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异国四百余年 明代地图重回厦门海沧
原标题:藏身异国四百余年 明代地图“回家”
是有据可考最早传入欧洲的中国地图,也是全球海洋文献的珍宝之一

昨天(8月29日),欧洲第一张中国地图——《古今形胜之图》(海沧金沙书院卷)以精印高仿卷的形式,时隔462年之后重回厦门海沧。该图于公元1555年刊刻于海沧金沙书院,是目前有据可考最早传入欧洲的中国全图,也是欧洲汉学研究的起源文献,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1575年传入西班牙皇宫
据了解,《古今形胜之图》(金沙书院卷)公元1555年刊刻于海沧,之后辗转菲律宾、墨西哥,1575年抵达西班牙皇宫,今藏于西班牙塞维利亚市的西印度群岛总档案馆,是目前有据可考的最早一张传入欧洲的中国全图。
根据厦门海沧区的申请,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陈昊苏的指导协助下,经西班牙有关方面特别批准和授权,2017年7月,央视海丝题材重点纪录片《周起元》摄制组进入西班牙西印度群岛总档案馆采访,8月中旬取得该图的高清电子版。《古今形胜之图》462年之后,终于以高清正版的形式荣归故里。
“8月23日,陈昊苏先生在北京向海沧金沙书院转赠了《古今形胜之图》精印高仿卷。这种精印高仿卷是西班牙国家总档案馆馆长办公室唯一悬挂的馆藏文物复制品。”央视纪录国际传媒导演杨光照介绍,摄制组在西印度群岛总档案馆拍摄时获悉,该图是欧洲汉学研究的起源文献,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笔记(1492年)、教皇关于西班牙与葡萄牙划分世界的诏书(1494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海图(1522年),并列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

16世纪40年代首印 海沧金沙书院重新刊刻
公元1500年之际,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渐次成为海洋强国。中国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明代中后期,闽南月港成为中国海外贸易唯一合法的官方港口,全国外贸总额的80%和福建税收总额的64%来自月港。海沧则是月港的核心组成部分。
《古今形胜之图》原图纵115厘米,横100厘米,木刻墨印着色。该图为明朝嘉靖年间进士喻时于16世纪40年代在江西省信丰县北宫编集首印,依据的是《明一统志》,目的是“欲便于学者览史,易知天下形胜古今要害之地”。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孟冬,在海沧金沙书院,周起元的祖父周一阳协助闽南大儒林希元重新刊刻。此后,海沧金沙书院版本流往海外。

地图以明疆域为主 刻入历史典故与地理形势
“公元1571年,西班牙在菲律宾马尼拉建立殖民点时,在菲律宾已随处可见在此营生的闽南人。”据央视海丝题材重点纪录片《周起元》总策划,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副主任、区委副书记曹放介绍,西班牙驻菲律宾第二任总督从一个闽南商人手里得到《古今形胜之图》后立即派人翻译。后几经辗转,1575年8月15日地图抵达马德里,总督将此图及相关文件献给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

该图以明代中国疆域为主,大致包括了今日的东北亚与东南亚,还有一些国人想象中的国家或者族群。上地图分别用赭黄、绿蓝、青蓝三色普染图上的江河湖海和高山峻岭。两侧说明文字记载图幅范围及当时所设府、州、县、卫、所等建置数目。图中标注地名近千处,“今”(明代)地名用阳文,“古”(明代以前)地名用阴文区别表示,并绘有南、北两京及十三省界线。与普通地图相比,更注重历史典故和地理形势。作者利用图中空白之处,注明各地区的历史沿革。全图有说明文字150余条,注释五六千字。

据悉,该地图先是珍藏于皇宫,后转藏位于塞维利亚市的西印度群岛总档案馆。该图流入西班牙人之手后,顶端和图中要害之地注有西班牙文字。(林维真 通讯员 林艺萍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