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侨乡梅州启动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 传承骑楼文化

2017年10月12日 09:2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改造后的梅州老城区泰康路。何森垚 摄
改造后的梅州老城区泰康路。何森垚 摄

  传承骑楼历史文化 再现侨乡梅州古韵

  梅江区启动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工作,重点整治7条街,其中泰康路升级改造接近尾声

  走在梅江区的江北老街,古老的小巷,斑驳的老墙,沧桑中尽显历史的久远。老南门屐店、吕伯超粽子、陈师钟表店、客家特产……隔着岁月这道重纱,众多老行当既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也存在一丝的陌生感。

  为保护好这片文化厚重的街区,梅江区近期按照《梅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规划,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试点泰康路进行了升级改造。据了解,有关部门接下来还将对油罗街、中山路、文保路、元城路、仲元路、凌风路和周增路等进行修缮升级,恢复老街区的历史风貌。

  梅州市市长方利旭在近期的调研中指出,旧城改造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惠民工程,推进规划改造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他强调,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突出整体规划、通盘考虑,统筹好空间、规模、产业以及建设、管理,提高城市工作科学化水平;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布局民生项目、改善交通条件、营造宜居环境,让群众生活得更舒心。

  延续文脉 挖掘古城厚重历史

  泰康路的两边,原先破旧的墙面不复存在,地面、柱子、店铺门修缮一新,曾经一度“消失”的建筑雕刻也在这次修缮过程中重现容貌。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座三层高的骑楼窗户边沿,雕刻着精美的花鸟图,且每一扇窗户的样式都不尽相同。

  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设计师舒慰告诉记者,这些美轮美奂的雕刻就是建筑的原先面貌,只是后来被石灰等材料掩盖了。这次为了还原图案,项目团队和施工方花费了不少心血。

  在泰康路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刘丽娟,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非常关注。“这里最老的房子已有上百年,而且具有独特的侨乡风情,保护还原这片历史街区很有必要。”刘丽娟说。

  梅州古城自宋朝筑城以来,形成了具有传统地域特征的老城风貌区,分布着较多的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群。1994年,梅州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江北老街作为梅州具有代表性、保存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有着不少中西合璧的骑楼文化代表。尤其是在中山路和凌风路等街区内,保存了为数众多的中西混合骑楼式客家民居,其中不少建筑是由华人华侨出资兴建。

  据了解,旧城以今仲元路和凌风路为两条东西向的横路,并以南北走向的泰康路、和平路、义化路、元城路—民主路和中山街等五条道路共同构成“两横五纵”的空间格局,旧时的城,分别以东门(今东门塘处)、西门、北门(今梅州岗)和南门(今义化路与凌风路交汇之处)为四界,有衙署、城隍、学宫居于其中,邻水的南城门还接近梅江和江岸码头建筑。古时,这一带所形成的聚居区是城市的繁华之地。

  近百年前,民族工商业逐步兴起,这个过程在老街商业建筑特色中呈现出来。因而,这些古建筑深刻反映了客家人具有传奇色彩的迁徙历史和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在老街区,有许多散布在街头巷尾五花八门的老行当,是客家人记忆里浓墨重彩的风情照,也是民间生活最原汁原味的部分。

  为保护好这片文化历史街区,近期制定的《梅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规划中,就明确划定了重点保护修缮的历史城区范围,即北至广梅三路、梅州大道、公园路、侨新路、岗子上路北侧,南至梅兴路、金利来大街、梅江,西至广梅路,东至东山大道,总面积2.64平方公里。

  修旧如旧 恢复老街文化风貌

  上午9时,阳光洒满整条街道。在仲元东路开店的钟女士,已经将服装整整齐齐地摆放好在衣架上,开门迎客。“我在这里开店已有17年了。”钟女士说,虽然生意一般,但是因为老顾客都住在周边,而且也习惯了老街的生活节奏,所以从来没有到别处开店的打算。

  虽然习惯了老街区的生活,钟女士也有一些忧虑,“这里的电线就像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地缠绕在店铺的上方,不仅不安全也不雅观。”

  在江北老街区,诸如此类问题并不少见,基础设施及市政道路等城市功能配套方面严重滞后,区域内房屋老旧杂乱、道路路面狭窄、水电管网老化,既影响城市形象,又存在安全隐患,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的意愿日益增强。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历史文化街区在新一轮的城镇化中得到保护和开发,从而使城市文脉得以延续,成为摆在政府部门面前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梅江区区委书记朱国城表示,梅江区将谋划以江北片区为主体的城市经济,重点发展以凌风东西路为主的文旅板块,以黄塘河流域为中心的医康养板块和以海吉星为主体的物流板块,力求江北片区实现“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五年一大变”的目标。

  而从8月5日开始施工至今的泰康路升级改造项目,则是梅江区历史文化街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项目的一部分,是老城区提升改造的试点工程。

  “为更好地兼顾结构安全和风格保留,我们先对泰康路的70间店铺、总长约145米的街区进行施工,通过升级改造该路段商铺的外立面、电线和通信线路等,来改善人居环境。”梅江区整治办工作人员陈宇春说。

  根据规划方案,之后店铺的招牌将进行统一设计;并在门窗上添加客家元素,通过增加铺装来提升商业品质;同时还将对街区的行车道、停车位等进行规范……以此形成以商埠文化、骑楼文化、侨乡文化串联的文化景点,街区里的历史文化、风俗、建筑空间形态将得以重现。

  目前,泰康路试点段完成了大部分工程,脚手架在国庆节前已拆除完毕,原先七缠八绕的电缆线也已规整,如今正在进行两边灯饰、店铺门安装等一些收尾工作。

  陈宇春告诉记者,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断磨合与改进,在对泰康路施工期间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之后,原方案也由此得到了完善。“这样也为接下来推进对油罗街、中山路、文保路、元城路、仲元路、凌风路和周增路等街区改造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关 老街有“名”

  元城路

  为纪念北宋谏议大夫刘元城。他铁面无私,敢于直谏皇帝,因此得罪奸佞,被谪迁梅州,苏东坡称其为“真铁汉”。在梅州期间,倡办教育,开梅州文教之先河,梅州人为纪念他,在北门城楼建“铁汉楼”以崇祀,后又将今仲元西中段至北门的一条街称为“元城路”。

  凌风路

  为纪念南宋丞相文天祥。他曾写下许多诗,其中《咏梅州》集句中有“楼阁凌风迥,孤城隐雾深”,梅州人为纪念他,将梅州南门沿江一条街命名为“凌风路”,因这条街最长,后来又以南门为界,将西向至十字街段称为“凌风西路”;将东向至东桥(梅江桥北端)段称为“凌风东路”。

  文保路

  为纪念明代建城有功的叶文保。明洪武初,因古梅州城年久失修,坍塌过半,政府为避寇乱,拟倡修城,但无能为力,时叶文保带头捐献巨资,并动员民众协助,终把城墙修复。其中,叶所捐资足可建一半之城墙,深受官府及民众赞赏,被誉为“叶半城”。后人为纪念他,将北门一条街命名为“文保街”。

  中山路

  为纪念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祖籍原属长乐(五华人)忠坝公馆村。后人为纪念他,将今十字街口西至今平安桥一条街称为“中山路”。

  仲元路

  为纪念辛亥革命著名将领邓仲元。邓仲元,梅县丙村人,跟随孙中山革命,南征北战,屡立大功,任广东军政府参谋长等职,1922年被反动派暗杀,后人为纪念他,将老县政府门口横街命名为“仲元路”,因此街道较长,后以县政府门口为界,西向至中山路止称为“仲元西路”;东向至泰康路止称为“仲元东路”。

  周增路

  为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周增。周增,字能益,梅县松口人,后人为纪念他,将仲元东路末横街(今梅州市人民医院体检门诊部后面)一段路命名为“周增路”。(黄思华)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