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侨房为桥 寻觅中山“流动艺术”中的侨乡古韵

2018年10月18日 09:20   来源:金羊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侨房为桥 寻觅“流动艺术”中的侨乡古韵

  金羊网讯 记者谢文鑫、李慧诗,实习记者马湉湉报道:10月17日,羊城晚报传媒智库组织建筑规划、历史学、旅游管理等各领域多名专家形成中山南区华侨历史文化资源深调研组,以“以侨为桥·寻找良都文旅‘新绿洲’”为主题,深入中山南区竹秀园、沙涌村与马岭村等地寻觅良都侨乡古韵,为打造“特色侨乡”历史文化街区和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绵绵细雨,为这遍布历史厚重感的土地平添了几分诗意。

  历史回顾:侨乡传奇与情感载体

  中山市始设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原名香山县,迄今已有850余年的历史。中山南区,古称“良都”,区内各类旧址遗址、名人故居、优秀历史建筑星罗棋布,荟萃了中山的历史古韵和华侨文化的精华。

  南区,目前有旅居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乡亲超4万人,是中山的重点侨乡。侨居多是侨胞们“衣锦还乡”寄托情感的载体,主要有竹筒式传统民居、“明字式”传统民居和碉楼三种主要类型。不止有传统的岭南民居,还有西式建筑坐落其中,这便是南区经过岁月长河保留下来的风格痕迹。

  移步换景:漫步历史文化街区

  调研的第一站是竹秀园中心小学,该学校创建于1932年,是中山早期华侨办学的代表作,国民党元老、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亲笔题写校名。进门的主教学楼因形似阿拉伯数字“7”而得名“七字楼”。再进去是飞机楼,汤国华教授介绍道,屋檐的斜面设计和单数台阶都具有民国特色。门口的两根竖状物在当时很有可能用作升旗杆的用途,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楼内右侧墙上悬挂着马应彪、郭氏兄弟等人的创业之路,同时展出了有着“史努比中国之父”美誉的世界级手模大师马乐山的手模作品。

  听着专家学者谈古论今,眨眼间已到了沙涌村马公纪念堂门前。位于沙涌村应彪路上的马公纪念馆是中山华侨古建筑中建筑面积最大的西洋建筑私宅群。中国第一间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创办人马应彪邀请欧洲籍设计师设计的中西合璧的建筑。中央建有一座重檐八角攒尖顶的“在明亭”,亭子后面分列三座风格迥异的建筑:从左至右依次为仿英式的三层建筑“南源堂”,仿意式两层建筑“一元堂”和仿西班牙三层建筑“妇儿院”。其中,“一元堂”已以综合性文化社区的形式被利用了起来。周围有园林深深,构成一幅优美的画卷。

  专家聚在“在明亭”认真观察后提到,亭子上的瓦当烧制出来是“振兴国货”四个字,其现实意义不应被遗忘:“马应彪注重实业发展这一思想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这提醒我们也要注意将国内企业做强做大。”

  随后,我们依次去探访了镇龙阁、沙涌先施学校和“侍郎故里”等特色建筑。“侍郎故里”是为纪念南宋爱国忠臣马南宝而设。伫立在“宋帝遗址”和“侍郎故里”的牌匾之前,有专家建议道:“侍郎救主代表了一种忠义精神,但目前当地并没有相关品牌,这也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利用起来”。

  行至马岭村,其建筑风貌又具备了迥异的色彩。下马岭茶亭始建于1848年,重建于民国24年,立于岐澳古道旁,颇有“长亭外,古道边”的诗意感。此处由庭院、茶亭、话茶山馆组成,相传是古时香山邑通完南洋必经之地,官宦到此亭歇息,谓之下马岭亭。诸位专家在此处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从建筑书法谈到现代改造,气氛热烈。

  秦时明月:让古迹焕发新的生命力

  如何让古建筑在当代充分显露其文化价值?“留屋、留物、留人”是汤国华教授结束今日调研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历史讲求真实性,不赞同现代化的过度加工和“仿古”建筑。首先应对华侨建筑进行归类,研究其文化内涵。盘活古建筑的前提是理顺各个建筑的特点,在此之后才能决定如何对其开发利用。保留古迹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是保留传统风貌建筑,仅仅保护文物是不够的,为了还原侨都余韵,必须要保护传统风貌建筑。同时,政府要积极引导,完善公共设施,做到“留人”。重视邀请专家发掘本地价值,合理修葺古建筑。

  而袁忠教授认为,建筑不光是公共空间还是华侨的情感载体,因此不应只关注到符号层面,而应聚焦华侨思想对当地的积极影响。鼓励女性成为百货商店店员、修建妇儿院都是对女性和儿童地位的尊重,这代表了一种公民意识。侨屋林立不光是“器物”的结果,还从心理层面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因此,挖掘华侨旅游资源,应将文化底蕴视为一个重要的聚焦点。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