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两代人的光明接力 佛山市民承父遗志捐献眼角膜

2019年01月14日 10:17   来源:佛山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两代三人的光明接力

  市民黄伯承父妻遗志,登记捐献眼角膜

  “我承诺在逝世后自愿无偿捐献器官用于救治器官衰竭的患者。”7月17日,禅城70岁居民黄伯走进了设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广东省红十字眼角膜捐献中心佛山工作站,在一份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上签名,希望捐献眼角膜。

  捐献人体器官,是“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崇高体现,而黄伯一家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可贵精神。黄伯妻子去世前,也曾立下遗嘱要捐眼角膜。夫妻俩的共同选择,深受长辈的善行感染。2015年,黄伯的96岁父亲、东江纵队老战士黄克逝世后,如愿捐献了眼角膜,成为目前广东眼库年龄最大的眼角膜捐赠者。

  两代人开展了一场爱心“接力”,无私捐献眼角膜,让患者重见光明,这种大爱精神,令人感动。“捐献器官,可以造福后代。”7月20日,黄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生日当天宣布捐眼角膜

  捐献眼角膜,在一般人看来,这或许是一个重大决定,但黄伯却将其看得很平常。7月17日上午,黄伯独自到市二医院填了一份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在签字时显得很淡定,“希望我的愿望可以实现!”

  实际上,黄伯早就希望能够捐献眼角膜。作为《佛山日报》的老读者,今年5月初,他从本报看到有关眼角膜捐献信息后,心里很激动,随后拨打了报纸上留下的电话,向医院工作站咨询了有关事宜。

  怎样告诉家人自己要捐献眼角膜,黄伯有过纠结。5月20日是黄伯的生日,当天他跟家人到高明游玩庆生。吃饭时,黄伯把捐献眼角膜的想法跟儿子说了,他坦然接受,觉得很平常。“妈妈去世前,有捐献眼角膜的愿望。爸爸也想捐,不足为奇。”儿子十分支持黄伯的行为。

  谈起妻子欲捐眼角膜一事,黄伯不禁叹息,眼睛也湿润了。“2016年,我爱人去世前立下了四条遗嘱,其中第一条就提到‘如果我的眼角膜还有用,请把它捐给有需要的人’。”黄伯说,在妻子去世后,儿子还主动提起这事,询问如何实现妈妈的愿望。“很遗憾,当时并不知道佛山有眼角膜捐献工作站。”黄伯妻子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但她的善心始终令家人敬佩。

  父亲为广东眼角膜捐献最长者

  善心就像一颗颗种子,会在不经意间传播,感染更多人。可以说,黄伯欲捐献眼角膜,更多是受到他父亲黄克的影响,这是一场父子之间的爱心“接力”。

  时光倒回到近百年前。1919年,黄克出生在香港一个贫困家庭,刚满40天,他就被卖到了东莞一个村庄。日寇进攻华南后,19岁的黄克毅然扔掉锄头,走上了革命道路。1938年10月,黄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参军。此后,他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宝安大队、东江纵队、两广纵队中参加过多次战斗,立下汗马功劳,曾被中央军委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他的一生可以说心中想着人民、行动为着人民,自始至终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黄伯如此评价父亲。

  1999年,黄克决定去世后捐献眼角膜,并向中山眼科中心广东省眼库提出申请,填了一张遗体角膜捐献卡。“当时我们都不知道这件事。”黄伯直到父亲2002年第一次立遗嘱时才得知此事。2013年再次签订遗嘱时,黄克又明确“我逝世后自愿献出双眼角膜,为盲人造福”。

  2014年12月15日,因确诊为下咽部癌,黄克入院接受放疗。“住院前一天,父亲再次交代了捐献眼角膜的事,他始终记得这个心愿。”黄伯回忆道。

  2015年12月15日,96岁的黄克走完了人生历程,如愿捐献了双眼角膜,让两名患者重见光明。据了解,黄克是广东眼库目前年龄最大的眼角膜捐赠者。

  “父亲虽然离开了,但眼角膜捐献给他人,将光明留在了人间。他的高尚品德永远值得子女学习。”黄伯说,父亲这份大爱精神将会一直传承下去。

  捐献器官可以造福后人

  受父亲鼓励,黄伯曾在1968年参军,也是一位老战士。1989年,他转业到佛山工作,1999年退休。如今,黄伯四处跋山涉水,曾五进西藏,还登上过珠穆朗玛峰大本营。

  对于器官捐赠,黄伯看得很开。“很多战友为国捐躯,什么都没有留下。人赤裸裸地来到世上,走后也要干干净净回到大自然。不要给后人留下麻烦,捐献器官,反而能为后人做点好事。”

  黄伯能有如此豁达的心态,离不开众多前辈的影响。“父亲众多战友中,有的捐献了遗体,有的去世后不搞告别仪式、不留骨灰,令我无比感动,深受教育。”黄伯在耳濡目染这些事迹后,也自然而然地付诸行动。

  延伸阅读:

  三年40多人献出眼角膜

  角膜疾病是全球第四大致盲病患,在中国更是第二位致盲眼病,角膜移植可以使患者恢复视力。

  2015年5月7日,广东省红十字眼角膜捐献中心佛山工作站落户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成为省内首个地级市眼角膜捐献工作站。

  该工作站相关负责人介绍,成立三年来,共有40余人通过工作站捐献出角膜,救助角膜病患者80余名。“但情况仍不乐观。”他说,因人工角膜没有角膜内皮,不能用于穿透角膜移植术,目前角膜移植还是靠角膜捐献。“由于角膜供体不足,许多患者苦苦排队等候。有的病人在等候中失去了治疗机会,导致终生失明。”

  针对器官捐献率低的现状,该负责人建议,由政府、医院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将器官移植相关知识、器官捐献相关知识及正面意义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改变人们的观念,提高人们的认同度和接受度。(梁建荣)

【责任编辑:史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