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晋江金井镇围头村:爱国蕴淳朴民风 敬老育慈孝文化

2018年10月17日 10:19   来源:泉州晚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围头村远眺图(陈起拓 摄)
围头村远眺图(陈起拓 摄)

  晋江金井镇围头村:爱国蕴淳朴民风 敬老育慈孝文化

  围头村曾因“八·二三”炮战而闻名。历史上,在这个多姓氏聚居的村落里,村民世代和睦相处,荣辱与共,形成了团结一致、和衷共济的民风民俗,对“围头家风”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报记者 张君琳 黄宝阳

  通讯员 佘子艺 蔡荧莹 陈继添 文/图 (除署名外)

  家教传承 子孙世代铭记

作为红色教育基地的“战争与和平展馆”,图文讲述了许多围头故事。
作为红色教育基地的“战争与和平展馆”,图文讲述了许多围头故事。

  围头村自唐代开发,先后有陈、洪、周、吴、蔡、谢等20多个姓族来此聚居,靠海而生,依海谋生。围头的民房建筑,早期多为宫殿式的“三间张”或“五间张”,现在则多为中西混合结构的楼房。古今,民居正门匾额上都镌刻着各姓氏的郡望,如周氏的“廉溪衍派”、谢氏的“金鱼衍派”、洪氏的“敦煌衍派”、吴氏的“延陵衍派”……彰显了围头村民敬祖敦宗、不忘祖源的淳朴民风,更是对家族作风、家族教诲的世代相承。

  围头村里有一座华侨吴明造建于上世纪上半叶的红砖古厝,红砖面墙,白石墙裙,石埕围墙,门路用水磨石制作碑堵,镌刻着四则家训,灰底绿字,十分显眼:“能严肃乃克进修,能正家乃克免耻,能厚重乃克载福,能寡欲乃克养身,能权宜乃克应变。”“孝悌为立躬之本,忠恕为存心之本,勤俭为成家之本,慎言为远害之本,励志为自修之本。”“短不护,护终短;长不矜,矜不长;尤人输,尤己好;圆让好方;多言老氏戒,欲讷孔子臧。”“传家读与耕,兴家俭与勤;休做过分之事,休侵公有之财;离间言勿听,猜忌念勿存。”吴明造的家训,教诲子孙从治家、为人处世、自身修养等方面成就完美的人格,成为一个受人钦敬的人,成为贤智者的金玉良言。

  这样发人深省的家训在围头村中俯拾皆是,时刻警示着后辈子孙践行并发扬优秀的家风家训。

  爱国爱乡 在责任中成长

围头“八·二三”战地公园
围头“八·二三”战地公园。

  良好家风的传承,影响了一代代的围头人,在战争与和平中演绎出一幕幕爱国爱乡动人事迹,洪我洲一家就是典型的代表。当年炮战,围头村里不少胆大的青年参加了支前民兵队,洪我洲和吴秀梨便是其中之一。1958年,吴秀梨刚满18岁,是一位淳朴美丽的围头小姑娘,洪我洲比她大5岁,在民兵连当指导员。洪我洲在炮战中负责帮助运送炮弹,吴秀梨则帮助包扎伤员。两人在炮战风火中渐渐产生感情。1960年除夕,洪我洲和吴秀梨喜结良缘,战地之恋终于有了美满的结果。在那个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谈婚论嫁没有太多的讲究。那天,洪我洲送吴秀梨一支笔,吴秀梨用小篮子装了几颗糖果,两人就在时不时还会传来的隆隆炮声中成了亲。

  硝烟逐渐散去,炮战中出生的新一代围头人成长起来,但是老一辈围头人为国家、为集体、为他人的精神和责任感却传承下来了。上世纪80年代,洪我洲的儿子洪水平到深圳打拼奋斗并很快成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但洪水平心中却一心想着能为家乡建设做点力所能及之事。不久后,他毅然返回家乡,他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改变自己和家乡的命运。1988年,27岁的洪水平接过了围头民兵哨长的担子,虽然每月只有24元的补助,他却把哨所当做保一方平安的阵地,全身心地带队伍,投入了满腔热忱,硬是把哨所打造成为一个先进单位。

  与此同时,洪水平开始尝试创业,富有商业头脑的他利用围头村天然的地理位置,成立了一家水产养殖公司,引进台湾的养殖技术和经营方式,还把物美价廉的大陆水产品通过小额贸易的方式卖到台湾,成为围头村最先富起来的人之一。2006年,洪水平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在自家养殖场与村民需要面前,洪水平毅然选择以家乡建设为重,与乡亲为重,秉持着公正公道,时刻不忘为村民谋福祉的理念,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如今,作为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洪水平坚持“讲政治,抓党建;讲文明,抓文化;讲发展,抓改革”新理念,以“保护战地文化遗址、打造国防教育基地、发展围头红色旅游”三位一体新思维,以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围头战地文化渔村”为载体,围绕“战争与和平”国防教育主题创新,全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围头人在和平建设的道路上,以爱国爱乡精神努力打拼出一条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敬老爱老 打造文明乡风

围头村被誉为“海峡第一村”
围头村被誉为“海峡第一村”

  围头村在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忘祖先忠孝传家的训示,以传承“慈孝文化”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乡村的落脚点,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积极激发村民敬老之心、爱老之心、助老之心,打造好乡风、好民风、好家风。

  2008年,围头村将村委会旧址改造成围头敬老院。此后,村委会多方筹措资金,申请上级拨款及发动社会公益捐资数百万元,目前投资200余万元的新敬老院主体工程在紧张建设之中。

  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围头村还通过每月25日的“党员主题日”带动形成每月15日的“村民主题日”,积极组织党员,引导义工和社会团体时常开展各种助老敬老活动。村妇联的成员们表演广场舞、民兵和共青团员为敬老院打扫卫生、帮老人们按摩聊天讲故事……“以前,自己一个人住,一下雨屋顶都会漏,很不方便。现在来到敬老院,一日三餐有人专门照顾,居住条件也好,生病有人照顾,生活在这里很幸福。”敬老院的洪老伯对如今的生活很满足。

老照片旧物件传递围头家风家训。
老照片旧物件传递围头家风家训。

  在良好敬老氛围的基础上,围头村探索延伸居家养老送餐服务特色项目。敬老院院长吴秀梨提议:“村里留守老人和低保户行动不便,买菜做饭更是困难,建议由敬老院统一安排餐食,民兵负责送餐。”2013年7月以来,村里的民兵们坚持一天两次按时为老人送去午餐、晚餐,就算遇到台风天也不停歇。同时村里各行各业的人都主动加入了这一义工志愿服务行列,围江小学的学生们也有逾千人次参与。“刚开始,学生们和老人还不熟,只是寒暄几句就离开。慢慢地,大家熟悉了,遇到老人晒衣服,学生们会帮忙;有的老人会把平时舍不得吃的零食拿出来,请学生们吃。这样一来,送餐时间就从最初的半个小时变成现在的一个小时。”围江学校老师介绍,“爱心送餐,让孩子们有机会走进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的家,他们付出着,也收获着,这是一堂特殊的‘敬老爱老’课。”

  相关链接:

  到围头湾感受滨海特色旅游

围头当地特色菜—醉蟹(陈起拓 摄)
围头当地特色菜—醉蟹(陈起拓 摄)

  围头湾,南距大金门岛仅5.2海里,是祖国大陆距离大金门岛最近的渔村。在这里,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尽情放松,享受围头渔村的生猛海鲜,饱览围头战地风光,体验滨海休闲和历史传承文化带来的无穷乐趣,感受台湾大海峡、金门小海峡的蓝天碧水和围头海角的沙滩绿林、海蚀地貌等大自然景观。

  近年来,围头湾通过坚持党建促发展为主线,积极构建“红色党建、绿色渔村、蓝色海湾、白色沙滩、金色产业”五色围头。以党支部主导、村集体搭台、鼓励群众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特色经营,经营主题民宿、特色房车露营地,目标是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闽台特色民宿村。

  “八·二三”战地园区、战地文化广场、永平古城广场、滨海休闲广场,都是围头人民凝心聚力,发扬祖辈精神,建设美好家园的历史缩影。曾经作为军事禁区封锁的金沙湾,是水上运动和沙滩运动的最佳场所之一,如弯弓般的海滩,白沙如洗,细腻平整,靠陆地边缘,有茂盛的防风树林木麻黄,还有成片的黄色野花,电视连续剧《施琅大将军》也曾特地到金沙湾取景。

  登上围头角伸向海里的岩礁“五杆头”,这里曾是郑成功率千军万马指点江山的所在,站在岩石上听着海风呼啸,仿佛能听见战鼓如雷乍动。海角高地上,建有晋江首个房车露营地,占地30余亩,可一次性容纳80部汽车和房车露营,配套有集装箱服务驿站、度假木屋、帐篷区、沙滩运动区、水上运动区等主要功能区域,可为自驾游旅客提供独具特色的旅游体验。

  与“国家一类口岸”十万吨级集装箱码头相连的围头古渡渔人码头,是游客饱览围头湾海上风光的最佳地点,设有“海上人家”渔排网箱养殖体验区、“金鱼湖”海上垂钓基地、8000亩的海上养殖观光点,构成了围头古渡渔港一道自然与人文景观亮丽的风景线。

  以渔村风情购物为特色的永平古街,游客自助体验的“海峡水产”,家庭式休闲民宿的“围头人家”,还有浓浓渔村风味的金沙湾观光夜市和20多家集休闲娱乐、海鲜美食、特色购物等为一体的旅游产业服务链,形成了“看金门、探炮洞、泡海水、吃海鲜、抓鲍鱼、住民宿、听故事”的七大旅游特色和“海峡两岸七夕返亲节”“闽台乡村旅游文化节”等两个特色旅游品牌节庆活动,催生了围头“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特色发展模式,2017年度游客总量已达150万人次。

  旅游攻略

  自驾线路:直接通过导航到“围头村”“金沙滩”“围头战地文化渔村”“围头‘八·二三’战地公园”就可到达。

  餐饮住宿:当地有房车、帐篷、集装箱酒店和民宿供游客选择。餐饮上,除了海鲜,还可以品尝到猪油卷、润饼卷、炸粿、甜粿、五色花生、肉粽、花生仁汤、海蛎煎、碗糕、卤肉等当地美食。

  周边景点:“八·二三”战地主题公园、东线和平公园、“八·二三”运输通道、一号碉堡、一号防炮洞、赤山瞭望台等炮战遗址;渔港、围头海角、东海湾、月亮湾、金沙湾。在金沙湾广场还能打真人CS、骑海上自行车,到金沙湾闽台农特产品文创商城购物。围头所有的景点都可以享受到免费无线上网。

  一日游线路:围头村部(毓秀楼、围头故事馆、党建走廊),新娘主题园,“八·二三”公园,安业民烈士陵园,月亮湾,围头海角,金沙湾。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