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美食:重阳前后广东侨乡台山猪仔薯开始上市

中国侨网江门10月25日电 题:重阳前后广东侨乡台山猪仔薯开始上市
作者 李晓春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多数地方有各种庆祝活动,如设百叟宴、登山、放风筝等,而在广东台山,重阳前后有一种叫猪仔薯的美食开始上市,深受当地人喜欢。

其实,台山人口中的猪仔薯就是毛薯,其貌不扬,外形个小且比较圆润,根须比较发达,像长了毛似的,薯皮一般为土褐色且表面呈纹理清晰的龟裂状,薯肉呈白色且比较粉糯。
据了解,猪仔薯对土壤条件要求特殊,需在泥沙土中生长,可种植的地方有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台山的猪仔薯种植面积已达数千亩,多数见于水步、大江、四九、冲蒌等镇,而台山其他地方的农户也有小面积种植的传统,多数为自家食用。
重阳节前后,当地的农户就开始将刚收获的新鲜猪仔薯拿到附近的圩去卖,整个销售季可长达三四个月,销售前期多数用作鲜品食材,而后期则多数用于晾晒干品。据闻,台山人在重阳节有去登高(登山)的习惯,一般会把带皮、整个煲熟的番薯、芋仔、猪仔薯等带上,作为登山期间补充体能的干粮。煲熟的新鲜猪仔薯剥开皮后,即可食用,其肉粉糯且带种独有的薯香。
据台山当地人介绍,挑选猪仔薯要“一掂二看”:“一掂”,是掂一下猪仔薯的单个重量,握在手里沉甸甸的,应该是刚收获不久、够新鲜,否则就是放的时间过长,水分蒸发了些;“二看”,是看表皮的龟裂程度、看表皮的颜色,整个猪仔薯布满不规则龟裂纹的,且颜色呈灰褐色、黄褐色的,说明生长周期足,此类品相的猪仔薯煮熟后口感更为粉糯,个头越大售价越高。若个头小、表皮光滑且呈嫩黄色的,说明生长周期短,甚至会出现“生水”(吃起来不粉糯、脆口无味)的现象。

台山人喜欢用猪仔薯来煲汤和煲糖水。比较常见的是用去皮、切块的红萝卜、猪仔薯,和猪骨进行搭配的猪骨红萝卜煲猪仔薯汤;用去叶、切好的白菜头,去皮、切块的新鲜猪仔薯,和猪骨(或猪肺)、蜜枣等食材进行搭配的猪骨白菜煲猪仔薯汤。用新鲜的猪仔薯煲汤,一般煲40分钟左右即可,若煲的时间长,会破坏猪仔薯的口感且让汤色浑浊;若用猪仔薯干煲汤,则需煲1.5个小时左右。煲糖水也一样,多数以去皮、切块的新鲜猪仔薯为主料,以广府人传统的烹饪方法来煲,煲好的糖水甜中带点薯香,口感粉糯滑嫩,如猪仔薯蛋花糖水、黑豆陈皮猪仔薯糖水等。若没鲜品时,可用干品代替,但口感上稍微逊色些。
此外,也有台山当地的厨师尝试着用新鲜的猪仔薯去皮、切块,采用先炒后焖的烹饪方法,用咸猪肉(或广式腊肉、腊肠)来焖猪仔薯。先将咸猪肉爆香,再放入切好的猪仔薯翻炒3分钟左右,然后加入开水和调味料焖10至15分钟即可,出锅前加入切好的香芹和葱段,来给最后的出品提鲜增香。刚焖熟的猪仔薯,吃起来层次感较为丰富,除了能尝到猪仔薯的嫩、滑、粉、糯之外,还糅合了芹菜的清香爽口和咸猪肉的咸香。甚至有些台山籍的西餐厨师,运用家乡猪仔薯粉糯的特点,将煲熟的猪仔薯去皮剁成薯泥,并尝试着借助芝士和其他食材的搭配,做成别具一格且富含薯香的西式点心或西餐配菜。

若是遇到阳光充足且刮北风的日子,许多当地的农户会挑选出一些新鲜的猪仔薯来去皮、切块进行晾晒,晒干后的猪仔薯易于存放和方便携带。晒干后的猪仔薯,是台山人一年四季煲汤、煲糖水的自备干货之一,并多数作为家乡土产赠给亲朋好友和归国华侨。
如今,多数旅居海外的台山华侨和常年在外务工的台山人,每次回台山都会带上一些白菜干、猪仔薯干、鸡爪芋干等家乡土产干货,以致他们在异国他乡也可以随时烹制独具家乡风味的汤水或糖水,与家人享用。据了解,近年来台山市供销社对猪仔薯进行了统一的收购、制作、包装、销售,并配上真空包装的白菜干、黑豆、鸡爪芋干等土特产,以“台山四宝”土特产礼品箱的形式,同时在实体店和线上进行对外销售,让独具台山风味的土特产在电商时代逐渐广为人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