  而在在高龙村村前百足山山麓的田垌处,有一处建于清朝中叶的文阁,楼高五层,下宽顶尖,挺直指云天,如文笔倒竖,故有“文笔”之称。文阁——“文笔”成为西村文气钟灵的标志。

西村大岭里鸟瞰 陈骥旻 摄
西村大岭里鸟瞰 陈骥旻 摄

  “博士村”未来如何综合保护与开发?

  走访博士村,记者发现,与当年的盛况相比,如今的博士村略显安静、冷清,留守村民不多。虽然当年的青砖瓦房旧居仍可见当年风采,但略显陈旧。据了解,当地政府目前有意挖掘博士村文化内涵进行开发。

  研究广东侨乡文化的学者梅伟强教授曾于2014年带领数位博士深入博士村考察,并向当地政府建议,动员各方力量支持博士村的保护与开发。为此,要更深入地调查与核实西村的博士资源,要将文化、教育、旅游、观光、美食一起纳入全面规划,重点打造。同时,还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完)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