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江门首家私人博物馆:8万藏品展现岭南民间生活画卷

2017年11月21日 11:2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雷伟亮既是传承馆的馆长,也是唯一的讲解员。戴惠甜 摄
雷伟亮既是传承馆的馆长,也是唯一的讲解员。戴惠甜 摄

  原标题:收藏爱好者雷伟亮奔走17年建立江门首家私人博物馆 8万件藏品展现岭南民间生活画卷

  茶杯、布鞋、鼻烟壶、草帽……来自市井的8万多件老物件,像一个个活化石,静静陈列在蓬江区棠下镇三和村的岭南古民俗文化传承馆里。

  这个传承馆于2016年正式成立,是江门首家由个人申请创办的博物馆。传承馆的馆长叫雷伟亮,今年58岁。雷伟亮从16岁开始便走街串巷,奔走于全国各地,专门收藏代表岭南民俗风情的藏品,40多年来藏品已超过8万件。

  如今,传承馆成立已有一年多,已接待超过7000名游客。“传承馆的藏品虽然称不上什么宝贝,但能给后代留下些记忆,我觉得心里很充实。”走进其中一间展览室,雷伟亮擦了擦柜台,笑着说。

  闲置小学变民俗博物馆

  走进岭南古民俗文化传承馆,茶壶花瓶、犁耙耕耖、箩筐篮篓等便映入眼帘。这些曾被人们当作“破烂”的旧物品,如今都被雷伟亮收藏起来,成为岭南民俗文化的展品,颇受学生欢迎。

  “早在17年前,我就萌生了创建民俗博物馆的想法。”雷伟亮介绍。2016年,雷伟亮利用蓬江区棠下镇三合管理区闲置的小学创办了“岭南古民俗文化传承馆”,馆内15间课室都放满了记载着岭南地区,特别是五邑地区的文物藏品,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让人惊叹。

  “这里的每一张老照片,每一件文物,都是我自己挑选和布展的。博物馆成立以来,也有不少学校组织学生过来参观。”雷伟亮介绍。博物馆中的大部分藏品为民俗类文物。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明、清、民国等时期岭南地区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收藏品。这里有反映农耕文化的蓑衣、锄头;有读书人的文房四宝;也有反映侨乡文化的金山箱、留声机等……

  雷伟亮既是这家传承馆的馆长,也是唯一的讲解员。“游客仅靠自己参观,很难了解文物背后的价值。”在讲解中,雷伟亮努力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贴近生活,都是为了让游客更感兴趣。“你看,这个石像就是宋代的老虎,是守村口用的,社稷之神也是在村口路边的。这些是明代的马槽,用来喂马和放水给马喝。”

  在创立之初,岭南古民俗文化传承馆就定位为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这为传承馆吸引了不少的参观者。“现在,每个星期都会有团体参观的预约。”雷伟亮笑着说。“但我还是想到更多大型博物馆里进行学习运营技术,提高文化传承馆的知名度。毕竟很多人还不知道古民俗文化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藏品记录华侨奋斗史

  “我的外公是印尼华侨。他们的奋斗故事让我钦佩。”受外公的影响,雷伟亮从小便对华侨文化感兴趣。“现在,我家里还保留着一些银信和华侨护照,希望以后的孩子看到这些银信,还能记住先辈们的奋斗精神。”

  “五邑地区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雷伟亮的足迹遍布江门的大街小巷,他也通过藏品更好地认识了江门民俗文化。

  在博物馆里的陈列室里,不但有19世纪金山伯带回来的“金山箱”“煤油灯”“洋火枪”“衣车”等,还有一大批“留声机”“金山大钟”“医用听筒”等。“从近代开始,五邑地区的台山、新会等地开始出现出国淘金热,后来又有一部分人落叶归根,带回了西方早期的物品。”据雷伟亮介绍,这些藏品,记载了当年五邑地区人民出国谋生,艰苦创业,后来又落叶归根,建设故乡的历史,体现了五邑文化及侨乡精神。

  “像岭南古民俗文化传承馆一样的民间博物馆同样可以担当起保护、管理文化遗产的责任。”江门市收藏研究会会长李岩科告诉记者,从文化遗产保护角度而言,公办博物馆数量毕竟有限,而文化遗产形式多样,不可能每一个都涉及到,民办博物馆的建立可以补充这一不足,藏品收藏、运作管理等相对灵活。江门作为中国侨都,拥有大量丰富的华侨文化遗产,民办博物馆的参与也可以更好地加大华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传承,从民间参与的角度扩大华侨文化的影响力。

  民办博物馆发展仍需引导

  从创办至今,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已投入200多万元。在参观的过程中,雷伟亮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的场地租金是5万元,安保设施维护是6000元……”

  建馆容易维持难,除了难以打响名气外,资金上的压力对雷伟亮来说更为棘手。雷伟亮表示,多数民办博物馆都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有的则是靠企业在背后支撑。岭南古民俗文化传承馆自创建就实行免票,运营费用几乎完全靠个人承担。

  此外,人才的问题也困扰着雷伟亮。“一直招聘不到讲解员。每次有客人来参观,我就只能硬着头皮自己解说。没有专业的博物馆运营人员,我就跑到一些公办博物馆,向他们请教运营技巧。”

  “办馆时就没想着盈利。但缺少资金支持,我担心运营无法长久维持。”雷伟亮表示,目前自己仍在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办馆之路。“接下来,我准备和一些企业合作办馆。我提供藏品,企业提供运营团队和场地等。通过合作,企业可以获得社会效益,我的藏品可以获得更多的展示机会。”

  “建设一个博物馆虽有难度,最难的还是日后如何养活一座博物馆。”李岩科认为,以企业或者大企业家的名义建设的民办博物馆由于资金等资源丰厚,容易生存,而个人创办博物馆,难度则大大增加。“在扶持民办文化场馆发展方面,政府更应做好服务。比如,及时告知各项扶持政策,对民办文化场馆进行调研了解其需求,进行业务培训等,都十分有帮助。”

  南方日报记者 戴惠甜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