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

潮州陶瓷文化研究者李炳炎:八下南洋遍寻海上瓷路

2017年11月21日 16:5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李炳炎访问马来西亚古晋华联陶器制造厂经营者。
李炳炎访问马来西亚古晋华联陶器制造厂经营者。

  原标题:潮州陶瓷历史文化民间研究者李炳炎--八下南洋遍寻“海上瓷路”

  深读 南方特稿

  潮瓷在南洋(下)

  从收藏到钻研,从热爱到责任,他用近20年的时间,专门挖掘潮州陶瓷历史文化遗产,以田野调查、口述历史、专业著作、开办博物馆等方式填补潮州窑近代陶瓷史研究的空白,从国内追寻到东南亚、欧洲等地,探索潮州陶瓷的“海上瓷路”。

  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馆长李炳炎,正是这样一位民间学者。他的博物馆里藏有3000多件典型的潮州历代陶瓷实物,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系统展示潮州历代古陶瓷的专题博物馆。他为潮州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从古至今的佐证。

  南方日报记者 苏仕日 廖奕文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这二十年只做一件事

  “我这二十年只做一件事!”李炳炎所说和所做的便是研究潮州窑。

  1998年应该是李炳炎人生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他是个颇有收获的商人。从进入国营百货大楼当销售员到承包家电贸易部,直至后来创办东大电器公司,他在打理生意上算是一把好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成功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了钱的李炳炎开始玩收藏,在家里专门辟出百余平方米展示他的收藏品。不曾想,收藏却改变了他后来的人生轨迹。

  收藏需要鉴定。当时,在他收藏的古董里,有不少是潮州窑的陶瓷产品,款号有几十个。李炳炎四处求教,却鲜有专家可以为之鉴定。关于潮瓷的材料,饶宗颐也仅在《潮州志》里简略带过。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所(现为研究院)的黄挺教授引导他不如自己钻研:“炳炎,如果你静下心来专门研究潮瓷,你将是个开拓者。”

  一语点醒梦中人。

  然而,面对一片相对空白的领域,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的门外汉,如何钻进去,李炳炎有些束手无策。也有人泼冷水:“做生意的,怎么能做这样的研究,简直就是一厢情愿。”

  “找不到(陶瓷作者的)后人怎么办?”李炳炎再次问黄挺教授。

  “你有车,用你做生意的办法去找。”黄教授鼓励他。彼时,小汽车还是个稀罕物。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炳炎找到一系列关键人物,如民国时期枫溪制瓷规模较大的“如合”号后人佘成昭;曾负责过枫溪陶瓷业工会的吴维雄老人,对枫溪陶瓷业非常熟悉,“闭着眼能说一天”;龙窑师傅吴两明告诉他民国时期枫溪有30多条龙窑……于是,李炳炎一家一家地拜访,一个接一个地记录其口述历史,至今访谈约60人,他的足迹也从枫溪扩展到梅州、揭阳、汕头等潮州窑所在地,之后再到海外。

  实物、实人、实地,李炳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乐此不疲。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考古学家曾骐称,李炳炎使用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从而获得许多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教授叶文程先生肯定了李炳炎对潮瓷下南洋的研究“填补了近代东南亚潮人瓷业研究的空白……对促进和推动我国外销陶瓷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海上丝绸、海上陶瓷之路的回顾和研究以及对中外陶瓷文化交流、中外人民的友好交往研究,都将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南洋处处公鸡碗

  “潮州人厉害!我有责任把这些故事讲出来。”李炳炎把下南洋寻访“海上瓷路”当成了自己的乐趣。

  然而,跨国访问,难度不小。其中语言不通是一大障碍。李炳炎犹记得2015年1月,在准备去泰国曼谷前,他在潮州的家里做了很多功课。在儿子的帮助下,他用A4纸打印了很多泰文、中文对应的词句,到了泰国后,他就一路拿着这些纸张,找酒店、问路、寻人。

  与常人理解不同的是,在百年前,潮人下南洋遇到的语言问题并不如现今这般有障碍。彼时,在新加坡的码头,自有一套接应潮人、福建人等南下侨胞的系统。陈宗正曾告诉李炳炎,当时潮人出来谋生,都是投靠亲戚或是找同乡。初到南洋的时候都可以到同乡的工厂帮忙,寄宿寄食,等找到工作再离开,有的找不到工作就干脆留在工厂打工。

  乡人聚集,家乡的文化传统被保留。

  在潮州窑的生产技艺方面,其窑炉、成型、装饰工艺、技术传播等方面对新马泰等地陶瓷业仍有影响。

  时至今日,在行内人看来,许多东南亚陶瓷一看便知有“潮味”。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潮州窑最具标志性的鸡蕉纹饰碗,在新马泰等地的陶瓷业均可见,其中泰国南邦生产的最具代表性。

  鸡蕉碗,又称公鸡碗,纹饰由雄健的公鸡、盛开的牡丹和蕉叶组成,象征福寿富贵,家庭兴旺。

  上世纪50年代,在南邦发现优质瓷土后,陈心如成功烧制出公鸡碗。随之这一具有潮味的碗迅速在南邦传播。如今,当年烧制公鸡碗的龙窑工厂已改建成陈心如龙窑博物馆,当年的龙窑及公鸡碗和其他陶瓷产品的生产设备成为被参观对象。陈心如的女儿陈如平将现代绘画技艺运用到公鸡碗的生产中,使公鸡碗重焕光彩,外国客户颇为青睐。公鸡碗甚至成了泰国南邦的城市标志之一。

  公鸡碗只是潮人下南洋时带去陶瓷技艺的一个缩影。李炳炎在新马泰走了数圈之后发现,近当代新马泰潮人陶瓷业早期采用潮州窑的生产技艺,无论是烧造系统还是造型工艺,都具有潮州窑的特色,成品与潮州窑产品非常相似。之后为适应市场需求,东南亚潮人陶瓷业逐渐吸纳当地文化元素,形成本土化的工艺风格。

  潮窑风采播四海

  潮人在当地办作坊修龙窑,他们不仅带去技术,还带去了潮人传统文化。新马泰等地的陶瓷文化创新至今仍受潮人传统文化的影响。如新加坡依旧保持龙窑文化,颇负盛名的陶光公司成为该国陶瓷工艺传播机构,吸引大批陶艺爱好者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陶光龙窑每年举办两三次传承性、象征性的烧窑活动。

  在马来西亚亚依淡,陈顺兴创立万和发陶瓷工厂(佳丽登集团前身)时,他还建了一间小庙堂供奉着客死异乡的工人灵位,庙堂门联写着“陶业当年初创君等多贡献,瓷艺今日有成我们常追思”。每逢清明节及中元节,陈氏后人都会举办庄严的祭拜活动,这些浓厚的家乡习俗成为这个现代化企业的企业文化之一。

  潮人的生活习俗在东南亚总能找到:潮州工夫茶盛行,在叮叮的洗杯声中回味乡情;潮剧仍是不少当地老一辈潮人的最爱,在潮腔中回味历史;在旧书市场里,潮州歌册、家礼贴记载着潮人的生活……

  “集百家瓷艺大成,播四海潮窑风采。”在李炳炎看来,综观潮州窑1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海外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不断变化发展的。百年来,海外潮人陶瓷业先驱者的创业经历,为当今“一带一路”所倡议的通过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人文交流,使中国与沿线国家、地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已成各国共识。“我希望向大家展示潮人创业的艰辛,希望在东南亚的潮人后裔们能记住先辈们艰苦创业的历史。”李炳炎说,在当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潮人陶瓷业者与东南亚国家的历史渊源,以文化认同为起点,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利用广交会、高交会等平台推动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促进“海丝”沿岸国家在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合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责任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