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俗皮影第四代传承人蔡劲笋:动员全家学皮影戏

潮俗皮影第四代传承人蔡劲笋:不忘初心传承非遗 动员全家学皮影戏
“我就喜欢忙碌带来的充实,闲下来就不舒服。”潮俗皮影第四代传承人蔡劲笋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蔡劲笋对于皮影艺术的执着从16岁就开始了。作为“60后”的他,出生于粤东地区,自幼耳濡目染,拜潮俗皮影第三代传承人著名皮影老艺人卓顺意为师,潜心学习皮影艺术,后又经当地名家悉心指导,深得传统潮州影戏艺术精髓。有业内专家评价蔡劲笋唱腔洪亮饱满、操作手法灵活细腻,独具一格。
值得一提的是,定居深圳以后,蔡劲笋传承皮影文化迎来了第二春。他动员全家学习皮影戏,加入到传承非遗文化队伍中来;他在政府部门、“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社会力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深圳发展壮大,受到各界关注。
●南方日报记者 陶清清
初心▶▷从陆丰到深圳逐梦
“皮影人物塑造的关键在于通过动作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小孩怎么走路、老人怎么走路都是日常训练的重点。”作为潮俗皮影戏传承人,蔡劲笋从很小就体现出皮影戏的天赋。15岁以优异成绩考入陆丰县专业皮影剧团,主演过《白蛇后传》《猪八戒招亲》《哭塔》《飞天》《鸡与蛇》等20多部节目,担任团内主要操作和配音演员。为了让自己能抢到重要角色,蔡劲笋从来都是最用功的那个:“别人是6点半起床,7点开始练功,我一定要提前半小时。”
1992年,蔡劲笋调离皮影团,在当地经贸委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和家人一块入户深圳。
1995年,在深圳结识了一批皮影同行后,为了重拾皮影事业,蔡劲笋先从经营皮影工艺品开始,积累资金,谋划东山再起。
2006年,蔡劲笋将过去皮影团里的老艺人组织起来,向深圳市文化局提出申请,推动潮俗皮影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称号一下让这个老当益壮的团队士气倍增。
2008年,他在深圳创立“深圳金丝猴潮俗皮影剧社”,凭借良好的组织和策划能力,同年参与承办深圳市首届生肖文化节。并根据时代特色编、导、演贺岁皮影戏《福虎贺岁》《玉兔迎大运》及少儿剧《哥俩好》《海龟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东东遛狗》,深圳本土剧目《抗日英雄刘黑仔》《九龙风云》《车公庙传奇》等。
“深圳是一片文化沃土,我希望推动潮俗皮影戏在深圳得到更大延伸和发展,比如我们的唱腔有更大变化,以普通话居多,背景音乐引入了大鹏山歌、东山渔歌等深圳本土元素。”蔡劲笋说。
蔡劲笋还长期协助市、区文化部门举办传统艺术“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被多家学校、幼儿园聘为校外辅导老师,并帮助南山实验小学、南山后海小学成立小学生快乐皮影表演队。
传承▶▷培养儿子当接班人
“优秀传统文化要一代一代人去传承。”在现实中,蔡劲笋也是这么做的,他发动全家人学皮影、参与到皮影艺术创作中来。
蔡劲笋的儿子蔡汉洲今年12岁,目前已是一名皮影戏“小专家”。或许是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表现出对皮影戏极大的天赋和兴趣,从6岁上幼儿园开始全面接触皮影戏,学得很快,并触类旁通学会了变脸和捏面人,成为校园里的“明星”。同样,蔡劲笋女儿目前在读初中,也会表演皮影戏。
除了培养儿子当接班人,他还把曾担任银行高管的妻子,已经退休的亲戚都动员进来,协助皮影团的工作,做方案、当编剧、做后勤,每个人都各司其职,组成一个民间艺术家庭。谈到儿子的未来,蔡劲笋表示希望他能把皮影当成一个专业,“如果你自己都不去发扬,还怎么能指望这门艺术走下去。”
作为潮俗皮影第四代传承人,从学习到推广,蔡劲笋一直在传承发扬传统文化路上,致力于将潮俗皮影发扬光大。
蔡劲笋有一个愿望,就是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史料馆,展示各种非遗实物,让广大群众更加了解非遗项目,一起为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