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万宁东澳镇水沟村:历史邂逅风光 百年古村风景好

2018年07月30日 10:35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水沟村的陈氏宗祠。 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水沟村的陈氏宗祠。 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原标题:万宁东澳镇水沟村:历史邂逅风光 百年古村风景正好

  坐落于太阳河畔的水沟村,是一个有着超过600年历史的恬静古村。村旁不仅发现有明代嘉靖年间的摩崖石刻,有祈雨石碑石像,还有年代久远的元代古墓。最神奇的是,村边山岭上的同云洞幽深神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与轶事。

  “村内有陈氏宗祠、书房岭遗址,还有80余间保存相对完好的闽南风格古宅。”水沟村村民陈升雄说,目前已经有国内顶尖的设计团队入驻水沟村,设计水沟村书房岭共享农庄项目,“计划将太阳河、小南山、同云洞、求雨石等地理、人文资源串联起来,建设一个具有人文气息的项目,让古村焕发新生机!”

俯瞰水沟村。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俯瞰水沟村。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梵天坛与祈雨石

  沿村道往水沟村村南前行,不过十来分钟,就能抵达村民口中的“小南山”,当地人也称之为水沟岭。

  小南山树木葱翠,植被茂盛。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直上,黄白两色的鸳鸯藤藏匿于枝叶之间,景色美不胜收。转了两个弯,便是山顶,山顶立有一块青绿的长方石碑,上头刻着“灵雨既零”几个大字,并刻着落款。据碑文记载,石碑立于清道光己酉年(1849年)。

  石碑的后面,四块长方形石块围成圆形,稳稳矗立。石块中,清晰可见凿成的石像,石像如坐佛,体态丰腴,刻于长石中,石像宽约50厘米,高30厘米左右。

  “这便是梵天坛。”陈升雄说,这种石像是“祈雨石”。据水沟村的族谱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陈氏先祖们自福建莆田迁徙于此定居,建起了祠堂、宗学,繁衍生息。“据传由于当时万州常发洪水、大旱,陈氏先祖便建起梵天坛,祈求神灵庇佑。”

  梵天,即民间常说的“四面佛”。陈升雄说,或许是因为梵天坛十分灵验,因此这里也成为明代万州官方主持的求雨祭拜天王的圣坛,“相传石佛像原先一共是六座,一座飞下潜山谷,一座飞向保定村,现在剩下四座。”

  过了山顶,下去便是普光岩。普光岩上竖立着一块飞来石,似从天外飞来。普光岩也是小南山上观光的绝佳之地,从普光岩上俯瞰水沟村,成片的百年古屋,绿油油的农田,漫山遍野的桉树、榕树、海棠树……还有远方巍然屹立的东山岭,勾勒出一幅精妙绝伦的水墨画卷。

  此外,在水沟岭,还有轿顶形状的元代墓葬。数百年的历史积淀,为这个坐落于东海岸的小村戴上了一张神秘面纱。

  古溶洞与摩崖石刻

  从山顶往下,走一段曲折小路,到达山腰,就是同云洞。同云洞的洞口每次只能容一人俯身通过,洞内幽深狭窄,能容纳二十余人,洞内有许多大石块堆叠着,冰爽凉快。

  洞上头刻有“同云洞”三个大字,经过岁月侵袭,仍然刚劲有力。字的左右有落款痕迹 ,但因年代久远 ,风雨剥蚀而模糊不清。

  “我们都认为这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摩崖石刻。”陈升雄透露,据《万州志》记载:小南山,在城南二十里富仁都。脉自剑门岭来,高平面海。上有普光岩、梵天坛,每旱祈雨辄应。岭旁一大石,上有盖,名曰“石顶石”。下生合如室,前有门,后通两窍。嘉靖间,刘知州为祈雨,巡行长坝,步入石室,刻“同云洞”三字。

  村民们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明代嘉靖年间,仅一位姓刘名华的知州在万州,《万州志》中所说的刘知州指的应当就是刘华。陈升雄表示,同云洞摩崖石刻属于溶洞摩崖石刻,目前同云洞已被列为万宁市文物保护单位,“海南的溶洞摩崖石刻,以三亚落笔洞最为知名,现在小南山上发现了同云洞摩崖石刻,这让我们都很高兴。”

  从同云洞往下,便是村民们口中常说的书房岭遗址。它位于山脚下,周边遍布着许多大石块,一些大榕树的根紧紧抱住大石头,形成了独特的“树抱石”美景,附近还有一口老井。在解放前,这里便是村里孩子上学的私塾。

  说起来,同云洞与书房岭还有不少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清朝时,有一位武功高强的曹姓大内高手遭人陷害,从京城逃到万宁,危急关头躲藏在同云洞中,村民们同情他的遭遇,经常上山给他送水、送粮食,他十分感激村民们的淳朴善良,为了报答他们的恩情,他在书房岭教授村民们武功,以此保护自己、强身健体,一来二去,成就了一段佳话。

  在抗日战争时期,水沟村村民借助同云洞的特殊地势,多次躲过敌人的进村扫荡,学校甚至将课堂设在了洞内,即使是最困难的时期,老师也领着学生开班讲学。

  古屋群与民宿

  走下小南山,就进入了水沟村的古屋群。这里的古屋历史悠久,大多拥有百年以上历史,最古老的宅子甚至超过了400年。

  记者在水沟村看到,古村老宅以“三合院”为主,其中也有“四合院”,面积一般在200平方米左右,其中面积较大的亦有300多平方米。

  水沟村古屋是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讲究“出砖入石”,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的交错堆叠,构筑墙体,交垒叠砌。古屋群,以当地常说的“十柱房”为主,少部分房屋也属于“二十柱房”。

  “‘十柱房’即房屋建有十根承重柱,‘二十柱房’基本都是以前的富人家。”陈升雄说,老宅的木料大多选用进口坤甸木,也就是当地俗称的“黑盐木”,“这种木料强韧耐腐抗白蚁,尤其不惧潮湿,浸于水中会越加坚实,因此老屋的结构保存都相当完好。”

  “我们目前已经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西南分院艺术乡建研究中心的专家合作,针对古宅的建筑风格进行修复,将其开发成特色民宿。”陈升雄说,由于村民大多另建了新房屋,原先的老房子少有人居住,“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不利于老屋的保护。”

  除了历史古迹众多,水沟村亦是当地著名的文化之乡。在明清两代,水沟村闻名万州,经统计,明清两代水沟村共出了70多名贡生、秀才。在改革开放后,水沟村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学子,有2名学子考入了清华大学,1名考入了北京大学,还有5人到日本、美国留学,大学毕业生128名。

  水沟村也是当地著名的长寿村。据了解,水沟村现有居民1400人,其中百岁老人2名,90岁以上老人14名,80岁以上的老人54名。历史统计显示,水沟村村民的平均寿命达到了76岁,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村。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被上天眷顾的小村还有着浓厚的“红色基因”。在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水沟村涌现出不少革命者,如陈觉非、陈梅吉、陈李声、蔡德民等。

  夕阳西下,从穿村而过的太阳河上看水沟村,夕阳为小村涂上一层金黄色,远处群山逶迤,近处树木葳蕤倒映水中,山中有水,水中有村,山水相映,十分迷人。

  水沟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让村民对村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陈升雄说,作为土生土长的水沟村人,他希望村子能发展得更好,通过开发让水沟村这个文化古村焕发新的活力,“我们正在推进的书房岭共享农庄项目就是通过把水沟村的溶洞摩崖石刻,古迹遗址、古文物精心串联起来,规划开发村内的文化资源,从而发展乡村旅游,造福社会与村民。”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