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时间”与世界同步 洋味山城讲述侨乡新颜

原标题:“青田时间”与世界同步 洋味山城讲述侨乡新颜
中新网丽水9月18日电 (范宇斌)70岁的青田老人孙宝珍家里,挂着三个时钟,分别显示中国、西班牙、德国三地时间。这样他可以选择每天最合适的时间点给远在欧洲“打拼”的子女打越洋电话。

位于浙江东南部、瓯江中下游的青田,是丽水市对外开放的“东大门”。这个小山城有着美酒般的甜蜜幸福,也有咖啡似的醇厚韵味,中西文化在此碰撞,让“美丽青田、幸福侨乡”愈发彰显魅力。
与世界同步行进的“青田时间”
上午10点,小山城的人们陆续忙碌起来,开启一天新生活。

“不是这里的太阳升得迟,是青田人的生活习惯接近‘欧洲时间’,喜欢晚睡迟起。”在青田的拉斐咖啡馆,68岁的陈耀东喝起了一天中的第一杯意式浓咖。
迈出咖啡馆,县城中心的新大街上,中国银行高悬的大屏幕上,跃动着美元、欧元等世界各地货币的汇率。途径此地的男女老少,都会不自觉地驻足瞄上一眼,了解当天的“行情”,新大街便有了洋气的外号——“侨乡华尔街”。
这般多元风情,缘于青田分布于全球128个国家和地区的33万华侨华人。青田曾经被称为“浙江的西藏”,“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环境,让青田人的生活与“苦”相连。
如今,走出去的青田华侨归乡反哺,为故乡带来了财富,青田开始与世界接轨,渐成独具一格的国际气质。

红酒、母婴奶粉、西班牙火腿、意大利化妆品……依托得天独厚的华侨资源,“中国侨乡进口商品城”应运而生,各国商品一应俱全,堪称“万国商品销售中心”。
作为青田“华商之窗”,中国侨乡进口商品城自2015年开业以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带动1500多人回乡创业就业,建成5万多种商品、168家侨资企业。截至今年7月,进口商品总销售额突破23.5亿元,成为该县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亮点、新引擎。
“欧陆风情”开启新生活
纯正的巴西咖啡、法国乡村酒窖里地道的红酒、正宗的意大利牛排……临江路“欧陆风情一条街”上,集中了上百家酒吧、咖啡馆、西餐厅,从装修到美食,都与世界同步。
今年48岁的李焕军称得上青田“咖啡第一人”,上世纪80年代随着青田“出国潮”出国。1994年,他毅然返乡,在龙津路开出了第一家咖啡吧。
“以前,我店里的客人都是回国探亲的华侨。”李焕军说,他们在国外创业很艰苦,舍不得上咖啡馆。回国后,喝咖啡反而成了身份的象征,那时生意好得不得了。再后来普通市民成为了消费的主流。
此后,一家家西式餐饮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2009年,法国拉斐西餐中国区总部落户侨乡,成为青田首家国外餐饮企业。灯光柔和、音乐低吟,现磨的咖啡口感醇正,哈蒙(火腿)、红酒和油画诉说着主人独特的品味。拉斐西餐厅投资人王益勇告诉记者,在这里一天能卖出100多杯意大利浓咖啡。
“早期青田华侨在外多从事餐饮业,回国后他们重操旧业。”谈及华侨“逐梦史”,王益勇说,积极、吃苦、抱团的意念支撑起祖辈们的创业路,经过长期资本、经验积累,青田华侨逐步摆脱底层生涯,蓄势待发追逐新生活。
走出去的青田人,心里最眷念的还是家乡。在王益勇看来,“祖国给了我成长的怀抱,而我成了祖国发展的受益者。”
据悉,青田已成为中国人均储蓄最高、浙江省外汇储备量最大的县之一,初步估算侨资超过2000亿元。青田籍华侨回国投资人数已达10万人,投资与贸易资金总规模达2000多亿元,累计捐赠社会公益事业资金3亿多元。
山沟沟里诞生“联合国村”
山路十八弯,走进大山深处的“联合国村”——方山乡龙现村,该村是青田华侨发祥地之一,现有820余人,其中有700余人侨居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今天欧元汇率是7.96,美元汇率是6.86。”汇率常成为村民见面时最常见的一句问候语。龙现村村委会主任吴立群介绍,该村家家户户是侨眷,人人口袋装外币,还拥有全国首个村级外币兑换点。
与外币兑换点唱“三重奏”的是中西合璧的民宅与随风飘扬的万国旗。
村头古树下,静卧着一座题有“延陵旧家”的中西合璧式小洋楼,老宅的主人是1905年带着青田特产远赴比利时的吴乾奎,他的传奇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一肩扛着茶叶,一肩背着石雕“闯世界”的青田华侨,闯出了一个“联合国村”。如今,小山村里新鲜事不断上演。
龙现村幼儿园不同国籍的华侨子女组成“联合国班”;青田人餐桌上牛排、薯条与中式面疙瘩让味蕾纵享百味;华侨回乡担任“河长”护一湾碧水;“小华侨”回乡寻根永葆中国心……往日闭塞、偏远的山城,瞬间与世界拉近了距离。
“相约家乡,共谋发展。我们要让每一位青田人感受到,走遍世界,家在青田。”青田县委书记戴邦和如是说。
回到县城,霓虹初上,欧陆风情街上,忙碌了一天的青田人,悠闲地品着红酒,分享着一天的收获。小小的青田,大大的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