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潮州市饶平客家山歌沉寂多年焕发新光彩

2018年08月16日 15:44   来源:潮州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饶平客家山歌爱好者将山歌收集整理成册。 图/本报记者 庄园
饶平客家山歌爱好者将山歌收集整理成册。 图/本报记者 庄园

  饶平客家山歌:沉寂多年焕发新光彩

  文/本报记者 詹树鸿 吴冰 实习生 黄嘉烁

  图/本报记者 庄园

  你可知道,在我市(潮州市)饶平县北部山区20多万客家人中,一直传唱着当地独具特色的客家山歌?

  饶平客家山歌根植于饶平客家方言,传唱于饶平客家人居住地区,是颇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产,历史上曾长期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但近40年来,随着当地群众生活的变迁,饶平客家山歌曾经一度沉寂,甚至濒临失传。近年来,当地客家山歌爱好者对饶平客家山歌进行挖掘、收集、创作,并借助网络平台广泛传播,使饶平客家山歌又焕发出新的光彩。

  饶平客家山歌源远流长

  “饶平客家好风光,东边犁头插云上”……近日,在饶平县饶洋镇一座客家土楼里,不时传出轻快悠扬的山歌声,整个土楼在歌声的回荡下,散发着饶平客家文化独特的韵味。原来这是一群饶平客家山歌爱好者聚在一起对山歌。

  这群山歌爱好者演唱的,正是在当地客家方言基础上形成的饶平客家山歌。

  据当地民间学者介绍,目前居住在饶平县的客家人有25万人以上,主要分布在饶平北部山区的上饶、饶洋、新丰、建饶4镇,以及中部山区的东山镇、新圩镇渔村。饶平客家人居住区由于地处梅州客家文化与潮汕文化的交汇处,长期以来深受这两种文化的交互影响,形成了当地独特的饶平客家文化,并形成了与周边梅州、福建平和等地的客家话有一定差别的方言——饶平客家话。饶平客家话属于客家话漳潮片,又称“半山客”。

  同其他地方的客家人一样,自古以来饶平客家人喜欢用当地客家话唱山歌。在高山峡谷,在无边旷野,在田间地头,淳朴的饶平客家人总会唱响那曼妙动听的山歌,以此抒发真挚的情感、赞美幸福的生活。

  那么饶平客家山歌是怎么形成的?具有什么特色呢?就此,记者采访了饶平客家文化爱好者刘秋彬。

  刘秋彬介绍,饶平客家人源自中原地区,历史上为躲避战乱,客家人大量南迁,宋元时期就有部分客家人经过梅州、江西、福建等地迁入饶平北部山区。迁移人群中不乏较有学识的“读书人”,最后落脚地是“蛮荒之地”,为了教育孩子,也为了表达心中情感,宣泄情绪,这些“读书人”就把古诗词进行吟唱,并教给孩子和族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有了独具特色的饶平客家山歌。

  刘秋彬告诉记者,饶平客家山歌保留了古诗词七绝的写法,四句七字押韵,韵还保留古诗中的平水韵。饶平客家山歌根植于饶平客家方言,形成自身四拍四的唱法,而不同地方又受到周边客家山歌的影响,例如上饶镇山歌爱好者就受到梅州山歌唱法的影响,建饶镇山歌爱好者受到福建诏安山歌唱法的影响。目前收集了解到的饶平客家山歌就有10多种唱法。

  饶平客家山歌内容丰富多彩,劳动时唱劳动歌、宣传政策时唱时政歌,还有情歌、历史传说歌、劝世歌、儿歌等。这些饶平客家山歌多是以当地群众生活的常见现象为题材,按照诗词韵律用独特唱腔即兴演唱,主题鲜明、富有地方特色,长期受到群众喜爱。

  刘秋彬说,饶平客家山歌是饶平客家人的口头文学。演唱者对歌时不是比谁唱得好不好听,而是比谁对得上或对不上,对不上的人就比输了。所以对歌主要是考验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反应能力,是饶平客家人把教育融进日常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也是很好的幼教方法,因此流传久远,经久不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借助互联网焕发新光彩

  饶平客家人迁移至饶平山区定居,依然传承着中原人的礼教习俗,保留着古代中原人的风气,而且当地属丘陵山区,自然环境静谧优美,因此,客家山歌就成了当地客家人表达情感、加强交流、传播知识的大众化娱乐节目。由于当地客家人有男女俱出共同劳作的风俗,因此在田野山岭之间“对山歌”,也成了男女青年相互倾诉衷情的一种方式,情歌对唱也成了饶平客家山歌的主要部分。

  旧时,因为交通闭塞,人流相对稳定,所以饶平客家山歌被代代传唱下来,经久不衰。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饶平客家人还一直传唱着古老的山歌。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饶平客家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大变化,上山砍柴割草放牛等劳作方式迅速消失,山歌失去了广阔的舞台,再加上大量饶平客家人不断外出谋生,彼此之间再也没时间一起对山歌,慢慢地传唱山歌的人少了,会唱的人也少了,饶平客家山歌开始沉寂,不少饶平客家山歌曲目在岁月更迭中消逝不见,饶平客家山歌濒临失传的危险。

  近年来,在饶平北部山区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又传出了山歌的声音。这得益于当地一批饶平客家山歌爱好者的不断努力,以及借助网络传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2007年左右,以传播饶平客家地区信息和文化的网络平台开始受到饶平客家人的关注。饶平客家山歌爱好者陆续上传了饶平客家山歌文化资料,引起了网友的共鸣和热烈讨论。

  网友们在倾听饶平客家山歌的同时,也为饶平客家山歌演唱者越来越少,传统曲目逐渐消失,濒临失传感到担忧。为此,以刘秋彬为主的饶平客家山歌爱好者开始到各乡村走访,收集饶平客家山歌原始资料,并进行整理、再创作。饶平客家人中一批音乐制作和演唱“能手”也纷纷加入到饶平客家山歌的制作中。一批饶平客家山歌歌曲经过收集、整理、创作、演唱后,录成音视频陆续传至网络平台,其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以及富含地域文化特色受到了众多网友的热捧。如今,只要在网络搜索上输入“饶平客家山歌”几个字,一大批制作精良的饶平客家山歌音视频就会呈现出来,其中一些音视频达到了10万+的点击量。饶平客家山歌通过网络的传播,快速吸引了不少“粉丝”,为饶平客家山歌的收集和创作提供了动力。

  2016年,在众多饶平客家文化热心人士的捐助支持下,刘秋彬与饶平客家文化热心人士詹锦舟、詹泉洲、詹彩金、詹小英等人策划制作了首张饶平客家歌碟《饶平客韵》,歌碟收录了饶平优秀客家山歌《担子歌》《老顺斗圩》《十回头望故乡》《牛眼鸡》等10首饶平客家歌曲。饶平客家歌曲制作和演唱“能手”光头福星、詹翠华、老古等人加入到歌曲制作和演唱队伍中,使这些饶平客家歌曲既注重对饶平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注入了时尚元素。歌碟发放后,在饶北客家人居住区及外出饶平客家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饶平客家山歌在网络“线上”的热闹,也带动了“线下”各乡村群众的踊跃参与。

  2016年,通过微信群方便快捷的交流联络,刘秋彬与饶平客家山歌爱好者邱国强、詹菊莲、刘巧明、曾观山等人组成了饶平客家山歌交流群体,进行山歌演唱训练和采集、创作。群员们定期集中交流训练,并组织节目到饶北各地开展饶平客家山歌演唱活动。

  至今,该山歌交流群收集、创作了《阿哥瑟瑟妹微微》《饶北景观十二唱》《日头一出慢慢高》《十寻娘》《十捞娘》等几十首长篇山歌,还有大量短篇山歌,为饶平山歌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努力。该交流群编排的《担子歌》《十送红军》《十颂刘金丹》等饶平客家山歌表演节目,在饶北各乡镇的节庆活动中多次上台表演,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增强了饶平客家山歌的影响力。

  目前,饶平客家山歌爱好者组成了两、三个群体,群员已达100多人,涵盖上饶、饶洋、新丰、建饶4镇的山歌爱好者。他们不仅进行集体交流、创作、表演,还在各自的家庭、村庄组织山歌交流演唱活动,带动了饶北各地群众唱山歌的热情。如今,走到饶北山区的不少乡村,不时可听到客家山歌的传唱。饶平客家山歌经过多年的挖掘、创作、推广,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饶平客家山歌爱好者:

  唱山歌让生活更“有滋有味”

  从不愿唱、不敢唱到主动唱、放声唱,现在活跃于舞台上的饶平客家山歌爱好者,不少人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也见证了饶平客家山歌从濒临消失到如今的“抢救性”复兴的过程。近日,两名饶平客家山歌爱好者向记者讲述了各自的山歌“情缘”。

  邱国强(男,64岁,饶洋镇兴饶楼人):

  山歌是我生活的“启蒙老师”

  我从小就接触到饶平客家山歌。小时候随父母上山割草砍柴,就经常听一起上山干活的人在用山歌对唱。那时候觉得这是一种很有文化内涵的东西,听山歌既能体会诗歌般的美妙,又能感受音乐歌曲的愉悦。而且,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历史事迹乃至人的情绪都能通过山歌表达出来,山歌就像一个能够宣泄情绪的“知识宝库”。因此,自小我就跟着父辈学唱山歌,山歌成了生活的“启蒙老师”。

  记得我10多岁时,住屋附近邻居有10多个小孩,大家都喜欢学唱山歌,经常聚在一起对唱山歌,由于女孩较多,我们为数不多的男孩就常常成了对唱中的“宠儿”。后来随着大家长大,女孩们纷纷出嫁,还有时代的变迁,也就没有聚在一起唱山歌了。

  长大后虽然与小伙伴们各奔东西,不再聚会唱山歌,但我对山歌的喜爱依然如故,经常自唱自乐。有时还会自创一些山歌来吟唱,例如“天无落雨天清清、俺俩自小玩到大、海枯石烂心不变……”

  我创作的山歌主要是情歌,但那时候也给我带来了一些麻烦。上世纪70年代,我在西岩山茶厂工作,闲时无聊就创作了一首山歌《哥今想妹有六样》,这也是一首表达情爱的山歌,吟唱后受到工友的喜爱,在厂里影响较大。没想到被厂领导知道了,说会产生不良影响,对我进行了批评教育。因为此事我就不太唱山歌了,后来就干脆把唱山歌“丢弃”了。

  2016年暑假,刘秋彬老师听说我会唱山歌,就与另外5位山歌爱好者到我家采风。由于太久没唱山歌了,一开始我都不愿意唱。但刘老师他们鼓励我,说这是家乡的一项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和发扬,不能让它就此消失了。在大家的劝说下,我又“拾起”了唱山歌的这一爱好。如今,我不仅与歌友们登台演唱,还会创作一些山歌供大家演唱,希望能为饶平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尽一份力。

  詹苏州(女,57岁,饶洋镇八瓜洋人):

  山歌越唱越开心

  我7、8岁的时候,需要跟家中长辈上山放牛。看牛的时候就常听大人们在唱山歌,听着听着就喜欢起来,跟着大人学唱。那时候上山干活唱山歌很“风行”,往往一个山头上有人响起山歌后,对面山头就有人回应,双方即使在见不到人面的情况下,也会对唱起来。听说有一对新婚夫妇各自上山干活,在山头对了一整天山歌,也不知道对方是谁,回家后聊起来才知道是对方。

  我小时候山歌唱得多,长大了还是喜欢唱山歌,在家里做家务事、在田里劳作、在瓷厂干活时,有时都会不知不觉唱起山歌来。但近30年来就越来越少唱山歌了。因为大家认为唱山歌较“土”,还是流行歌曲好听。唱山歌的人越来越少,也就没有了那种唱山歌的氛围了。

  这两年自从加入饶平客家山歌群后,通过刘秋彬老师他们几个较“内行”的人讲解后,我明白了客家山歌其实并不“土”,反而是一种十分高雅的吟唱方式,因此,我唱起客家山歌来也是“豪气十足”了!

  如今,我只要有空就会唱一唱山歌,唱着唱着感到十分开心、舒服。我儿子和儿媳都很支持我唱山歌。我儿子说:“妈,你山歌唱到哪里,开心就到哪里!”我二儿媳说我比年轻人还“新潮”,经常拿着手机录下所唱山歌,发到微信群里“展示”。她为了支持我唱山歌,特意买了较好的话筒和音响设备给我演唱、录制山歌。

  我把山歌录后放到微信群,不仅乡亲们给予点赞,远在江西瑞金等地的曾经的工友们,也纷纷给予点赞,这说明唱山歌不仅不“土”,还广受欢迎。现在我是山歌越唱越开心!

  饶平客家文化爱好者刘秋彬:

  让饶平客家山歌更具活力

  在多种乐器的伴奏下,身穿客家人传统服装唐装,唱着饶平客家山歌……这样的场景在饶平县饶洋镇龙兴村每周周五都会出现。而一提起饶平客家山歌,不少村民都会说起一个人,那就是饶平客家文化爱好者刘秋彬。

  传承饶平客家山歌缘于爱好

  开朗、爱笑是记者初见刘秋彬的印象。刘秋彬告诉记者,自他记事起,村里人就有唱山歌的传统。在父辈的熏陶下,他对饶平客家山歌有着浓厚的兴趣。“旧时,人们在山上砍柴、放牛及田间劳动时,或为消除疲劳,或为对歌打趣,都用山歌的形式来表达。”在他看来,客家山歌里,不光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更有喜怒哀乐、情丝千匝。“通过山歌,很多人由不相识到相识,由陌生到了解,相互架起一道道心的‘桥梁’。”刘秋彬说,听了曲调很亲切,很多都是即兴演唱,群众口语,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押韵上口、风趣幽默。比如说到男女爱情则唱“雨子瑟瑟瑟落洋,哥今等妹做新娘”;说到生活场景的则有“担子担过来啊,吾来同你咪(买)啊”。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年轻一代价值取向的转变,传承饶平客家山歌的热情已经锐减。2007年之前,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代会唱饶平客家山歌的人逐渐老去,能演唱的老艺人已寥寥无几。当地中年人也只能简单地演唱几句,不能完整哼唱。而大部分青少年甚至没有听过饶平客家山歌,饶平客家山歌的传承后继乏人,处于失传的边缘。

  “饶平客家山歌不能让它就这样失传了!”有了这个念头,2007年,刘秋彬开启了他收集整理饶平客家山歌之路。会唱饶平客家山歌的人寥寥无几怎么办?找!刘秋彬一有时间,就带着简陋的录音设备,到饶北4个镇多个村庄里采风,采访会唱山歌的老人。“当时遇到一个很是尴尬的情况,那就是会唱的老人不敢唱出来,无奈之下,我只好带头先唱几句,有些老人听后也敢唱出来了,但是有些只能用口述的形式记录。”刘秋彬说,由于历史较为久远,一些老人无法将整首山歌吟唱完整,事后只能根据饶平客家山歌的曲式结构、音乐特色、调式音阶的旋律等进行填词填曲,让传统的客家山歌重新焕发出生命力。通过一点点的收集,至今他已采集到近千首饶平客家山歌,收集到十几种唱法。

  在收集整理饶平客家山歌的过程中,刘秋彬对饶平客家山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利用所学到的饶平客家山歌知识和素材,创作了《牛眼鸡》《十回头望故乡》《十恋妹》《朵尼开花》等多首饶平客家山歌,并总结整理出经典饶平客家山歌《担子歌》。

  让饶平客家山歌继续流传

  随着饶平客家山歌越传越远,喜欢的人也越来越多。2015年下半年,在饶平客家山歌爱好者詹彩金推荐下,世界客家文库编辑部联系到刘秋彬,邀请他帮忙整理一些饶平客家山歌。受其邀请,刘秋彬整理了饶平老歌《担子歌》、原创山歌《十回头望故乡》《老顺斗圩》《饶平客家好风光》、原创客家儿歌《牛眼鸡》等多首饶平客家歌曲送至世界客家文库编辑部。而后,在饶平客家文化热心人士的支持下,刘秋彬与热心人士策划制作了第一张饶平客家歌碟《饶平客韵》,该碟收录了十首饶平客家歌曲。

  2017年,正当纪念“茂芝会议”召开90周年之际,饶平县委宣传部和上饶镇政府联系到刘秋彬,让他通过山歌宣传“茂芝会议”精神。刘秋彬为此创作了《十送红军》《十颂刘金丹》《十送阿哥去参军》《同志哥,入来坐》等饶平红色革命客家山歌。这些山歌经传唱后,在社会上获得很高的评价,其中《十送红军》被民间称为饶平客家山歌经典之作。

  刘秋彬意识到,饶平客家山歌要发展,依靠个别人的力量终究有限,还需要社会民众这个肥沃的土壤来培育。为此,他深入饶北各乡镇寻找山歌演唱爱好者,找到了一批喜唱能唱会创作的人员组成了饶平客家山歌群体,进行山歌演唱训练及采集、创作。如今这一群体已成为推动饶平客家山歌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虽然付出了种种努力,但谈到饶平客家山歌现在的处境时,刘秋彬脸上仍写满了愁容。他说,现在饶平客家山歌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不仅曲目流失严重,而且缺乏专业的演唱人才,更没有经费支持发展。他表示,将与其他山歌爱好者继续努力,坚持做好饶平客家山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让饶平客家山歌更具活力,走得更远。

  ■ 评论

  保护饶平客家山歌需要助一把扶一程

  饶平客家山歌由沉寂多年转为焕发新光彩,这是一个喜人的迹象。但在这种“热闹”景象的背后,我们要客观冷静地看到当前传承和保护饶平客家山歌所面临的困境。

  诚如饶平客家文化爱好者刘秋彬所言,饶平客家山歌目前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老一辈会唱会创作的人已寥寥无几,接触过山歌的中年人因为放弃山歌多年,好多也“记不起”或“模糊了”,而众多青少年更是对山歌感到陌生。人才和传统舞台的流失,显现了“抢救性”挖掘和保护饶平客家山歌的迫切性。而另一方面,目前传承和保护饶平客家山歌只存在于个体私人的爱好层面,不仅缺乏专业性和规范化运作,而且缺少经费支撑,使相关工作开展难以为继。而个体的爱好则带有随意性,有可能热闹一时,也有可能寂静一时,这不利于饶平客家山歌的长远发展。

  客家山歌是客家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民俗文化中的一丛奇葩,具有较高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饶平客家山歌根植于饶平客家地区,是研究当地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人文心理的重要载体,其传承保护的意义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饶平客家山歌这一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地方政府给予支持,开展系统性研究和保护工作,做到助一把扶一程。

  “助一把”即针对目前饶平客家山歌人才缺乏、缺少经费的困境,政府应出台激励措施,设立专项资金,对饶平客家山歌传承和保护工作给予奖励和支持;开展相关活动,组织专业人员对濒临消失的饶平客家山歌优秀曲目进行挖掘、保护;邀请专家和学者对饶平客家山歌传承和保护工作进行系统性研究,提高和扩大饶平客家山歌的影响力。

  “扶一程”即是地方政府应出台政策措施,成立相关协会,引进民间资本,聚纳多方人才和资本开展饶平客家山歌传承和保护工作,鼓励民间多开展饶平客家山歌传唱活动,促进饶平客家山歌传承和保护工作朝系统性规范化发展。此外,鉴于梅州客家山歌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将饶平客家山歌列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编制相关教材,让饶平客家山歌文化教育走进学校课堂,以此促进饶平客家山歌的长远保护和发展。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