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泉州九旬老人:巧手“妆”成百变“糕人”

2018年10月16日 10:47   来源:泉州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肖其昌老人制作的的妆糕人。
肖其昌老人制作的的妆糕人。

  九旬老人:巧手“妆”成百变“糕人”

  猪八戒挥舞着九齿钉耙凶神恶煞,一旁的孙大圣耍着金箍棒目光炯炯……过了一会儿,一个个严肃威武的天兵天将又在肖其昌的巧手中诞生。这些惟妙惟肖的面团小人,便是不少泉州人记忆中的妆糕人。妆糕人,又叫捏面人,是过去人们祭祀神明的祭品,也是增添节日气氛的传统手工制品。而制作这些妆糕人的南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肖其昌,今年已90岁高龄,与这门老手艺相伴近80年。春去秋来,他的这双巧手,见证了老手艺的兴衰,更给几代人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

  本报记者 陈灵 黄耿煌 通讯员 陈雨佳 文/图

  剪刀梳子和面团 巧手做出妆糕人

一把剪刀,一把梳子,巧手制作妆糕人。
一把剪刀,一把梳子,巧手制作妆糕人。

  寒露刚过,天气转凉,下过雨的南安金淘镇南丰村云雾缭绕。肖其昌的家大门敞开着,屋子明亮舒适,他坐在大门附近的桌子前,一会搓,一会捏,一会又用梳子压出服饰纹路,弹指之间,七彩面团仿佛有了生命,摇身一变,成为栩栩如生的妆糕人。

  “做一只约半个小时,一做就是一整天。”他说,现在已经在进行最后一道塑形工序,在此之前,还有许多道工序。第一步是做面团,将面粉和糯米粉按照二比一的比例混合,加入适当的水揉成面团,分成巴掌大小稍微压扁,水开后入锅煮熟。煮好的面团再加入适当比例的广告颜料进行染色,先从白色开始染,再染黄色、红色、蓝色等,最后染黑色,“这样手不会脏,否则互相染色就不好看了。”

  而塑形也不需要什么高端复杂的工具,一支支竹签、一把剪刀、一把梳子足矣。备齐材料和工具后,能不能成功做一只妆糕人,只能靠手艺人的一双巧手和无尽的想象力。

  从小跟父亲学艺 曾经中断60年

  “这手艺由我爷爷传给我父亲,我父亲再传给我,算是我家的‘传家宝’。”肖老笑着说,他十一二岁起跟着父亲学做妆糕人和糊纸人。学成后,他打听到哪个村镇有民俗活动,就提着装着妆糕人的箱子去叫卖,足迹并不局限在金淘,诗山、码头、洪濑、梅山等地他都去过。“那个时代没有玩具,小孩子看到妆糕人会哭闹吵着要,大人拗不过就买一个给他们。一个一毛钱也不贵,一天卖个二三十个,就足以维持生计了。”

  到上世纪50年代,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妆糕人的营生变差,他凭着巧手,开始做起其他手艺。他修过钢笔,修过手电筒,还补过雨伞。“在钢笔上刻名字和和平鸽,我刻得又快又细致,很受工地上的工人欢迎。”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才重拾糊纸人的老营生,还带了一个徒弟。他向记者展示近期所做的糊纸人作品,插上电源后,纸人的手臂、脖子可以转动,一件“龙王”主题作品里,一只“海蚌精”身体夹在两扇扇贝中,通电后的扇贝一开一合,生动有趣。“我装了电机,自己设计服装、动作。糊纸人可是一门艺术。”

  做糊纸人和妆糕人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手艺是相通的。2010年,他时隔60年重新开始做妆糕人时,做法早已刻在脑中,一下子便得心应手。

  爱好者慕名求学 盼手艺传承下去

  肖老有一本笔记本,上面登记了数十人的姓名、单位和手机号码。他们均是慕名而来学做妆糕人的“学生”,既有南安本地中小学的师生,也有华侨大学等高校的师生。除了学生到他家中学习,他还常参加泉州各类文化艺术节,或受邀到学校里,现场教授如何做妆糕人。

  “我唯一带的徒弟学的是糊纸人,儿孙们也都有自己的工作,没办法继承我的手艺,所以孩子们和年轻人愿意来找我学,我很高兴。”他说,他希望妆糕人这门手艺能流传下去,失传了就太可惜了。“希望有福气能多活几年,多教几个学生,这样就很好了,欢迎大家来找我学。”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