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寻访佛山最后的“赤脚医生”:至今仍用算盘算帐

2018年03月26日 13:45   来源:佛山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独家寻访佛山最后的“赤脚医生”

  佛山新闻网讯 记者龙上淳报道:2018年3月18日,星期日。清晨7点,73岁的村医廖福鸿已经到达勒北卫生站二门诊。打扫完卫生后,他泡了一杯茶,享受着忙碌前的片刻宁静。

  7点半钟,诊所来了今天的第一个病人,一位看上去委靡不振、情绪低落的大叔。都是同村的,熟名熟姓,但廖福鸿还是跟他核对了一下年龄。

  大叔表示浑身乏力,很不舒服。听诊、把脉、查看咽喉,询问昨天吃过什么东西,有没有拉肚子等情况后,廖福鸿判断大叔得的是胃肠型感冒。

  听诊、开处方、核价、收费、拿药、打针,所有这些事都是廖福鸿一个人在做。自从今年农历大年三十那天,诊所原来的护士、69岁的郑婆婆宣布自己退休了,过完年不再来上班之后,这间诊所就只剩下廖福鸿一个医护人员。尽管如此,无论多忙,在给每一位病人拿药的时候,他都会把药全部按每一次服用分好。

  打完针后,廖福洪特别交代大叔病好前不要吃生冷食物,尤其不能吃辣椒等有剌激性的东西,才让他离开。

  廖福鸿所在的勒北村,是佛山市顺德区勒流镇下属的一个大村,但村卫生站二门诊却已经很陈旧了。廖福鸿1969年经过公社培训当上赤脚医生后,就开始在这里工作。他说,门诊是由大队集体办的,当年最鼎盛时有十三四个医护人员,主诊的林医生还是青海医学院科班出身的,能力很强。那时的门诊有化验室,有留医的床位,甚至有产科可以接生。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医疗改革,林医生和其他医生陆续去了大的医院,诊所留给廖福洪等几个有行医资质却没有进入编制的赤脚医生承包经营,场地一直没变,但规模越来越小。十年前剩下三个人,四五年前只得两人,直到现在只剩下他一个人。

  不仅在勒流,在整个珠江三角洲,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迅速的城镇化,医疗卫生事业同样突飞猛进,市、区、镇都建起了同级别全国最好的医院,医疗条件大为改善。像廖福鸿这样赤脚医生出身的村医已经所剩无几,几乎成了绝唱。

  每天早晨8点左右,70岁的陈德和82岁的廖一朱总会一前一后来到诊所。他们不是来看病的,而是去买菜途中经过这里,例行地进来坐一坐,吹吹水。陈德一进来就要找廖福洪订的羊城晚报看,并读出了其中一条标题“李嘉诚退休”,但没有仔细看就扔一边去了。陈德说,他不关心这些,他只关心国家大事。

  廖福鸿的最高学历只是顺德卫校毕业,通过了历次的全国乡村医生中专水平测试和复试。但在老友陈德看来,“他水平很高,中医西医都懂。现在大医院看病很贵,在他这里看病,普通常见病几十块钱就搞掂了。”

  “老家伙还是很有一套的!”两位从小就在这里看病的男女村民,也如此评价廖福鸿。他们今天又来看病,都是因为感冒或拉肚子。在诊疗过程中,他们和廖福鸿一直在互相取笑,言语令人捧腹。

  勒北村与勒流镇城区一河相隔,因为公路桥绕得比较远,所以渡船仍然是最便捷的交通工具。

  梁太领着浑身奇痒的丈夫,就是专程从勒流镇上坐渡船过来找廖福洪看病的。梁生撩起衣服告诉廖福洪,自已全身都长了湿疹,到了晚上特别痒,夜不能寐。在镇上医院看过两三次,始终没有根治。廖福洪一看就猛摇头说:NO!NO!不是湿疹,你这个是疥疮!这个东西以前很常见,但现在基本上绝迹了,所以那些年轻医生都不识。

  廖福鸿和梁太很熟,一边写处方一边就聊开了。廖福鸿嘲笑梁太“你还是坐办公室的,居然连疥疮的疥字都不会写”。而梁太则指着廖福洪的肚子说:“你该减肥啦”。

  梁太经常带孩子来廖福洪这里看病,对他很是信任。她解释为什么不去大医院:看病不是讲的望闻问切么,可现在那些医生既不闻也不问,就开单给你去做检查、做化验,动不动抽血、输液,收费又贵,效果也不见得好……在她看来,普通小病,还是廖福鸿这样的老医生值得信赖。廖福鸿给梁生开了几种药,打提升免疫力和消炎的针,总共才收费58元钱。

  在这间简陋的诊所,做不了任何化验,也不能输液。除了一只老旧的听诊器和用来查看咽喉的手电筒外,再没有任何其他检查设备。廖福鸿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只看常见病,看自己有把握的,主要是普通的感冒、拉肚子和湿疹之类。凡是超出自己诊治能力以外的,如急性肺炎、大泻脱水、久热不退、食物中毒等,廖福鸿一律要求病人转去大医院诊治。他说:“不能为了钱就说自己什么都能治,做医生一定要有良心,不能耽误了病人。”也因为如此,在他这里,这几年医患纠纷几乎为零。

  条件虽然简陋,但是卫生并不马虎,打针用的都是一次性的注射器,环境的消毒措施也要做好。廖福鸿说,诊所属镇政府、镇医院、村委会三级管理,经常有人下来检查各项工作是否合符标准。在讲到镇和村的时候,他一直习惯性地以“公社”和“大队”称呼。

  前来就诊的病人越来越多,开始要排队等候。廖福鸿说,平时每天来看病的就10来人,但遇到周末人会多一些,最多时一天要看30来个,已经让他吃不消。而一年365天,除去过年3天、清明1天、国庆1天,只要没有其他意外事件,天天都会开门看诊。

  不知不觉,廖福鸿在这间诊室给村民看病已经有49年了。他仍然用算盘算帐,不懂得微信收费,只收现金,随时都把装钱的包包背在身上。

  老旧的诊室里,所有的物件和摆设,都让人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自从有人把诊室的照片放上朋友圈后,经常有不少摄影师跑到这里来“搞创作”。廖福鸿已经习惯了,任由他们拍,从不干预和拒绝。但有的病人看到有人拍照就不高兴,廖福鸿开导他们:你又不是什么名人,还怕被公开隐私?!

  记者问廖福鸿什么时候退休,他很严肃认真地说:“我这张口还没退,还要吃饭呢!”

  廖福鸿有三个儿子,家境都一般,他跟着二儿子生活。他的身份一直是农民,之前社保都是自己交纳,现在每个月可以领两千来块钱的养老金。至于诊所一个月能赚多少钱,他自己都稀里胡涂,说以前都是护士郑婆婆在管,因为她是共产党员。现在郑婆婆不干了,他自己收钱,平均一个病人也就四五十块钱的医药费,病人时多时少,好难算清楚赚多少,也没去算过。记者问他利润率有多少,他想了好一会说大约是10%到20%吧。

  去年老伴病逝,廖福鸿精神大受打击,一度要住院治疗。其间在医院全面检查过身体,结果“不太好”,属于“三高”。因为长得胖,他现在每天工作之余,还坚持做体操锻炼。

  觉得辛苦吗?不辛苦!不辛苦!廖福鸿连连摇头:比起当农民做农活,这份工轻松得多了。他说,只要脑子还清醒,就会一直做到做不动为止。

  “第一是老了有一份寄托,第二是方便街坊,第三是为人民加个币服务。“说完,廖福鸿哈哈大笑。

  【小百科 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是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出现的名词,一般指未经正规医学教育、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大多是由一些中学毕业的农村青年,经过短期培训后担任。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赤脚医生为解救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张金杰】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