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第三届世广会:广府文化和侨乡文化在江门交融(组图)

2017年11月17日 09:40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原标题 广府文化和侨乡文化在江门交融

  本月16日至18日,“第三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暨2017年中国侨都(江门)华人嘉年华”活动在江门举行。本届“世广会”暨华人嘉年华活动将有来自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300名海内外嘉宾参加。预计可达近百万人次参与……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江门,形成了独特的广府文化和华侨文化。这里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有陈白沙、梁启超、冯如、司徒美堂、戴爱莲、红线女等文化名人,还是院士之乡、明星之乡、艺术之乡。近现代史上,“爱国爱乡,敢为人先”的五邑华侨恰是广府人历史与精神的缩影和写照。在这里,广府文化和侨乡文化交相辉映。

  文/图 严建广 黄文生

  2300名海内外嘉宾共聚首

  今年在江门举办的“世广会”主题为“世界广府人、共圆中国梦”,同期将举行“2017中国侨都(江门)华人嘉年华”。2013年开始,由广府人联谊总会等组织的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侨都”江门是重要的广府人聚集区,文化源远流长。据记载,南宋绍兴元年,罗贵率领37姓97家从韶关南雄珠玑巷南迁到江门蓬江区良溪村,因此良溪不仅是珠玑文化的落脚点、发展点,而且是华侨文化、侨乡文化的起点。

  如今,江门海外华侨华人达400多万人,遍布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为展示广府人过去、现在、未来,展示江门“中国侨都”城市形象,把大会办成一届“侨都盛会、文化盛会、经贸盛会”。 第三届“世广会”暨2017年中国侨都(江门)华人嘉年华活动期间,海内外嘉宾还将举办多项活动,共商发展大计。

  据了解,16-19日,将举办保护侨乡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专题交流和侨乡侨文化保护理论与实践专家论坛;开展台山市海口埠银信博物馆和文化广场以及梅家大院考察等活动。18日,将举办江门侨界青年联合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同期举行粤港澳大湾区侨青区域合作结盟仪式等。

  后珠玑巷诉说广府人故事

  江门是重要的广府人聚集区,文化源远流长。史料记载,宋元间200多年里,珠玑巷有153个姓氏的居民陆续南迁,先后达130多次。这其中,南宋绍兴元年,罗贵率领的37姓97家从珠玑巷南迁至江门蓬江区良溪村,江门良溪古村是中原移民南迁南雄珠玑巷后,再度南迁珠三角各地以至海外诸国的第二个中转站,是名副其实的“后珠玑巷”。它是继广东南雄珠玑巷之后,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海外文化交接的一个重要中转站。2008年9月,该村被省文联评为首批“广东省古村落”称号。2010年1月,良溪村入选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众多祠堂见证江门的历史和文化
众多祠堂见证江门的历史和文化

  据统计,目前江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6项。其中国家“非遗”项目7项,省级“非遗”项目20项,其余为市级和县区级“非遗”项目。源于江门市新会区的新会葵艺,有着1600多年的发展历史,由于它有着高超的造型艺术和精湛的编织技巧,并融会了编织、绣花、绘画、印花等工艺于一炉。早于20世纪初便扬名国际。1915年,新会竹择葵扇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牌奖。2008年,新会葵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门宫灯制作项目省级非遗传承人李仰东制作的江门宫灯
江门宫灯制作项目省级非遗传承人李仰东制作的江门宫灯

  400多万江门籍华侨华人

  遍布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

  150年前,五邑先人特别是台山等地,共10多万人,前往美加修筑太平洋铁路,他们用自己的血汗,为当地作出了贡献;并把西方文明带回家,江门地区有了100多座侨墟、有铁路、水电、学校。如今,江门海外华侨华人达400多万人,遍布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收集了各个时期华侨华人的文物两万多件,全面展现五邑籍华侨华人在海外的艰辛创业以及回报家乡的感人故事。台山海口埠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十九世纪中叶随着出洋的台山人不断增多,海口埠迎来鼎盛期,成为台山人出洋的第一港口。

  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也是那个历史时期中国移民文化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至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

  除了著名碉楼,江门的骑楼也是侨乡至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数量超3000座之多。它既有代表东方传统风格的浮雕、“满洲窗”,又有西式的罗马柱、各种精巧的雕花、剥落的壁画等元素。建筑结构也非常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水路地形,而且宜居宜商,至今依然繁华。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今日江门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今日江门

  茅龙笔和新会葵艺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书法家、教育家陈白沙先生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逐渐形成一个有自由开放学风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是岭南唯一诏准从祀孔庙之学者,享有“岭南第一人”、“广东第一大儒”的盛誉。他发明了一种独特的书写工具———茅龙笔。目前白沙茅龙笔的制作技术已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凌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沙茅龙笔传承人张瑞亨来到新会圭峰山摘茅草回来,第二天拿出来晒干,用木棰轻轻砸烂,又放在蚬灰水里浸了几个时辰,去囊后再晒干,再刮草,然后扎成一束做成笔。用茅笔蘸上墨水,吸墨饱满写字,茅龙笔笔划硬朗,飞白生动。如今,茅龙笔制作后继有人---。

  新会葵艺历史久远,从东晋起,新会就己开始葵树种植和葵艺加工。经历民间艺匠千余年的探索,将编织、绣花、绘画和印花等工艺融汇一体。1915年,新会竹择葵扇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牌奖。1988年,时任新会葵艺制品厂的厂长廖惠林出国参加巴黎法共节作现场葵艺表演。2008年,新会葵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门红木家具工匠马文进制作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老挝大红酸枝罗
江门红木家具工匠马文进制作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老挝大红酸枝罗

  “广作”古典家具发祥地

  新会是“广作”古典家具的发祥地,上世纪70年代中叶,许多旅居港澳的同胞和海外华侨,通过新会的乡亲选购古典家具。“那时候。串街过巷摇铃呐喊收购古典家具的收买佬,带起了新会乃至全省广式古典家具产业的复兴,并走上辉煌发展之路。”在新会从事20多年红木家具制作工艺的华庭阁古典家具厂总经理马文进说。

  雕刻师马文进在23岁那年,从浙江东阳来到了新会,新会给了马文进更加广阔的舞台。他开起了一间工艺品店,专门雕刻一些工艺品,销售到粤港澳等地。1996年,因为看好新会红木家具,马文进在新会开设了红木家具厂,以传统工艺生产红木家具!

  由于有扎实的雕刻技术,马文进经常与红木家具“收买佬”进行交流,对各种明清家具进行研究,很快掌握了红木家具的结构及制作工艺,并把雕刻工艺融入到红木家具里,他认为,制作红木家具,把每件红木家具当作是艺术品来做。

  在制作中,马文进从选料、开料、结构、设计等方面把关,始终坚持中国红木家具的标准,在产品的工艺设计中,坚持精益求精! 2009年,新会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颁发“中国古典家具之都”称号,新会的古典家具企业传承了古典家具所要求的榫卯结构、传统造型及传统文化。目前新会古典家具行业生产、销售及配套企业已达4000余家,年产值达100多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15万人。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