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风雨华侨路 重温福建龙岩华侨从劳工到侨商奋斗史

2017年11月22日 10:10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游客到龙岩华侨历史博物馆参观 周邦华 摄
游客到龙岩华侨历史博物馆参观 周邦华 摄

  原标题:风雨华侨路 浓浓家乡情

  每逢周末和圩天,位于龙岩新罗区东肖镇的龙岩华侨历史博物馆,都会非常热闹,人气十足。博物馆前有丰富的文艺活动,村民游客会带着老人孩子到博物馆里走一走,参观龙岩华侨文化历史展览,重温龙岩华侨奋斗历程。

  在中国近代史上,海外华侨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龙岩华侨历史悠久,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积淀深厚。自清末以来,一批批乡亲远走天涯,长奔海角,留居异乡。改革开放后,又有大批学子、移民,先后出国留学创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新罗区海外侨胞及归侨、侨眷、港澳同胞已逾20万人,成为我省(福建)主要的侨区之一。

龙岩华侨历史博物馆  周邦华 摄

  风雨出国路,从劳工到侨商

  走进龙岩华侨历史博物馆,只见这里青砖绿瓦,绿树掩映,清雅幽静。驻足在《龙岩侨史展》《龙台缘·港澳情》《著名侨领王源兴》等展区,目睹着1000多幅翔实的照片、史料和200余件珍贵的文物、实物,仿佛穿越回那段龙岩华侨渡海谋生的岁月中。

  东肖镇邓厝村的张益珍,以前常常带着婆婆来到这里,看着那些历史,寻找自己儿时的记忆。张益珍的婆婆邓美英,是镇里的56名归侨之一。1931年,邓美英出生在印尼,9岁时,她与弟妹三人一同回到了东肖老家。“她的父母那一代就已出国了,可回来的却只有她们姐弟三个。”张益珍告诉记者,在邓美英的记忆里,只剩下了这些许信息,再多的她也记不清了。

  张益珍说,2010年11月博物馆开馆后,只要身体允许,她就会带婆婆去博物馆看看,“对她来说,既是一种回忆,也是一种怀念”。

  据1993年版的《龙岩市志》记载,龙岩人出国历史可追溯到清咸丰二年(1852),岩人刘金前(25岁)、李海(23岁)、陈查华(29岁),在家乡谋生艰难,被“客头”(专门拐骗华工的流氓)诱骗,当“契约华工”(俗称猪仔),上了美国船“罗伯特·包恩号”,从厦门前往旧金山,途中,美国人贩子任意虐待华工,三名岩人与另外14名华工奋起反抗,发动全船华工暴动,杀死船长,逃入琉球岛的八重山。“罗伯特·包恩号”事件当时震惊世界,刘金前、李海等人也被载入华工反抗斗争的史册。

  早期,龙岩人出国多为华工,而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逐渐出现了龙岩人到南洋谋生的情况,至民国期间,连年战乱导致出国谋生者日增,到民国二十九年,岩侨已达8450人。

  “初抵南洋的岩侨,多充当学徒、杂役、店员、账柜等,他们勤劳刻苦,稍有积攒,或做小贩,或合伙开设杂货铺。”龙岩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廖素清说,岩侨在外以龙岩方法焙制咸酥花生,畅销各地,而当时岩侨在海外资产多居小康,少有殷商巨贾。

  上世纪20—40年代,岩侨在南洋各埠任账柜,他们多能左手拨算盘,右手记账,既快又准,与海南岛华侨经营的咖啡齐名,被誉为“海南咖啡、龙岩账柜”。

  上世纪20年代中期,在开明、松涛、公民等高小及省立第九中学、厦门集美师范学校的岩籍毕业生相继出国,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侨校任教师、校长等,“先后有250人先后在侨校任教,为当地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廖素清说,从劳工到小贩,从教师到侨商,龙岩侨胞用勤劳刻苦创造了自己的历史。

新加坡华侨张汝鳌所建的东肖镇艺丰楼 (东肖镇 供图)

  如今,据统计,新罗区现有海外侨胞、港澳同胞近20万人,归侨1466人,侨眷及港澳眷属近6万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美国等46个国家和地区。

  反哺家乡情,从助学到投资

  在漫长的岁月中,新罗海外侨胞栉风沐雨,筚路蓝缕,他们大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生存环境恶劣。尽管生活异常艰辛,但他们依然心系祖国,情满桑梓,纷纷把资金、技术从海外带回祖国,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

  据新罗区侨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身居海外的龙岩(新罗)乡亲或助学圆梦,或扶贫济困,或募资救灾,或支援建设,各类侨捐项目达430项,捐资总额达1.3亿元,捐资人数300余人。

  其中,作为龙岩著名侨乡的东肖镇,现有侨胞近10万人,全镇涉侨人数占新罗涉侨人数近三分之二。

  说起龙岩海外乡亲对家乡教育、公益事业的贡献,东肖镇侨联主席李石生如数家珍:“龙岩市侨商联合会会长、香港龙岩同乡会理事长陈伯安创办香港(龙岩)同心圆护理院,把香港的养老护理模式引进龙岩;由香港林笑萍基金会捐赠150万元建设的溪连小学教学楼已投入使用;由东肖后田村华侨陈灼瑞、陈灼南、陈灼棠、陈灼梅等家族成员捐资成立的衍新学校教育基金,每年都向在中考和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后田村学子提供专项奖学金,至今已近30年……”从民国时期到改革开放以来,龙岩籍华侨华人通过大量的捐赠和投资,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让李石生担忧的是,老华侨对家乡感情深厚,但侨二代、三代对家乡却逐渐陌生,“新老侨断层问题初现,这就需要双方加强联系,增进交流与感情”。

  为此,东肖侨联侨声艺术团应运而生,这支主要由侨眷组成的艺术团于2012年正式组建。自组团以来,艺术团曾先后到香港龙岩同乡会、印尼雅加达龙岩同乡会进行演出,得到了海外华侨、华人的高度赞赏。

  2016年在龙岩举办的第七届世界龙岩恳亲联谊大会上,艺术团在近千名海内外龙岩乡亲面前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家乡特色文化表演,采茶灯、龙岩话民谣、小品,这些节目虽短,但浓浓的乡音却每每能勾起他们的思乡之情,激起他们回乡探亲访友和投资兴业的热情。

  如今,每逢春节期间,海外华侨回乡与家人欢度春节日益增多,连续四年举办的春茗茶话会也愈发热闹,而侨声艺术团的演出则成了欢迎众多华侨的一大重点节目。

  为侨办实事,从传承到扶侨

  为了铭记龙岩侨胞对祖国、家乡和居住国作出的巨大贡献,弘扬侨胞爱国爱乡精神,促进文化交流,2008年3月,建设龙岩华侨历史博物馆的计划被提上日程。

  据龙岩博物馆前馆长张兆声回忆,在筹建龙岩华侨历史博物馆过程中,再次得到了龙岩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归侨侨眷的巨大支持。不仅获得了海内外侨胞捐款800多万元,更有侨胞捐出了一批珍贵的华侨历史文物、书画、摄影作品等,为博物馆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来西亚吉隆坡年近八旬的老华侨魏侨生,听说家乡要建华侨历史博物馆,毫不犹豫地捐出了马来西亚各时期的货币,还欲拆下当初父亲创办的‘永成’公司的金字招牌;90多岁的新加坡华侨连城炳和60多岁的印尼归侨张蔚文也纷纷捐出了100多件创业用的便用签、德国照相机、英国水泵等珍贵实物。”张兆声说,通过收集文物史料,也抢救和保护了一批华侨文物史料。据悉,自开馆至今,博物馆已接待6万多人次前来参观。

  龙岩归侨既有衣锦还乡的成功人士,也有遭逢不幸的困难侨户。在对困难归侨的扶助中,新罗区落实各项惠侨政策,做好侨界精准扶贫,努力为侨办实事。2016年,新罗区为168名农村贫困归侨发放了困难补助金,为27位归侨退休职工发放生活补贴,并在春节、重阳节等重大节日入户慰问,同时认真审核,做好华侨来岩定居申办受理及呈送工作。

  拓宽领域,拓展方式,合力涵养侨力资源,成为新罗区加强与华侨华人联系,增进交流的另一项重点举措。

馆内陈列展品

  去年11月,来自海内外18个国家和地区的780位龙岩乡亲齐聚岩城,参加第七届世界龙岩同乡恳亲联谊大会,全程感受了家乡情,圆了思乡梦。

  去年12月举办的马来西亚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活动,让马来西亚59位华裔青少年学习了中华文化、家乡文化知识。

  而在东肖镇溪连村,当地把目光聚焦在了侨乡建筑与侨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侨乡建筑背后沉淀的是海外侨胞无尽的乡愁,也蕴含了侨乡的人文特色以及时代变迁的历史沧桑感。”李石生说。

  溪连是著名的侨村,有海外侨亲1万余人,家家户户都有华侨亲戚,村内遍布多栋中西合璧、富有南洋风情的“番客楼”。东肖镇坚持以乡情为纽带,积极打造特色侨文化产业,包括龙岩华侨历史博物馆等特色侨文化在内的东肖红色旧址群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目前旅游部门正着手对以红色、生态、民俗、侨务“四大特色”为主导的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打造包装。

  链接:龙岩华侨华人大事记

  罗伯特·包恩号事件

  清咸丰二年(1852年)3月21日,龙岩人刘金前、李海、陈查华等在家乡谋生困难,被诱骗当契约华工,从厦门乘美国“罗伯特·包恩号”船前往旧金山。全船475名闽籍华工像猪仔一样被押在阴暗潮湿的仓底,备受折磨、侮辱。30日,当船行至琉球国八重山的崎枝洋面时,美国人贩子将众人陆续提到舱面,逐一割去发辫,内有卧病不能行走者,当场打死抛入大海。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刘金前等3人与其他14名华工发动全船暴动,杀死船长布莱生及大副等5人,后因触礁弃船逃入八重山岛,成为当时震惊世界的事件。

  当年5月初和6月初,英舰莲花号、竞赛号,美舰萨拉托加号先后抵八重山岛,对隐藏在岛内的华工进行追杀和炮轰,造成重大伤亡,并先后抓获难民79名离去。

  英美军舰在八重山岛滥杀中国难民的暴行,引起琉球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和同情。为防英、美军舰再来滋扰,该国王世子先后在岛上搜罗到难民175人,派船两艘送回福州。途中两船又被海匪抢劫,难民逃走47名,实存125名。

  依据美方指控发生在罗伯特·包恩号船上“海盗”案件中的陈得力、刘金前等17名“案犯”,经广州地方当局重新审讯后,认为应无罪释放。清咸丰四年(1854年),这一案件审理全部结束,幸存的125名华工全部无罪释放。

  神山游击队

  1941年日军占领马来西亚北婆罗洲,龙岩华侨与当地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进行了坚决斗争。1943年10月9日,亚庇龙岩华侨陈金兴、林柏兴等13人,参加当地抗日武装神山游击队起义,捣毁日军驻亚庇总部、警察局、邮政局等,毙敌数十人。日军反攻后,游击队160多人被逮捕,于1944年1月20日被集体枪杀,壮烈牺牲。

【责任编辑:于淇】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