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福建土陶制作工艺非遗继承人:坚守窑火相承百余年

2018年01月04日 09:23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林跃生正在龙窑里察看准备烧制的陶器。

  原标题:林跃生:坚守窑火相承百余年

  顺着长泰岩溪镇霞美村道而走,一个小山坡边,一家名为长泰跃生记陶艺有限公司的传统手工陶器制造厂,经受了岁月和风雨的洗礼,也见证了传统手工艺制造业的兴衰,至今窑火不断。

  在简陋的瓦房厂内,一条近30米长的“龙窑”,顺着山势伏踞而上,窑洞里一个个陶制品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内壁上的石砖早就被烧得光亮光亮的。隔壁的厂房内,厂长林跃生正专注于手中的“转动”,不一会儿,一个精致的花瓶就成型了。

  长泰跃生记陶艺有限公司于2017年正式成立,以前只是个土窑厂,林跃生是家族陶艺的第三代传承人,林家制陶历史已有100余年了。2017年,“土陶制作工艺”正式被列为长泰县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厂的土陶制品主要是水缸、酒缸(瓮)、瓦罐、盆、碗、盘、水壶、泡菜缸、烟囱、茶具等生活器皿为主,并制作有部分花盆、花瓶、摆设等工艺品,目前主要销往厦门、漳州、泉州等闽南地域一带为主。上世纪在80年代,每天都有客户纷纷上门订制、取货。

  林跃生从小就在父亲身边“玩”泥巴,12岁时,开始正式向父亲学习制陶技艺,路边不起眼的泥土开始变成他眼里的“宝贝”。经过8年的历练,林跃生的父亲60岁时,20岁的林跃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小师傅”。

  林跃生传承了父亲的3种泥土“配方”之外,自己也寻找着不同的泥土,现有6种土料,可配出至少40种不同的陶土,配料配量不同,成色也各不相同。

  林跃生制作土陶一直采用纯手工艺、土法制作,注重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从备料、搅泥、过滤、揉泥、制坯、晾坯、打磨、美化、上釉、入窑烧制每个繁杂工序,林跃生从不“偷工减料”。每一次烧窑要慢火加热至1400摄氏度,6个人轮流守着窑火,两天两夜之后才会“大功告成”,烧制的材料不能用煤,需用荔枝、龙眼、松柏等树干,无毒无污染。烧制完成后,均匀冷却3天左右方可出窑(夏天冷却需要5~7天)。慢工出细活,这样出窑的陶器更加耐高温,储藏粮食能保持长久不霉变,盛放酒醋更醇香,煮出来的美食更加原汁原味。

  2011年,传统制陶受到现代化机械生产的冲击,销量大幅度下降,市场开始萧条。近年来,其他传统陶器厂渐渐关闭,仅剩跃生记陶艺厂维持至今。“现在就剩下我们3个老员工了。”林跃生笑笑说,原来生意忙的时候,二十几个工人都忙不过来,现在订单也是时有时无,老员工都改行了。他说,传统制陶人工成本高,效率低,学制陶时间长,还要吃些“苦头”,市场又不稳定,很多人都另谋出路了,而自己,却还是想留在这间小小的瓦房厂里,日复一日地“转着”。他说这是父辈传下来的家业,不能丢,自己也已经年过六旬了,能赚点工钱就心满意足了。

  林跃生的好手艺并非没有“伯乐”,很多老客户已“离不开”他的陶制品了。时间一久,才会知道,传统手工制作出来的陶制品,熬出来的汤更鲜美,酿出来的酒更香醇,盛装的水更清冽……老客户的盛情,让林跃生更加有信心,传统手工制陶的市场还有“春天”。

  “有喜欢的图案、模型,传图过来,我都能制作出来。”林跃生笑着说,现在很多客户都是通过手机传送图片,他“依葫芦画瓢”做出来,再发给客户定样,什么样的图,就能做出什么样的模型。这也是传统手工制陶优势,每一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机械性的批量生产样式比较单一、固定。不管量多量少,只要客户需要,林跃生都会一一做出来,有的甚至只需要一两件当作摆设、花瓶,他也会花心思去做。

  他也在努力探寻在传统手工艺制造的基础上转型升级,教小朋友制陶和进行陶艺DIY等想法,还有人慕名专程来到厂里学习制陶,再把成品带回去。现在,他不仅仅是生产酒瓮、水缸,还有花瓶、摆件等工艺品,还尝试开辟出另一条有艺术的道路。

  “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厂房能够翻新一点,扩建得大一些,吸引更多人认识传统制陶。”他说着,连脸上沾上了泥土,也浑然不觉。

【责任编辑:张金杰】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