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港澳同胞回乡建设 亲历禅城佛山变迁(2)

2019年02月28日 10:1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纵深

  实业腾飞,佛山货从香港卖到全球

  罗家聪还记得,当年香港人回禅城的时候总是带着“大包小包”,而他和父亲也是这支往来香港与禅城两地的大队伍中一分子。早在禅城区成立之前,禅港两地就开始了密切的交往。“在改革开放之初,许多佛山人到香港工作生活,他们在香港找到了自己的事业。”

  港澳地区有着80万祖籍佛山的乡亲,过去制造佛山的崛起,离不开香港“三来一补”的辐射影响和直接投资设厂、技术输入的资源支撑。当下,香港对禅城来说仍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富矿,而对于香港来说,禅城作为其腹地也为香港人才干事创业带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回乡创业“前店后厂”带动广东经济飞跃

  现任香港佛山社团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的罗家聪,是赴港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中的一员。罗家聪祖籍是禅城南庄,上世纪80年代,罗家聪跟随父亲回到佛山工作,并于上世纪90年代初创办了自己的陶瓷企业,见证了近40年来佛山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企业家,罗家聪通过几十年的打拼,成就了一番事业,禅城则是他事业腾飞的重要基地。“来到佛山之后,我慢慢发现了佛山的商机所在。譬如佛山的陶艺比较发达,在改革开放初期,建筑陶瓷也开始逐步进入工业化,不少厂商开始生产瓷砖。像建筑陶瓷、针织衣服这些商品,对于高速发展的香港来说都很有价值。”

  在改革开放初期,禅城依靠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承接了香港制造业的转移,从而积累了大量财富,铸就了今日经济的优良成绩。

  而香港,对于像罗家聪这些在禅城开厂的老板们来说,则是不可或缺的产品市场和贸易中心。“根据我们的统计,现在有大约80万祖籍佛山的居民在香港居住生活。”罗家聪说,这些佛山人作为沟通家乡和香港的纽带,在改革开放之初从事产品贸易等行业,把禅城生产的各类商品带到香港去。

  罗家聪说,不少赚到了“第一桶金”的香港人,也开始到佛山来开厂做实业。他们把先进的技术、企业管理办法带到佛山来,生产出来的产品卖到香港市场,或者通过香港把货物卖到全世界。

  而不少资金没有那么雄厚的香港人,也来到佛山开始做他们的外贸生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制造业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有着“世界工厂”的美称。随着劳动力、土地、费用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制造业开始向外转移。

  因为地缘、血缘、人缘的关系,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开始密切起来,香港工厂和生产工序逐步迁移至珠三角,“前厂后店”的模式逐步形成。

  数据显示,至1996年,已有约80%的香港工厂或生产线转移至广东地区,也带动了广东经济的腾飞。从1980年到1995年,广东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由41.4%上升到50.17%。

  创新创业香港人才北上寻机遇

  随着香港与广东的不断发展,香港与禅城的合作关系也逐渐变化。两地正在突破“前店后厂”的简单模式,在金融、高科技、物流等多领域开展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协会佛山市主席团、香港创新协会负责人认为,香港在发展中,整个产业结构持续转型才不断适应了世界经济环境的发展。禅城企业也回避不了这个转型的过程。“现在我们要讲大数据、互联网,把这些最尖端的产业元素融合到禅城企业家的生意中来,赋予禅城产业更多创新元素。”苏祖耀说,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港澳禅三地一定是的交流合作一定是基于创新的合作。

  时代的大背景为新一代北上寻求机遇的香港人才,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创业天地,更多的香港青年对禅城的兴趣也变得浓厚起来。

  在岭南天地中,有一家名为THREE DROP X GEE主题餐厅。餐厅装修风格新潮现代,而他们的创办人Vincent和Derek正是两名来自香港的青年人。Vincent表示,禅城是一个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城市,有着浓厚的岭南文化,这种文化和香港文化一脉相承,又原汁原味。“文化上的同宗同源,是我们选择到禅城创业的原因之一。”

  港澳青年眼中的禅城:

  从“人人着中山装”的印象到“我要来创业”

  “在我的想象中,佛山的大街小巷都有市民在练功夫”“我和同学们都觉得佛山人上街仍然穿着中山装”……这是2015年,佛山市港澳事务局和市青联牵头组织港澳青年来禅实习活动中,部分港澳青年对记者描述的佛山印象。

  通过以上对话可以知道,有的香港年轻人对内地以及佛山的了解仍然停留在电影电视的描绘以及自己的想象中。

  时隔3年,当时来禅的一部分港澳青年,已在内地念大学,李伟航就是其中之一。

  李伟航如今已是一名内地的大学生。在他看来,当年来禅城实习,他是把这看作是一个考察市场的机会,他笑言自己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想认识掌握不同技能的人才,未来等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目前他在自己就读的大学校园外与朋友合伙开了一家餐饮店,这一切都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创业铺路。最近一个暑期,他还带同学们来到佛山旅游,进一步了解佛山这座城市。“香港很多行业都处于饱和的状态,禅城以及内地其他地方机会很大,这里的创业氛围也很浓厚。”他说如果未来有机会,会选择来禅城创业。

  而对于香港大学生梁卓林来说,对禅城印象最深的是这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像塔坡古庙、祖庙这些地方,背后都有好多历史故事。”她说,禅城与香港在这一点上很相似,香港文化更倾向现代城市文化,禅城则保留了较多的古建筑。

  谈及禅城的中医药文化和社区服务,梁卓林认为,禅城的城市配套服务已经逐渐跟香港看齐。

  对于香港、禅城的合作,她有自己的想法。“在我的理解里,禅港两地在文化上有很多共同之处,禅城的经济发展很快,而香港在社会公共服务、城市建设等领域的经验比较先进,两者之间有许多地方可以互补交流。”

  一场民俗活动背后的文化感召力

  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五,佛山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行通济”民俗活动,近80万佛山本地市民和珠三角周边城市走过通济桥,当中不乏来自港澳的佛山乡亲。

  晚上8时许,来自澳门的李子丰手持金色风车,和其他数十位港澳同胞一同走过通济桥。虽然高龄,但这已经是李子丰自本世纪初通济桥重建以来,连续多年坚持行通济,亲眼见证了澳门与佛山两地联系的日益紧密。“只要受到邀请,我都会回来,以前回来需要坐几个小时的车,现在只要不到两个小时就可以来到佛山,非常方便。”

  李子丰祖籍南庄,在澳门出生成长,从小对佛山的印象很模糊,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第一次回到佛山祭祖,从此佛山就一直是他难以割舍的地方,回到佛山来参加各类民俗活动,感受传统岭南文化,让他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近年来,随着港珠澳大桥的通车以及整个大湾区路网的不断完善,为澳门和佛山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他非常看好佛山以及整个大湾区未来的发展,不仅自己每年回来参加活动,也会带上自己的子女,鼓励他们了解家乡文化,把握内地的发展机遇融入大湾区。

  “今年的气氛比以往更加浓烈!”澳门青年联合会理事李居明是李子丰最小的儿子,今年30岁的他已经连续三年参加行通济,通过这种文化交流,让6岁就到英国留学的他对岭南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李居明表示,随着两地交流的不断密切,他现在的工作和生活重心也逐渐向内地倾斜,每天来往于澳门和珠海两地。

  与此同时,他也计划以大湾区为窗口,把自己的零售事业推向内地,“过去港澳地区的服务业态会通过线下开实体店的方式在内地布局,我们更倾向于利用互联网经济向内地拓展。”李居明希望,未来随着粤港澳交流的深化,可以进一步开阔澳门年轻人的眼光和思维,为澳门年轻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今年的行通济,还有一个由香港年轻人组成的方阵显得特别醒目。“希望让更多的香港年轻人回来交流,通过文化的纽带推动粤港澳三地的合作。”香港佛山社团总会副主席罗家聪介绍,今年香港佛山社团总会首次组织了30位香港年轻人参加行通济活动,让年轻人能够切身处地感受浓厚的岭南文化。

  长期来往于香港和佛山两地,让罗家聪对于促进两地的交流充满紧迫感,相对于上一辈港澳乡亲,他认为目前的香港青年对于佛山的认识更少,未来要推动两地合作,需要从年轻人入手。除了回到佛山来感受家乡文化,他也希望佛山的大企业可以更多地为香港年轻人提供到内地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们香港佛山社团总会也会发挥好桥梁的作用,通过更频繁的交流增进两地间的了解。”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