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志愿者远赴柬埔寨实地走访 点燃海外潮汕人寻亲希望

2018年09月20日 13:2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梦归潮汕”寻亲团志愿者在柬埔寨金边乌亚西市场开展宣传活动。
“梦归潮汕”寻亲团志愿者在柬埔寨金边乌亚西市场开展宣传活动。

  原标题 “梦归潮汕”志愿者远赴柬埔寨实地走访

  与时间赛跑,点燃海外潮人寻亲希望

  9月9日至14日,在汕头市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梦归潮汕”公益寻亲团一行14人赴柬埔寨,为手中的柬埔寨寻亲案例开展实地走访,同时与当地华人侨团对接,为下一步海外寻亲搭建桥梁。

  “梦归潮汕”公益寻亲团(以下简称“梦归潮汕”寻亲团)成立于2016年,旨在为抗日战争时期因为战乱、饥荒流散在外的众多潮汕乡亲寻根问祖提供帮助。两年多来,该组织通过粤闽赣各地上千名志愿者的努力,帮助400多人成功找到失散70多年的亲人,找回了梦中的故乡。

  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梦归潮汕”寻亲团的服务对象逐渐超出原有的范围,为许多身在海外的潮汕乡亲提供寻亲帮助,圆了他们多年寻根问祖的心愿。今年5月,“梦归潮汕”寻亲团就曾赴马来西亚,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帮助6位当地华人寻找到亲人。

  帮助寻亲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公益活动。此次南方日报记者随“梦归潮汕”寻亲团赴柬埔寨,见证了该组织在海外开展寻亲走访的全过程,同时也了解了许多潮人后代在柬埔寨的生活状况。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余丹

  见缝插针派发寻亲宣传单

  9月10日晚,柬埔寨金边钻石岛酒店人声鼎沸,这个能容纳数千人的现场,迎来了潮汕籍华人的一场盛会——柬埔寨潮汕商会首届理事会就职典礼。

  当晚,原定有“梦归潮汕”寻亲团的集体亮相及现场推介环节,因典礼延迟等因素而临时取消。但这并不影响志愿者们的心情,他们拿着早已准备好的宣传单在现场派发,并积极地向当地华人介绍“梦归潮汕”寻亲团的工作。

  “你们寻亲需不需要收费的?”有华人向志愿者询问。“我们是免费寻亲,不收取任何费用。”志愿者一边宣传寻亲,一边积极采集相关信息,为下一步实地走访做好准备。得知“梦归潮汕”寻亲团此行的用意,不少华人都竖起大拇指,勉励他们继续努力。

  这是“梦归潮汕”寻亲团志愿者在柬埔寨这一星期里的工作场景。无论是去到高速服务站、餐馆,还是剧院,只要是遇见华人,志愿者都不放过任何一个宣传机会,见缝插针地自我介绍。

  志愿者邱树銮告诉记者,许多海外华人至今已是第三代了,他们有寻根的心愿,但由于时间久远,信息也有限,许多华人寻根无门。“派宣传单的目的是让更多潮籍华人知道有这么一个组织可以帮助他们圆梦。‘梦归潮汕’目前已基本构建起覆盖潮汕各个镇的志愿者网络,在实地探访中能发挥强有力的地域优势。”邱树銮说。

  据介绍,寻亲团志愿者帮助寻亲也有基本前提,第一是寻亲老人必须要身体康健,第二是寻亲老人有强烈的寻亲意愿,第三是寻亲老人的子女们有这份孝心。“有些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的年纪,以最短的时间帮他们找到根、找到家乡亲人,在每个‘梦归潮汕’寻亲团志愿者心中已经形成共识。”志愿者老高说。

  志愿者实地走访遭遇窘境

  来到柬埔寨之前,“梦归潮汕”寻亲团曾收到数则来自柬埔寨的寻亲信息,此行也是为了作实地探访。其中一则寻亲信息,寻亲人的爷爷及其二姑在上世纪40年代左右去了柬埔寨谋生,在金边做药材生意,原本一直有所联系,但到了70年代便失去联系。

  根据寻亲人所提供的“柬埔寨金边莫尼旺路 门牌364号 堃兴宝号”地址,志愿者们实地进行走访。由于人生地不熟,当志愿者辗转寻找到莫尼旺大街之后,再一次陷入困窘境地。经过询问当地人,志愿者得知,“门牌364号”不像国内的店铺号,而是一整条小巷都归属364号。“因为大家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一家店逐一去排查,这需要很大工作量。”志愿者李先明说。

  随后,志愿者一行来到另一位寻亲人所提供的地址:金边安英街65号。安英街是金边一条集中多行业的零售和批发的繁荣街道,从南至北贯穿整个市中心。

  根据寻亲人的信息,其爷爷黄平(别名黄济平、黄镜波)是潮州市饶平县三饶镇人,曾于1947年左右与曾祖父黄集文去柬埔寨,随后在柬埔寨再成家,育有一女;1972年爷爷回国后就再也没有回去柬埔寨,留下了曾祖父及其他家人在柬埔寨。

  从寻亲人提供的一张从柬埔寨寄回国的信件可知,寻亲人的爷爷曾于“金边安英街65号”居住过。但志愿者在安英街走访时发现,安英街又分有不少街道,志愿者在13街一带走访,并没有发现65号。询问附近商铺,得到的是“不是很清楚”的答复。

  据柬埔寨潮州会馆副秘书长林贤明介绍,柬埔寨在上个世纪70年代经历动乱,许多家庭家人失散,也包括在柬埔寨的许多潮州乡亲家庭,很多人至今还找不到家人。林贤明还透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动乱结束后,柬埔寨人民从乡下回到城市,当时谁先占据房屋者就是屋主,因此如果仅凭借街道门牌号等信息寻亲,并不容易。

  寻亲成功需要若干必要因素

  据志愿者介绍,寻亲者提供的信息,一般必须要具备地名、姓氏、家乡亲人姓名以及家乡地理环境描述等因素,以便给志愿者在寻访时提供更多更准确信息。同时,志愿者会要求寻亲者用潮汕话说出“吃饭”“吃粥”“吃茶”这三个词的读音,让更多各地区的志愿者判断寻亲人的家乡属于潮汕八邑中的哪一分支,以便能够精准快速地寻找到亲人。在各个要素都明晰的前提下,“梦归潮汕”寻亲团曾最快在10分钟内帮助寻亲者找到家人。

  此前通过网络已经登记认亲信息的林有老人得知“梦归潮汕”寻亲团来到柬埔寨,与其女婿李沛鑫专程驱车6小时,从暹粒赶到金边与寻亲团志愿者联系,以提供更为详细的寻亲信息。

  林有今年56岁,是第三代柬生潮人,至今仍说着一口潮汕话。林有告诉记者,1940年左右,爷爷林土与妻儿从汕头揭阳县普宁社逃难到柬埔寨。爷爷育有三女一男,当年一同前往柬埔寨的是父亲林森/盛(时年8岁)及姑姑林丽(时年5岁),留在家乡的还有另外两名姑姑,分别比父亲大4岁和2岁;后来小叔林强在柬埔寨出生,但也失去了联系。

  林有说,爷爷当年在柬埔寨给船务公司做财务,父亲则开船送货到越南胡志明市,主要是运输红糖。爷爷还有位堂弟叫林润(谐音)在柬埔寨金边的217路(Charles de Gaulle)280号开了间名叫“印务狗目香糊”店,但后期也失散。

  林有还说自己8个月大的时候,爷爷曾带他回乡,当时家乡亲戚还曾送给他一个手镯,并拍摄了大合照。但这些信物,如今也已经遗失了。林有时常回忆起小时候爷爷说“以后要回去自己的家乡”,于是“归乡情结”一直成为林有晚年的一个心愿。去年8月,林有的女婿李沛鑫通过网络了解到“梦归潮汕”寻亲团,于是填写相关的寻亲内容,但由于核心信息点不足,暂时并未寻找到亲人。

  具体到林有的案例,志愿者告诉记者,由于林有出生在柬埔寨,对家乡的情况基本一无所知,仅靠爷爷和父亲的零星记忆,以及仅有的一个地名“揭阳县普宁社”,实地走访难度较大。“过去的‘普宁社’早已不是现在的普宁市,变化太大了,但志愿者们还是会尽己所能,去走访试一试。”邱树銮说。

  联动当地侨团组织开展寻亲

  寻亲公益团此行在柬埔寨的导游吴良华,也是第三代柬生潮人。他告诉志愿者们,自己的奶奶曾跟他说家乡来自广东,教过他说吃饭就是“食饭”,喝茶就是“食茶”。志愿者由此判定吴良华的爷爷奶奶来自潮汕。

  有一次在服务站派发宣传单,志愿者无意间碰到了一位许姓女商贩,通过沟通发现,女商贩不仅会说一口地道的潮汕话,而且在10年前就曾回到家乡寻亲,而且成功联络到亲人。“可见在这里,潮人的数量还是很多的。”李先明说。

  女商贩正是一个成功的寻亲案例,但并不是所有潮人都如同她一般幸运。因为柬埔寨的特定历史时期,志愿者们实地走访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好消息是,为了扩大海外寻亲的力量,“梦归潮汕”寻亲团积极与海外侨团对接,初步确定了“共同寻亲”的合作理念。

  据柬埔寨潮汕商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林炜松介绍,柬埔寨潮汕商会将成立慈善组,专门对接慈善活动,在信息传递这方面积极配合“梦归潮汕”寻亲团。柬埔寨潮州会馆对寻亲团作出的贡献表示赞赏,他们也指定了一名对接人员,专门与寻亲团沟通信息。

  寻亲团副团长林焕忠表示,侨团商会的人脉资源丰富,又十分熟悉当地政府和媒体及当地地理环境,这些优势都将对“梦归潮汕”寻亲团的服务对象成功认亲起到促进作用。令人欣慰的是,9月19日,记者从“梦归潮汕”寻亲团获悉,日前从柬埔寨收集到的寻亲信息中,已有一例确定寻亲成功。

  ■链接

  柬埔寨有40多万潮人

  据资料记载,柬埔寨的潮州人(本文的“潮州”均为老潮州府)历史悠久,最早追溯到明代潮州澄海苏都南湾村人林道乾。林道乾曾为潮州小吏,后来聚众走私,纵横海上三十余年,足迹遍及东南亚等地。跟随其到柬埔寨的潮州人和当时已经在柬埔寨的潮州人,算是早期的潮州移民。

  清代末期,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潮州人再次被迫大量迁往南洋。抗日战争时期和国内战争时期,再一次引发潮州人向东南亚移民,其中很多人辗转来到柬埔寨。由于柬埔寨具有较适于基本生存要求的自然环境,所以非常吸引潮汕地区的贫苦百姓到此落户,逐渐形成潮州人侨民社会。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越南、老挝战乱不断,许多邻国华人转而投靠发展较稳定和平的柬埔寨,这一时期柬埔寨的潮州人达30多万。70年代,由于柬埔寨政局动荡,许多潮州人被迫移民他乡,使得柬埔寨潮州人数量锐减,也正是这个时期,许多潮州人与家乡断了联系。

  20世纪80年代,柬埔寨实行多元民族政策,华人地位得到提升,并逐步融入主流社会,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不俗的贡献,潮州人的数量也逐渐得到恢复和增长。目前,柬埔寨潮籍人口超过40多万,占柬埔寨华人总人口的80%,约有三分之一居住在首都金边市,金边也由此获得“小潮州”的美誉。

  ■延伸

  金边乌亚西市场:

  柬埔寨潮人聚集地之一

  在与当地华人交流中,记者获悉,金边市中心的乌亚西市场是金边华人商贩最集中、货品最全的市场,而乌亚西市场的潮人尤其多,几乎占据“半壁江山”。为此记者特地前往乌亚西市场实地探访,了解部分潮人在柬埔寨的生存状态。

  找得到家乡亲人就找得到“根”

  黄昭福今年60岁,如今在乌亚西市场从事豆类杂粮批发。当记者询问是否会讲潮汕话时,这位看起来少言寡语的老大爷打开了话匣子。

  黄昭福告诉记者,自己祖籍是广东揭阳。父亲在12岁时,因为日本侵略中国,父母双亡,于是父亲跟随着其奶奶“过番”来到柬埔寨。随后父亲在柬埔寨娶妻生子,自己是柬埔寨第二代潮人。

  当记者询问黄昭福的全名如何拼写时,本不识字的黄昭福,拿出笔在自己的手掌心写下名字。一笔一画,黄昭福写得很慢,但却很慎重,“我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黄昭福说,早年华侨在柬埔寨的生活很艰苦,自己也只能做一点小生意维持生计,而且生意还经常不稳定。他从事豆类杂粮批发已有近30年,每天都是五六时多就要到市场开档,下午5时收档回家,日复一日。虽然日子平淡了些,但如今柬埔寨国家政局稳定,黄昭福觉得华人的生活在逐渐改善。

  黄昭福的父亲今年82岁了,依然健在。黄昭福育有两女一男,孩子们都不大会讲潮汕话,但都会讲国语。2016年,黄昭福还曾陪同父亲回到中国,去看父亲出生的地方。由于在柬埔寨出生,对于父亲来说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家乡,黄昭福并没有太深的印象。但由于能够找得到家乡的亲人,让黄昭福有了“根”的感觉。黄昭福说,偶尔他们也会与家乡的亲人联络,前阵子还有家乡的亲人来柬埔寨游玩。

  记者留意到黄昭福的档口梁柱上画有“I love China(我爱中国)”的英文,黄昭福说是隔壁档口的孩子们乱写的。虽然只是随意的涂鸦,但柬埔寨人对中国的印象以及华人对家乡的情结,从这个小小的涂鸦中似乎得以体现。

  知道“根”在何处,但无意寻找

  今年65岁的罗木卿,档口在黄昭福隔壁,同样也是从事豆类杂粮批发。罗木卿告诉记者,自己的家乡是广东潮州,自己的父亲在6岁的时候,跟着家人“过番”来到柬埔寨。

  问及名字如何拼写,罗木卿原本提笔想写给记者看,但随后他放下笔,从一个老旧的铁皮盒子里拿出一张小纸条,展示给记者看。这是一张婚宴喜帖上的姓名条,上面写着罗木卿的名字,被他珍藏了起来。

  虽然知道自己是华人,但罗木卿对家乡并没有过多的了解,至今从未回去过,“我儿子曾经去过中国一次,不过是去做点小生意。”临走时,罗木卿的女儿正好出现在档口。当记者询问是否想要回到家乡寻找亲人,罗木卿的女儿用稍微蹩脚的中文婉言谢绝。

  乌亚西市场里,多为上了年纪的华人在看守着摊档。记者又路过一个档口,发现了另一位柬生潮人。今年60岁的魏美谦记得自己的父母来自广东饶平县,但自己也没有回过家乡,同样的,她对于“回到家乡”没有强烈的意愿。

  魏美谦跟记者回忆起自己在上世纪70年代政局动乱时期的生活,感慨战乱给人民百姓带来的影响。如今生活平静,对这些经历过动乱的华人来说,就是最好的结果。让魏美谦欣慰的是,自己的四个孩子都顺利在柬埔寨革命后出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如今孩子们不仅会讲潮汕话,而且还有柬埔寨语、英文等。或许对于第二、三代潮人而言,过好当下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事。

  文/南方日报记者 余丹

【责任编辑:曾小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