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五邑华侨义冢与跨洋迁葬》首发 受师生们热捧(图)

2017年12月28日 10:29   来源:江门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同学们翻阅《五邑华侨义冢与跨洋迁葬》一书。
同学们翻阅《五邑华侨义冢与跨洋迁葬》一书。

  原标题 《五邑华侨义冢与跨洋迁葬》首发

  江门日报讯 (文/图 记者/娄丹) 12月25日,由江门市档案局、江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持,本报总编辑助理、社会新闻部主任傅健编著的广东省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五邑华侨义冢与跨洋迁葬》一书在江门一中首发,近200名一中学子获赠新书,有机会触摸并详细了解那段诉说华侨血泪与苦痛的历史。

  学生

  满怀敬畏来了解这段历史

  当天的首发现场,拿到新书的师生在翻阅浏览之际不约而同地用“震惊”一词表达看到该书的感想,“我是新江门人,没想到侨乡还有这段历史,真的很震撼!”江门一中高二(19)班的覃园圆说,“我会满怀敬畏来了解这段历史。”

  “这是一部华侨的血泪史,是活生生的教材。”江门一中副校长唐健荣说,之前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出专著的更少,现在编成书后,有利于大家更深入、系统地了解这段历史。“这本书不但‘专’,而且图文并茂,很适合阅读。”

  “义冢是侨乡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利于培育守望相助的慈善理念。”江门市档案局副局长邝晓宁说,“这本书深入挖掘了华侨义冢的内涵,资料翔实,很有含金量,填补了江门乃至广东省相关方面研究的空白。”

  编著者

  让青少年关注民族命运

  据悉,华侨义冢被喻为研究华侨史“兵马俑”,但是相关的论文和专著却很少有。主要是由于华侨的跨洋迁葬活动覆盖区域广,遍布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延续时间长,距今已有100多年,而且历经多次战乱,许多当事人和文献物证均已不复存在,收集资料具有相当的难度。

  本报总编辑助理、社会新闻部主任傅健从2014年始关注这一题材,广泛收集世界各地华侨史中的有关资料,并赴香港东华三院和香港中央图书馆查找史料。2015年,她在《江门日报》推出了“魂归故里越洋路”系列报道,获得当年的广东省副刊作品专题一等奖。市档案局的领导认为此选题有较高的价值,有必要提升到学术层面进行进一步研究,并主持申报了广东省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获得立项。傅健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加强地方文化研究和传播,让广大受众知晓,就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青少年,只有充分了解了家乡和祖辈的过往,才会关心别人、了解生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关注民族命运。”

  经过一年的编著,该书顺利出版。该书从荒凉义冢、客死他乡、海外侨团、拾骨重捡、驻港社团、东华枢纽、叶落归根、世纪迁葬八个方面,回答了人们所普遍关心的问题:五邑地区有多少华侨通过跨洋迁葬回到故土,有哪些人或者机构参与了这件事,程序、经费、路线、停靠、交接、认领和第二次安葬又是如何进行的?作者还到华侨义家实地考察,通过原始信函、当时的新闻报道、表格数据,系统复盘了海外先友隐秘而又艰难的“叶落归根”之路,把原来断裂的各个环节串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