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二战前后意大利青田华侨兴衰转折及流向

2017年11月08日 10:14   来源:青田侨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40位华侨为自救,只能接受当地天主教的要求,皈依天主教,举行洗礼仪式,图中二排右四就是那位姓张的牧师
    40位华侨为自救,只能接受当地天主教的要求,皈依天主教,举行洗礼仪式,图中二排右四就是那位姓张的牧师

  原标题:二战前后意大利青田华侨兴衰转折及流向

  青田华侨从清朝初期开始出国,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了一个高潮,在那个交通与信息闭塞的年代,最鼎盛时期曾经有3万多青田人奔波于世界各地。但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这种出国潮戛然而止。二战之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与民国政府开展了二战受害华侨善后救济工作,将在欧洲的大部分华侨送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华侨也自发回到了中国。由此,1949年留在海外的青田华侨不足5000人。这期间,在青田华侨身上发生的一切,研究者甚少,留存的史料也不多。一个偶然的机会,来自意大利的华侨研究者高龙亶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详尽的侨史故事。

  对于二战时期意大利青田华侨的处境,《青田华侨史》中有记载,但却极为扼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青田旅意华侨蒙受了经济上的重大损失,精神上的严酷摧残。胡锡珍的皮革工场在战火中化为灰烬,300多华侨因中意两国是交战国,而被关进集中营。其中青田华侨胡进林受了5年牢狱之苦,胡士隆等21位青田华侨罹难于异域。

  青田华侨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生活,从未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如果没有高龙亶提供的资料,或许青田华侨的那段时光将随着老华侨的逝去,而永远尘封在历史中。

  高龙亶,意大利米兰科莫大学汉语教师,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曾到杭州大学专门学过中文,是意大利研究华侨史成果最多的专家。上世纪九十年代,高龙亶专门研究在意大利的温州人,出过《米兰的温州人》一书。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那些自称温州人的老华侨,绝大多数来自与温州相邻的小城——青田。于是,他开始把研究重点转向在意大利的青田人,并先后6次来到青田,二战意大利集中营中的华侨历史是他的最新发现。

  二战期间青田华侨在意大利集中营的生活

  1940年9月27日,法西斯墨索里尼掌权的意大利与德国、日本结为轴心国,开始对身处同盟国的中国在意华侨下手,在意大利全国全面抓捕与驱逐他们。当时的意大利社会同样腐败盛行,少部分有钱、与当地官员有关系的华侨,通过贿赂官员或警察,得以照常生存。但是,仍然有两百多名华侨被抓,其中大部分都是青田华侨。他们不愿意被遣返,结果被意大利纳粹政府关进特别设立的集中营。

1941年8月4—5日的《罗马观察家报》刊登了40位华侨接受洗礼的全过程
1941年8月4—5日的《罗马观察家报》刊登了40位华侨接受洗礼的全过程

  与实行种族灭绝、恐怖的德国纳粹集中营有所不同,意大利的集中营管理者要求,只要华侨们晚上回来集中营,白天是被允许自由出入,还可以进城打工,甚至于可以与意大利姑娘恋爱、结婚。这可能跟作为文艺复兴发源地的意大利,相对注重人权、尊重自由的人文思想有关。两百多位华侨被关在两个集中营,其中一个比较大的集中营位于意大利中东部山区,距离罗马三个小时车程,在一个叫伊索拉﹒格拉萨索镇的教堂里。华侨们被要求上交护照、居留证,并被要求晚上必须回到教堂,不能离开这个城镇,否则就会受到严酷惩罚。整个时间,从1941年初持续到1943年下旬。对于青田华侨来说,在集中营的那段时间是他们在欧洲最黑暗的日子。

  温州大学徐华炳教授从台湾带回的二战民国史料中,有一份是曾经被关押在格拉萨索集中营的胡进林所填,他在《中国留义(意)侨胞战时损失调查表》的“战事期间之经过情形”一栏中,详细地记录了他所经历的二战期间在意大利集中营的整个过程:“1940年9月2日于美兰(米兰)市被拘,三拜(三个星期)余后押送集中营CivitERRA TORONTO。1941年4月18日被移TOSSICIA处。1942年5月16日又移送ISOLA G.S。(伊索拉﹒格拉萨索集中营)。1943年2月28日被德军运于AQUILA,搁数拜后运至PERUGIA为工数月,将民交于法西斯管。1944年6月18日联军抵达,回(恢)复自由。种种苦难,纸墨难宣。”

  而意大利侨史专家高龙亶在二战事过七十年后,追寻着罗马图书馆档案的线索记录,特别走访了这个伊索拉﹒格拉萨索的小镇教堂。接待他的教堂管理员非常激动,他说意大利社会不能、也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并表示高龙亶是七十年来第一位到那里,关心和研究这段历史的人。当地上年纪的老人都还清晰记得:有那么一批中国人在这个小镇生活过,他们衣着得体、温文儒雅,对当地人友善大方。

  按照当时军政府的要求,华侨们写的家书需先由集中营专人翻译成意大利文,审查没有反政府言论之后,原信才能被邮寄。因此,当地教堂档案中保留了许多当年华侨们的意大利文书信,这些信件,字里行间都反映出这些华侨们在集中营的焦虑不安、略显绝望的心情。

  当年的墨索里尼政府穷兵黩武,把大部分的青壮年都拉去战场,伊索拉﹒格拉萨索小镇里也只剩下老弱妇孺。这批来自中国的华侨,打破了小镇死气沉沉的气氛。白天他们到镇上努力工作,与当地人和谐相处,对老弱妇孺更是表现出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常常给当地人请客,赢得他们的欢心;晚上,他们只能回到集中营的教堂里。但是,当地人的评价并非一致,在教堂保存的书信中,有一封当地人写给集中营管理者的信,他抱怨,集中营里的中国人表现出的儒雅,很快就俘获了当地姑娘的心。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与当地姑娘恋爱、结婚。他担心,等战争结束,那些从战场返乡的意大利小伙子们,将娶不到老婆。因此他要求,尽快解散集中营,让中国人离开!

  教堂里保存的《罗马观察家报》1941年8月4—5日的报纸,里面有这样一篇报道,有40位集中营里的中国人在当天皈依了天主教,并在教堂里举行了洗礼仪式。教堂保留的照片还原了这段历史。其中的重要人物是合影的第二排右数第四位,一位姓张的华人牧师。他为了争取当地天主教会的庇护,保护自己的同胞,努力跟当地教会沟通,祈求得到他们的帮助。但是教会方的答复是,首先,这些华侨必须要皈依天主教。只有华侨成为教徒后,教会才有理由跟集中营管理方谈判,对华侨施以援手。于是,在1941年8月的这一天,这些打小接受了千年儒家文化及佛教文化熏染的青田华侨,为了生存,被迫皈依了天主教。在当地政府官员与纳粹集中营官员的见证下,40名中国人正式接受教堂牧师的洗礼,皈依天主教。

  1943年底,意大利当地的反法西斯游击队从墨索里尼纳粹军队手中成功解放了伊索拉﹒格拉萨索小镇,游击队员们也解放了这些关押在集中营的华侨。在砸开集中营大门之后,游击队员们认为,如果同时烧掉集中营里华侨们的证件和档案记录,以后不论哪个政府就再也没有依据来欺负和关押他们了。他们觉得,烧掉这些档案记录,就等同于砸碎架在华侨们身上的枷锁。于是绝大部分的华侨证件和集中营档案被付之一炬。等游击队一离去,教堂的牧师们就抢救了未被烧掉的材料,仅剩下的十来份华侨的护照和证书,祖籍地标注全部是来自中国青田。另外留存的书信材料,也大多被烧了角,因未充分燃烧而得以幸存。七十年来,教堂的牧师们,把它们小心地保存在档案室里。在这个小镇,还有一位收集和保护华人材料文件的人,是一位年近七十岁的本地教师——Di Eleonora Silvio。是他们的精心保存,才让这些资料得以留存。

  战后,这些华侨离开集中营获得了意大利政府的赔款,且大部分娶了意大利妻子,重新安家立业。有许多原先在中国有妻室的华侨,征得意大利妻子的同情和理解后,把国内的亲属带去了意大利。正因为他们留下的这点火种,才让青田华侨在意大利得以衍生至今,且人数达10万。当初,也有华侨怕意大利妻子不满,而终身不再踏足故乡一步。最年长的一位就是在意大利养老院去世的103岁的杨宝南,娶意大利妻后,再也没有回过中国、再也没有回到过他的故乡——青田汤垟乡。

  战后意大利政府的赔款

  留存在台湾的二战意大利赔款档案中详细记载了青田华侨在二战之前所经营的生意内容,如孙耀光的“中国留义(意)侨胞战时损失调查表”标明,他在战时被损毁的东西有:布料、布胶、线料、票夹等;胡进林损失的东西有:领带、男衣、皮鞋、西服、皮箱等。按照孙耀光的损失登记表记载,他的损失126816里拉,折合美金1268元,最终他通过民国政府驻意大利大使馆领到意大利政府的二战赔款18万里拉,如果按照他损失表的比值来算,相当于1800元美金。这在1946—1947年间,是笔巨款。幸存的青田华侨大多都领到了这笔赔偿金。

孙耀光的战时损失调查表
孙耀光的战时损失调查表

  《青田华侨史》中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赔款协定,中国华侨可获得60亿里拉,每户30万里拉(折合美元约五六千),在当时是笔不小的数目。意大利政府赔偿每位罹难者15万—30万里拉,由青田县政府转发家属领取。留守的青田人利用这笔赔款进行再创业。战后,约80%的旅意青田人返回祖国,滞留的数百青田人大多集中在米兰和博洛尼两地,少数分散在其他地区。青田华侨出国潮之所以300年来不曾中断,其原因就是每个转折时期都有一批守望未来、守望成功的人。

  战后,青田华侨寄希望于祖国的未来,纷纷回国,因种种原因滞留不归者不足1/4。战后滞留意大利的56人中,其中42人已组成跨国家庭,占总人数的75%。数以万计的回归者未曾想到回国后等待他们的并非是盛大的庆宴,而是又一场劫难。当时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社会混乱,流氓横行,盗贼蜂起,许多回国华侨刚踏上自己的国土,未曾回到家门,随身携带的金钱财物就被洗劫一空。归侨张苏,阜山人,1947年冬回国,轮船刚到上海码头,一批以帮助提货为名的地痞恶棍连哄带骗,将其财物掳掠一空。张苏在欧洲曾为杂技演员,闯荡过20多个国家,是个见过世面的人物,而且还有些拳脚功夫,可也无力回天。最终赤身回到故乡,重返清贫。万阜归侨刘迪兰(木匠),1936年到新加坡,1943年回国,经过香港,财物被日本人抢劫一空,回家后重操旧业。青田归侨的另外一劫是不少华侨在返国之前为安全起见,将钱存入国内银行或私人钱庄,这种钱庄往往以乡情为纽带,吸收同乡亲友存款,中饱私囊之后乘局势混乱之机宣告倒闭,人去楼空,致使不少华侨的血汗钱化为乌有。更惨的是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许多归侨把随身携带的外币换成国币,准备回家置办家产或补贴家用,孰料尚未出手,已成废纸。有的归侨把宝贵的青春抛洒在异国他乡,回国时年事已高,且又两手空空无法成家立业,终于孑然一身孤独终老。

  闲林农场的青田华侨

1942年,关押华侨的格拉萨索集中营——格拉萨索的天主教堂,晚上华侨们就被关押在图右的房子里
1942年,关押华侨的格拉萨索集中营——格拉萨索的天主教堂,晚上华侨们就被关押在图右的房子里

  那部分被遣返中国的意大利华侨,大部分回到青田重新开始生活,也有一些财产散尽的华侨与部分荷兰、德国、日本被遣返的青田华侨家庭一起,总共42户,在民国政府的安置下,到杭州郊区余杭县闲林镇,组成民国时期浙江省唯一一个归侨农场,名叫闲林镇归侨合作农场。

  闲林农场现在叫闲林街道沈家店社区,离杭州市中心不到二十公里距离。70多年过去,这里的居民大多依然说青田话,有着青田人的习俗。省档案馆的民国档案里详细地记载了闲林农场成立、审批、选举、分地、发衣、育种的全过程。1947年,杭州余杭的闲林农场就有了美国基督教会捐来的美式拖拉机,他们在这里建设住宅、商店、学校、医院以及配备17只枪。

  1949年后,农场解散,42户青田华侨又参与了分田到户、办合作社、办公社。

  1956年,闲林归侨农场,原籍阜山的归侨徐立明和他的意大利籍妻子及子女4人、垟心归侨周德星和他的意大利籍妻子及子女共6人、原四都归侨陈成和、小令归侨徐竹川等12人,申请出国获批准,重新去了欧洲各国。

  闲林农场的青田华侨,对子女的教育极其重视,42户人家培养出大专以上学历后裔66位,其中就有浙师大的教授周望森、留学日本归国的企业家杨焕春,还有许多高级工程师、医生等。

  1980年之后,出国潮再次兴起,闲林的华侨后代除了读书出村的,余下的年轻人几乎同时选择了出国,至上世纪九十年代达到顶峰,那里的出国信息与渠道跟青田同步。如今有近200位闲林华侨后人再次定居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荷兰、瑞典、厄瓜多尔等国。(周峰)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