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2018佛山文博非遗展现新气象 用文化遗产展现精彩

2019年01月11日 14:11   来源:佛山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黄湘詅向观众介绍“白云双甲故乡情——黄君璧黄湘詅父女作品联展”。
黄湘詅向观众介绍“白云双甲故乡情——黄君璧黄湘詅父女作品联展”。

  原标题 2018佛山文博非遗展现新气象 用文化遗产展现佛山精彩

  文/图佛山日报记者束维

  佛山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丰厚的文化资源是佛山向世人展示的宝贵财富。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18年佛山文博、非遗可谓异彩纷呈,5月到6月有集佛山各大博物馆之力量举办的“佛山市文化遗产宣传月”,9月分别举办了“石湾是个美陶湾”上海巡展和黄君璧黄湘詅父女作品联展,诸多精品展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佛山历史。在“博物馆之城”建设中,顺德区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祖庙博物馆和南海区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康有为博物馆去年底对外开放,佛山各大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

  文博盛宴惠民生 非遗文化活起来

  2017年底,佛山吹响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号角,计划5年内全市博物馆的数量增至100家,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是市、区博物馆共同的目标。同时,佛山按“博物馆之城”工作部署,狠抓国有及非国有博物馆的优化提升工作,推动全市博物馆在国家博物馆序列中前进升级,构建标准化、高质量的博物馆服务体系。

  经过努力,佳讯传来:顺德区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南海区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为让馆藏文物、非遗文化“活”起来、更好地服务公众,每年的“5·18”,佛山市、区级博物馆都会结合“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举办“佛山市文化遗产宣传月”系列活动。同时,由市博物馆牵头的佛山市博物馆学会和“守望乡愁·佛山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去年还举办了各类专题讲座、精品展览、非遗展演、博物馆巡礼等活动,进一步整合全市文博、非遗资源,为市民献上一场场文博盛宴:佛山市博物馆举办了“新时代博物馆的超级连接”论坛,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瓦器的创造——石湾生活器皿展”、“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2018佛山秋色赛会活动课程等活动,邀请更多的市民触摸佛山文化肌理。

  经过多年耕耘,佛山市博物馆已经有了“佛博坊”系列活动、“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佛山秋色赛会、“石湾是个美陶湾”和“佛山木版年画”展览、佛山历史文化类图片展等品牌活动。其中,“佛博坊”项目旨在弘扬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和中国传统节日内涵,使未成年人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人文气息的熏陶。

  精品展走向省外,讲好佛山故事

  在佛山,市、区级国办博物馆肩负着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双重作用,举办多角度、多形式的文化活动是他们的立馆特色。去年,佛山市博物馆、黄君璧文化艺术协会共同主办的“白云双甲故乡情——黄君璧黄湘詅父女作品联展”,通过精品展,讲述佛山故事,传播佛山美誉。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让观众对黄君璧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佛山籍艺术大师有了深入全面的了解,更对当前佛山建设更具品质“文化导向型城市”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佛山市博物馆还组织开展“古琴欣赏会”“名家导赏”“少儿临摹活动”等一系列宣教活动,并以部分展品为元素开发一批文化创意产品。

  石湾陶、木版年画都是佛山市博物馆研究的专项。去年9月,“石湾是个美陶湾”展览走进上海历史博物馆,这是该展览全国巡展第8个城市,展品中有49件二、三级文物,反映了石湾陶独特技艺手法,展现了石湾陶有别于景德镇瓷器所独有的粗犷豪放、浓厚凝重的艺术风格。展览2个月时间就已吸引观众超22万人次。

  去年,“佛山木版年画精品展”走进四川凉山、浙江省舟山、黑龙江双鸭山、深圳等地后,吸引观众数量达10万人次,展出多幅馆藏木版年画精品,并配套举办讲座、宣教活动,所到之处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在凉山展出的3个月里,共吸引5万人次参观;在双鸭山展出,推动佛山和双鸭山两地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深圳“中国版画博物馆”的展出,将佛山木版年画和现代版画同时带到中国版画顶尖展馆,向中国版画界展示了佛山木版年画的发展脉络。

  以跨界思维挖掘非遗创造力

  去年4月,由佛山市文广新局主办,佛山市博物馆、佛山非遗中心承办的“非遗新时代·传承人对话”系列活动,以佛山非遗传承人、非遗工作者、专家学者、设计师、媒体等多方思想碰撞和对话的形式,进行跨界整合,每期活动从101个市级非遗项目中挑选1个或1个以上的项目作为对话主题,现已成功举办佛山彩扎、佛山传统手工技艺、三水玉雕与龙舟制作、石湾陶与现代生活、佛山武术话今朝等5场活动。

  对此,佛山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应如军认为,佛山非遗项目近四成是传统工艺,如彩灯、狮头、石湾陶等,承载着佛山传统社会人文情感、价值观念的技艺,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与佛山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随佛山文化与时俱进。

  去年,佛山市非遗保护中心公布了第三批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名单,南海区九江儒林灯谜协会传承基地等29个传承基地和金箔锻造技艺吴深龙传习所入选,加上2014年和2016年公布的前两批市级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目前佛山市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数量达到80个,其中传习所有6个,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等八大类别的非遗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47份传承基地申报表中有16个单位来自学校,由此可见,佛山各大中小学通过广泛开展非遗课堂,将非遗文化融入到教学中。佛山非遗传承人、佛山市铁军小学老师欧琦辉作为校园非遗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她认为,非遗工艺的传承首先要吃透传统,扎实学习技艺,继承手艺也继承手艺背后的文化,然后将传统融入当下,“只有实实在在用于生活,才能有生命力”。

【责任编辑:于淇】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