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莆田老者十几年用脚步丈量古镇“非遗”版图 不停歇

2017年11月30日 10:35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一直奔走在古镇“非遗”保护传承路上的林文读。
一直奔走在古镇“非遗”保护传承路上的林文读。

  原标题:林文读:古镇上的“非遗”守望者

  在(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的水乡静流之畔和田野地垄之间,一位老人用十几年的时间,默默守望这座千年古镇的历史文化。他将散落在黄石民间的“非遗”遗珠,记录成册,并推动申报国家级“非遗”。他就是现年72岁的黄石镇老体协主席林文读。

  穿过闹市,拐进一条长街,我们来到具有千年历史的黄石文庙。刚刚跨进文庙大门,迎面走来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他便是林文读。

  2005年,林文读动员各村老协会会长大范围收集黄石镇的文物、古籍、非遗信息等。“当时一共收集了1000多项,整合之后还有300多项。”林文读回忆道。

  同年,“惠洋十音”“九鲤灯舞”预备申报省级“非遗”项目。“当时镇里经费紧张,还是老林先垫付了申报所需的经费。”黄石镇老体协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

  林文读不仅垫付了经费,为了推动“非遗”申报工作顺利完成,他还走访、收集和编辑“惠洋十音”“九鲤灯舞”等相关资料。“这一干就是三个月。”林文读说,其间,他每日重复着相同的动作:白天,他在田间乡里同当地老艺人攀谈;晚上,他把当天搜集到的信息归纳、整理并一一记录下来。“改了四五稿之后,申报‘非遗’的材料才算做完,那会儿经常得忙到三更半夜。”

  2007年,“惠洋十音”和“九鲤灯舞”成功列入省级“非遗”。然而,他守望黄石“非遗”的脚步并没有停下。在“惠洋十音”“九鲤灯舞”申报国家级“非遗”,以及“澄瀛高跷”申报省级“非遗”时,他一共收集了3000多篇相关资料。

  林文读不仅心系挖掘黄石民间“非遗”,还一直关心它们的传承问题。“许多有实力的艺人逐渐年老或者去世,中老年传承者分散各地,年轻人很少愿意去学,传承断代一直是我们的一块心病。”林文读痛心地说道。

  从2005年开始,林文读组织惠上、惠下两个村在每年暑期举办少年“惠洋十音”免费培训班,主要面向村里8至13岁的少儿,由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担任导师授课。“每期都有五六十名学生,到现在已经办了12届了,培养了400多名少年演奏者。”带班10年的“惠洋十音”传承人方聪翠介绍。

  林文读的台式电脑里,存着他的许多“宝贝”:既有众多“非遗”项目的文字材料、影像资料,也有黄石镇文物、古迹遗存的记录、档案。

  十几年用脚步丈量古镇“非遗”版图的林文读,依然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对于已经被列入省级“非遗”的“江梅妃传说”和“澄瀛高跷”,推动它们申报国家级“非遗”,是林文读的下一个心愿。

【责任编辑:于淇】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