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汕大老师拍摄记录潮汕民俗: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矿

2018年05月29日 15:0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这张拍摄上世纪90年代初潮汕民俗活动的照片,是林凯龙的得意之作。受访者供图
    这张拍摄上世纪90年代初潮汕民俗活动的照片,是林凯龙的得意之作。受访者供图

  两位汕大老师多年坚持用拍摄记录潮汕民俗,还带着学生“一起玩”

  潮汕民俗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矿”

  近日,汕头大学第22期至诚讲坛举办了一场题为“定格消失的历史——520约会潮汕民俗”的活动。汕大新闻学院的凌学敏老师与艺术学院的林凯龙老师如约而至,为学生讲述他们与潮汕民俗的故事。

  林凯龙是潮汕人,凌学敏是潮汕女婿,两位热爱摄影的老师,用影像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潮汕的风土人情。对潮汕民俗与文化历史的趣味讲解,民俗摄影艺术和潮汕信仰的融合,让这一场“约会”更加趣味盎然。

  无论在林凯龙还是在凌学敏眼中,潮汕地区的民俗活动永远都是一座矿藏丰富、值得用时间去挖掘的宝矿。“我们要站在弘扬中国文化的角度上去理解,才能更好地传承潮汕文化。”

  ●文/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丹 实习生 林依梵

  机缘巧合结缘潮汕民俗

  “潮汕潮汕,只有‘潮’和‘汕’,揭阳就不乐意了。”林凯龙首先幽默开场。“我虽是来自缅甸,但我同时是一名潮汕女婿。”凌学敏“不甘示弱”,赶紧向大家表明了与潮汕的“缘分”。现场观众都被两位老师逗乐。

林凯龙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回到家乡跟拍记录潮汕民俗。余丹 摄
林凯龙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回到家乡跟拍记录潮汕民俗。余丹 摄

  讲坛中,林凯龙向大家娓娓道来“潮汕”的概念。“潮汕既不是行政上的建制,也不是一个民族名称,更像是一个文化上的称谓。”在林凯龙眼中,潮汕是战乱的避风港,也是文化聚宝盆。他还引用了清朝诗人徐乾学所作的《潮州杂兴》中的诗句“无分晴雨穿高屐,岂是风流学晋人”,来表达潮汕文化的独特性千载不化。

  很难想象,对潮汕文化侃侃而谈的林凯龙在高中时代竟十分反感潮汕民俗。“当时正值高考,举城若狂的游神赛会对我而言简直是一种打扰。”林凯龙说,上了大学后,自己学的是理工科,和传统文化丝毫不沾边。

  然而,“先进科技”的繁琐分析和钻牛角尖的公式演绎让林凯龙开始厌烦,大规模工业化所造成的城市空气污染和人情冷漠让他不禁沉思: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未来生活?

  机缘巧合下,林凯龙逐渐意识到,原本自己曾厌恶的潮汕民俗,竟然保留了不少古代中华文化隆盛时代的场景和古人的精神世界,这让其萌生“归去来兮”的想法。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林凯龙告别喧嚣的都市,回到家乡跟拍记录潮汕民俗,至今近30年。由他所著的《潮汕古俗》于2016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为了这本书,我曾经换过几个出版社,光设计出版就花了5年时间。”

  凌学敏跟拍潮汕民俗的历史则比他的教书生涯还要漫长。因为来自缅甸,凌学敏对皇宫、寺庙和佛教文化一点都不陌生。他在台湾读书的时候开始接触摄影,后来被台湾的老师带领拍摄民俗。“从那个时候我开始迷恋民俗文化,到了汕头认识了林凯龙老师,拍了将近十年了。”

  有趣的是,由于凌学敏的太太是潮汕本地人,一开始都是太太带着他走访村落,向他介绍汕头民俗文化。后来,凌学敏开始自己与村民交流,研究汕头的节日民俗和历史文化。

  潮汕民俗完整保留了宋文化

  已故的潮汕文化知名学者隗芾曾表示,潮汕是完全继承宋代文化的特殊区域。林凯龙则认为,潮汕所继承的远不止宋文化本身,更重要的是宋人大义凛然的气节和宁为玉碎的精神。

  林凯龙以民俗活动举例,例如揭东区大滘村二月十六日纪念宋太祖诞辰的“长春节”、揭东区龙砂乡江氏纪念为国殉难的宋丞相江万里的“竖灯竿升彩凤”、潮阳区谷饶镇纪念文天祥及死难将士的超大规模的“敬奉宋大元帅”等活动流传下来。

  “潮汕人对自己祖先和源头文化一往情深,因为文化离自己的源头愈远,作为文化携带者的子民,会对自身文化愈加真爱。”林凯龙分析称,来到“荒蛮”之地的中原人,在坚持、保存自己民俗文化过程中,凭借自己文化优势同化和融合其他文化,从而使本属蛮夷之地的潮汕,变成“俗庶几中州”的“海滨邹鲁”。

在凌学敏看来,潮汕民俗活动与其他地方的民俗活动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图为他拍摄的正月十五揭阳新亨镇仙美村跳火堆民俗活动。 凌学敏 摄
在凌学敏看来,潮汕民俗活动与其他地方的民俗活动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图为他拍摄的正月十五揭阳新亨镇仙美村跳火堆民俗活动。 凌学敏 摄

  在凌学敏看来,“赛大猪”“跳火堆”“赛龙舟”等潮汕民俗活动与其他地方的民俗活动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潮汕民俗活动不是表演性质,而是虔诚的,不是‘伪民俗’。”凌学敏说,这些民俗活动仪式感很强,又古老神秘,又真实现代化。

  以“赛大猪”为例,这是潮汕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俗之一。林凯龙说,“赛大猪”不仅仅是“比赛”,而是各家各户把大猪“晒”了出来,猪越大说明对神越虔诚,越能得到保佑。

  此外,在极具潮汕特色的“酬神盛宴”,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潮汕民俗多与祖宗崇拜结合。

  “像战地记者一样去拍摄潮汕民俗”

“潮汕女婿”凌学敏认为,要拍摄好潮汕民俗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胆量。林晓彤 摄
“潮汕女婿”凌学敏认为,要拍摄好潮汕民俗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胆量。林晓彤 摄

  有时候,一些潮汕民俗要求摄影师具备极大体力与耐心,甚至是胆量。凌学敏以正月初十的揭阳乔林村烧火龙民俗为例,现场烧火龙的村民脱了上衣,身上涂满了油,为的就是让火花能够一碰到油就流走,此外为了防止火花伤到头发还会戴上斗笠。

  参与的人都做足了如此安全的措施,说明该民俗活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为了拍好该民俗,凌学敏往往需要一边跑一边拍,不仅仅需要有拍摄技巧,更需要胆量。“要像战地记者那样去拍摄潮汕民俗。”凌学敏对现场观众说,拍摄潮汕民俗要同时兼具信仰和胆量。

  此外,凌学敏还给学生们分享其拍摄经验:“复杂的环境要打闪光灯加慢快门,背景虚化,更好地表达出动态感,更突出主题。”

  十余年的跟拍,凌学敏积攒了许多素材。他分享了一张他正在统计整理中的潮汕民俗活动时间表,表格中多达62项民俗活动。“但每年举办的时间都不是固定的,有时候是早上,有时候是下午。”凌学敏说,时间灵活不定是拍摄民俗活动的困难之一。

  此外,由于个别民俗活动持续时间较长,对拍摄者的体力要求高,超长拍摄时间让不少学生直呼“吃不消”。“那为什么在民俗盛行的地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家都会走完完整的过程?”凌学敏认为,这是信仰的力量。

  记录民俗要有“只争朝夕”的态度

  凌学敏说,潮汕民俗活动,呈现的是复杂的社会形态学和人文地理学,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潮汕习俗在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也不断流于形式,或表演性更强,或更随心所欲,民间古俗逐渐被“创新”所更改,甚至有的已经封存在历史的长河里。

  凌学敏说,潮汕地区的游神赛会,多半是遵循传统一年一度举办,也有些是每两年或三年举办,像龙砂古村十二年举办一次的少之又少。而一些民俗活动已遭停办,有一些从一年一度改为三年、六年甚至十年十二年才办一回。

  像潮州东凤下张村正月十三的“枷老爷”活动,村民们会绕行到各厝的祠堂,每到一处,村民们先虔诚祭拜,接着抬轿的年轻人便会在围观村民的喝彩声中高高抛起老爷神轿,欢呼声越热烈抛得越多。“现在的游神队已经不太受规范拘束,怎么好玩怎么来。”林凯龙笑称,这是潮汕民俗的与时俱进。

  “对于进入到镜头里来的瞬间画面,都是不期而遇,后会未必有期。”凌学敏认为,诸如浔洄村那样摒弃旧习做出革新的例子在未来会越来越多,要更全面更深入地记录这些民俗活动的影像,需要珍惜当下只争朝夕的态度。

  在拍摄民俗活动过程中,凌学敏也收获了不少陌生村民们的帮助。“在潮汕地区,拍摄民俗活动从来不会遇到被阻拦或者被指责的情况,村民们都很友好。”凌学敏说,每次向当地村民介绍自己太太是汕头人时,总能换来村民们的亲切回应。

  发起专门课程与学生一同拍摄考察

  在两位老师拍摄的民俗照片中,总不免有许多参与的小朋友。“年纪小小就被父母牵着走在队伍里,他们的表情十分懵懂,但民俗就这样传承下来。”凌学敏说。

  多年的跟拍令凌学敏意识到,潮汕方言、民俗、建筑、饮食、服饰、工艺、戏曲等种种文化现象,最集中、最完整地保存于潮汕的村落之中,尤其是古村落的文化风貌,这是保留、传承、研究潮汕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为此,凌学敏发起了“乡土潮汕百村行”公益摄影课,带着学生们真实地记载潮汕村落的历史及现状,记录村落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的历史、传承和困境,保存一份对未来负责的有价值的影像记载。

  “我们期望通过影像探讨它们存在的道理、发展的轨迹抑或式微的原因,引发对古村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重视,以文化记忆收集形式,为古村留下数字资料。”凌学敏说,记录潮汕地方文化,尤其是记录正在消失的文化,是为保存中华传统而作的重要努力。

  “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和土壤。”林凯龙认为,潮汕民俗作为一种活着的文化在保存华夏文明火种、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在中华文化复兴中起到星星之火的作用。他表示,下学期他会专门开设潮汕民俗的课程,带领学生考察潮汕民俗,“让学生们通过潮汕文化了解中华文化,提高本民族对高层次的文化的自信和信念。”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