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福建漳州复现古老福船 重启海丝之旅

2017年10月27日 10:44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早年随船航行的黄凌霄。
早年随船航行的黄凌霄。

  原标题:复现古老福船 重启海丝之旅

  最近,73岁的台胞黄凌霄频繁来往于台北与漳州月港。他正为中式帆船“浪荡子·马可波罗”号开斧做准备。

  今年6月,黄凌霄与位于龙海市海澄镇的崇兴造船厂签订合作意向书,由后者作为承造方。按照计划,“浪荡子·马可波罗”将是一艘15米长的木质仿古三桅福船。来年春末夏初,黄凌霄将和他的伙伴驾驶着它,从台湾东海岸出发,经由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和地中海,抵达他向往的威尼斯,实现重走海丝之旅的梦想。

  老人与海

  黄凌霄是台湾花莲人,在台北经营了多年电子零件生意。30年前,他到澎湖旅行时,一艘精致的小舢板“真古锥”进入其视野。“质感古朴,线条优美,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从那时开始,黄凌霄迷上了中式古船。他的生活轨迹,也由此改变。

  49岁那年,黄凌霄在位于台湾岛东北角的卯澳渔村,购置了一栋面朝大海的老房子,又远赴澎湖白赤乡赤崁村,请老师傅先后钉造了两艘传统舢板,分别命名为“走路号”“走路1号”。“闽南语中,‘走路’意指欠债跑路,在这里则有驾船出海逃离烦扰世俗的意味。”黄凌霄说,尽管现代船舶更加安全舒适,却让人感受不到搏击大海的豪情和舒畅,“而这正是消逝中的传统帆船最大的魅力”。

  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小船,黄凌霄对于大海的热情有增无减。退休之后,他远赴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学习帆船文化,并跟随各国船员环游世界。2007年,“太平公主号”面向全球招募船员,参与横渡太平洋的计划。这艘木质帆船由福州、泉州、漳州三地匠人于晋江市深沪港,依据早期福建沿海福船船型“赶缯船”仿制而成。黄凌霄参与了其中从台湾基隆到日本那霸的航行,全程四天四夜。

  多年的海上经历,让黄凌霄对传统中式帆船,尤其是福建与浙江沿海惯用的福船情有独钟。

  “谈及帆船,大部分人先想到的是西洋帆船,殊不知中式传统帆船同样底蕴深厚,不仅体现在造船工艺上,还在于其背后的人文积淀。”2002年,黄凌霄第一次来到厦门沙坡尾,结识了造船师傅汪振芳。从他口中,黄凌霄学到了不少专属于讨海人而又饱含生活哲理的民间谚语,比如“有风不驶帆,没风才来橹”,说的是要善于把握机遇;“先压舱,才操帆”,说的是凡事要做好准备。

  然而,在黄凌霄看来,传统福船在现代社会却缺乏“存在感”。“自上世纪60年代钢板船普及,失去了市场的木质帆船的制造工艺逐渐被边缘化。”黄凌霄说“走路号”采用的是福船船体与欧式帆装,原因是如今在台湾,桅杆制造等传统工艺已几近失传。

  另一方面,与传统福船有关的研究也属于“稀缺品”。“木帆船建造的传统法式大多由造船师傅凭借经验尺寸现场放样,各种尺寸配搭以及选料用材等主要靠言传身教,鲜有成体系的理论梳理。”黄凌霄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视角,记录下传统造船工艺,重新唤起现代社会对古老福船及其背后海洋文化的关注。

  打造“黑水沟”号

  2011年,在搜录了造船匠师及传统中式帆船的大量史料后,黄凌霄决心打造一艘真正意义上的仿古福船。他将这艘帆船命名为“黑水沟”号,寓意先民航渡凶险的台湾海峡时冒险进取的精神。出版于2015年的《黑水沟:漫谈打造台湾北海岸传统帆船》一书,正是对“黑水沟”号制造的全程记录。

  书的开篇,便是三位师傅学徒熬成师的故事。2011年底,黄凌霄几经周折,在新北市野柳港找到了人称“福来仔”的退休木船师傅庄福来,并聘请他为“黑水沟”号的执斧人。

  造船期间,黄凌霄通过文字与影像,对造船流程进行了记录。从物料的来源、选取与处理,到龙骨安放,再到桅杆与帆布染制,巨细靡遗。

  “早期造船,多靠师徒间以造船口诀相传下去,口诀中包含船壳的曲率、船体长度、船板间隔等,我们只能依搜集到的古船数据,将其转化为现代图纸。”黄凌霄说,从无到有打造“黑水沟”号,最困难环节为船壳曲率的拿捏。“每一船段的船壳有不一样的曲度,为取得所需之曲度,木料需经烘烤再加以定型,这需要耗费相当大的气力与时间。”

  除了古法造船工艺,黄凌霄还记录下了造船过程中的诸多仪式活动、俗话谚语、古老术语。在台湾海洋史专家陈国栋看来,黄凌霄的记录,为海洋史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书中,黄凌霄为‘整船’一词下的注脚为钉造新船,但一般人往往望文生义理解为整理船只。”陈国栋说,台湾文献曾记载郑成功父亲郑芝龙为对抗海盗,赴厦门“整船缮械”。历史事件,因此有了不同的解读。

  2012年8月5日,8米长的“黑水沟”号终于完工。

  驾着福船去威尼斯

  “黑水沟”号并不是黄凌霄海洋梦的终点。他要造更大的福船,去更远的地方。这艘还未动工的船,早就有了名字——“浪荡子·马可波罗”号。黄凌霄早早地规划好了航线。明年春末夏初,从澎湖出发,经由台南、新北淡水绕岛一周,随后南下,由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渡过漫长的红海进入地中海,最终抵达马可波罗的故乡威尼斯。

  在黄凌霄看来,自己与马可波罗一样,都是海上的流浪者。巧合的是,当年马可波罗返回意大利,据说搭乘的也是福船。如果顺利成行的话,这将是黄凌霄经历的最长的海上航行。届时,他将和他的船员们,带上罗盘等传统航行工具,比对传统与现代航海技术的差别。

  为了打造这样一艘远洋木帆船,今年6月,黄凌霄来到了漳州月港。承造“浪荡子·马可波罗”号的,是当地的一家郑氏百年老店崇兴造船厂。

  清末民初,海澄人王郑文庆继承祖上衣钵,创办崇兴造船厂。100多年后,郑家后人郑水土依然完整地掌握着古法造船的工艺,只是更多运用于龙舟、小渔船等领域。郑水土家中,曾保留着一本残损的《海澄郑氏造船图谱》。图谱记载着民国年间所建造的16种格式木制船只的船主、尺寸、结构和用料,所用文字多是融入当地特色的鲁班字及造船师傅的闽南语自造字,形同秘籍,颇为珍贵。

  与打造“黑水沟”号一样,黄凌霄也将翔实记录“浪荡子·马可波罗”制造的过程。“这本书将不止单纯地记录造船传统技法,还要让年轻人喜欢,要收集与船、讨海人有关的人文故事、闽南渔家传统谚语。”黄凌霄希望邀请两岸的船舶与海洋文化领域的研究者,咸聚月港,促进两岸学术力量对福船与海洋文化的关注。

  在黄凌霄看来,寻求古船的活化路径,为传统文化寻求市场支撑,开拓全新的产品形态与应用场景,是古老的福船文化是否能够重新扬帆起航的关键。

  记者点评

  自上世纪中叶开始,在经济、技术、效率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曾经为海洋文明立下汗马功劳的中式帆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同走向消逝的,还有讨海人世代传承的古法造船工艺。如今,我们间或关注这一领域,多源于情怀者、冒险者见诸报端的航行壮举。

  这些重新唤起公众注意力的航行,大多带有仪式感或行为艺术色彩。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其符号意义下,古法造船技法等传统工艺,在现实中究竟该何去何从。作为东方海洋文明的见证与载体,古法造船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有其历史意义,不可任其消亡。

  如何在新的市场背景下,寻求古法造船工艺的意义?活化、产业化,是需要探索的路径。如何运用文创等流行元素,将古老帆船所代表的海洋文化,融入社会生活中,实现历史场景再现;如何进行更新产品形态、丰富传统工艺的现实应用场景;如何构建人才培育与输出机制……都是重要的课题。(张辉)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