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泉州老人用“漆雕推光”手艺留住即将消失的漆雕画

2017年12月19日 10:36   来源:福建侨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原标题:老人老事老手艺

  庄顺华每天都喜欢“躲”在客厅旁边的小房间里,其实这间屋子是妻子的杂物间,留给他的就是靠墙的通道。通道上摆着一个用木板搭建的“工作台”,他在上面做着自己喜爱的推光漆雕画。

  虽然,屋里有电灯,但他还是喜欢将通往外面的后门打开,当自然光线照射进来,他就感觉特别的好,过路的人每天都可以看到这位老人摆弄着即将消亡的漆雕画……

  一

  山腰原来是惠安的一个镇,现在归属于“泉港区”。上世纪惠安是泉州地区的贫困县,山腰更是贫困中的贫困,这里土地稀缺,粮食匮乏,几百年来人们都在为吃饭而操劳。

  出身在上世纪50年代的庄顺华,从懂事以来,就一直没有吃饱过饭,甚至一年没有吃过一顿白花花的大米饭。平日里,家里多是吃地瓜叶、地瓜粉、地瓜条混煮的食物,即使是这样的食物,也没能让他饱餐。

  饥饿的年代里,庄顺华留下了很多的记忆,他从来没有一件新衣服,穿着都是哥哥姐姐传下来的衣裤,也从来没有穿过自己的鞋子,而是整天套着一双木屐。有一次父亲要带他到邻村参加“普渡”,这让他高兴万分,但父亲觉得他没鞋子穿很没面子,让他去借,可最后没有借到,只能穿木屐走了十几里的路。

  小学毕业后,由于家里的“成分”不好,被学校“退”回来。辍学的他只能跟着大人到海边晒盐去,这一晒就是10年。如果说晒盐是一件辛苦活儿,那么比起饥饿,都算不了什么,毕竟晒盐也是有一份收入,至少能养活自己,也能给这个人口多达13口的家庭减少一些负担。

  二

  在农村,贫穷的家庭常常是被人看不起的,何况庄顺华的“成分”不好,仅有小学文化水平,这让他打小心里就有自卑。

  有一次,父亲“不经意”地告诉他:“如果能写一手好字,就能被人尊重”。父亲的一句话,让他眼前一亮,心里也豁然开朗,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认识的字也“够多”,就如他去晒盐为家里增添一份收入,把字写好也能为家里增添一份尊严。

  庄顺华学写毛笔字,没有墨汁,没有纸张,有的是一支毛笔和两块方方的地砖。他用毛笔蘸水在地砖练字,左边的字写好,就到右边写。由于闽南的红地砖吸水快,所以他也要快写。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街上到处贴有“大字报”,平日里他就在街上欣赏大字报,他不管大字报的内容,只注意大字报的字体,发现好看的字,他就模仿地写。久而久之,他能见字不忘,凭着记忆,回家后就学着写,所以他写字没有字帖,靠着全是心。

  终于开始有人开始请他写字,虽然不过是几幅对联之类,但在他来看,是一份很重很重的礼物。

  三

  “工作室”的隔壁是庄顺华的卧室,卧室中摆在一架床铺,闽南人称其为“眠床”。床上的三面主板都镶嵌着雕漆画。画面光彩照人,色彩鲜艳,线条委婉流畅。这些雕漆画都出自庄顺华手艺,也是他为自己的生活“艺术”了一番。

  这架床原本没有这些画,当床铺从大哥、二哥、三哥传到他时,他就动手将床铺改造成这个样,如果说一幅画要耗时两三个月的话,那么为了改造床铺,他就要花掉不少的时间,他因为喜欢,所以耗费再多的时间也在所不惜。

  庄顺华从一个晒盐工成为了漆雕工匠,是因为他能写一手好字。在他23岁的那年,一位漆雕师傅看到了他字写得好,就跟他父亲商量,想收他为徒弟。这本是一件难得的好事,但父亲却很犹豫,因为在当时的人们认识中,手艺人固然有着比较稳定的收入,但入行的人也很容易学坏。经过几天的思考,父亲还是同意了儿子去学手艺,同时叮嘱的话也没有少说,庄顺华也是把父亲的话深深地记在脑海中。

  学徒的庄顺华不仅勤奋,更是聪颖,不到3年的时间,师傅就让他出师。从此他有了自己的“饭碗”,娶了妻子,盖了房子,这是来之不易的幸福,毕竟苦过之后的人,什么都是幸福——端起盛满米饭的碗,他感到幸福;打开电灯,他感到幸福;穿上整洁的衣服,更感到幸福。这些年,他因漆雕作品被评为“传承工匠”,幸福感更是满满的。

  四

  漆工艺起源于髹漆,是髹饰、绘画、雕刻相结合的工艺。雕漆又名漆雕, 可分为副红、剔犀、剔彩、堆红、款彩等。雕漆趋向写实,刀工圆润细腻,装饰图案颇具特色,图案主要以花卉鸟禽、山水人物为主,当然还有民间传说故事。

  传统闽南人的“眠床”是家里的主要家具,因此髹饰“眠床”成为了油漆匠的主要活儿,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将“眠床”加以漆雕,因为漆雕费工费料,只是根据东家需要而做。

  要知道,经过多次上漆推光的油漆厚度已经是薄如蝉羽,要在上面用手雕刻出深浅不一的画面,其工艺细微可见一斑。这不仅要有准确的刀工,还要有娴熟的技艺。画面中一根根线条看似普通,但要将线条刻出来并非易事,不仅粗细一样,更要行云如水;为使之后的填色有立体感,剔除的部分还要有“由浅到深”的过程。所有的漆雕画一切都是一个静心、细微、功力的过程,更是一个人生积累、沉淀、升华的涅槃。

  五

  如今,人们不再使用传统的“眠床”,庄顺华也“无用武之地”,但他舍不得放弃他那“推光漆雕”这门手艺,于是他就把自己“泡”在那不大的工作室里,不停的漆着、刻着。当一幅作品完成后,他的喜悦溢于言表,忍不住还会用手抚摸光洁如镜的表面。

  现在,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各种展示和比赛,得奖时他高兴,没有得奖也一样高兴,毕竟那是自己的心血。当有人慕名求购时,犹豫了许久后,只能拒绝,因为这些比“儿子”还珍贵。

  ……

  庄顺华今年65岁了,但他并没有感到自己老了,一切仿佛都在眼前。

  他用“漆雕推光”手艺把时间留住,把故事记住。(林小宇 韩惠彬)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