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文昌百年古宅之危:损毁严重 资金不足修缮缓慢

2019年04月15日 09:36   来源:南国都市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资料图:林家宅诉说华侨家族往事。(骆云飞 摄)
资料图:林家宅诉说华侨家族往事。(骆云飞 摄)

  文昌百年古宅之危:溪北书院等损毁严重 资金不足修缮缓慢

  作者:吴岳文

  既记载深深乡愁,也承载历史人文 曾经热闹繁华,如今却独自落寞,溪北书院等损毁严重,资金不足修缮缓慢

  百年古宅之危

  文昌是我省(海南)文化遗存较为丰富的市县之一,不可移动文物总量有354处,现存文昌孔庙、韩家宅、斗柄塔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松树大屋等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来到这些古老宅院,你可以沿着时光的掌纹,循着历史的脉络,透过沧桑的老屋,感受着百年的人文历史气息。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溪北书院、松树大屋、韩家宅等一些古宅损毁严重,甚至倒塌,令人忧心。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一个时代或一代人离去,它们把自己最大的创造——建筑留在世上。然而,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先人留下的可供使用的房子,还是历史的空间。许多重要的驻足于历史的事件发生于此,许多建筑的细节清晰而确凿地记忆着历史的细节。”

  铺前林家大院 请来200多工匠 耗时3年建成

  11日下午,记者来到文昌铺前镇美兰村林家大院,宅子被5米高的围墙环抱着,精致的木雕门、瓦房屋脊的翘头、屋檐下的精美壁画、彩纹地板砖等装饰,这座百年侨宅将文昌传统和南洋风格相结合。

  林家大院是文昌市保存相对完好的清朝大型建筑之一,由越南归侨林鸿运所建。老宅如今的主人林道芳今年73岁,是林家大院的第四代后人。“这座房已有130年的历史。当年曾祖父林鸿运下南洋谋生,在越南开烟酒公司发大财了,便回到家乡兴建祖屋。”林道芳介绍,建宅时,林家请了200多个石匠、木匠,耗时三年,才把一排三进青砖灰瓦的主屋修建完成。当时选用的都是高级石料、木材,从越南用船运回来。整座大院坐东南朝西北,三进格局,砖木瓦构筑,抬梁式,硬山顶,占地面积1700多平方米。屋高7.3米,这在海南难得一见。记者看到,正屋梁头、斗拱均雕有精美的蛟龙、麒麟等图案,八扇门页和神龛同样雕有梅兰竹菊及喜鹊、鲤鱼等图案,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平时就我和老伴住在这,经常有些建筑学家、画家、风水学家和游客来参观。”记者采访时,林道芳正在做饭,墙壁被熏得乌黑,院子里还养了几十只鸡。老宅的墙体部分开裂,部分木雕门破损,屋檐下的壁画已经层层淡去,不复当年的光鲜。

  东阁韩家宅 泰国华侨回乡建宅 家具雕饰曾屡遭偷盗

  10日下午,记者来到文昌东阁镇富宅村韩家宅,正遇上摄制组借用古宅拍电影。这座占地1335平方米的老宅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四进大宅院每进正屋三开间,有横房16间。二、三进天井东侧的纳凉楼采用西式骑楼建筑风格,圆拱形的窗楣,窗柱顶端都有精致的雕饰线。

  老宅守护人韩志元介绍,韩家宅是其旅居泰国的爷爷韩钦准于1936年回乡所建,历时2年建成。韩钦准年轻时家中贫穷,10多岁时他跟随乡亲下南洋谋生。韩钦准相貌英俊,加上忠厚老实又勤奋好学,被当地富商赵老板看中,招为女婿,在岳父帮助下建起了火锯厂、冰厂等产业。韩钦准事业有成后,回乡为兄弟四人兴建这座四进大宅院。当年建房时所用的木料水泥,都是一船船从南洋运回。韩钦准还专门从泰国请来设计师、工匠、画工等,对宅子进行设计和装饰。“大宅建好后,还没住进来,抗日战争爆发了。爷爷带着家人匆匆离开。”韩志元有些怅然,“这一走,爷爷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记者看到,韩家宅年久失修,显得破败,如今不通水电,屋里空空荡荡,部分墙体破损严重,近年用红砖修补过。房屋上的壁画仍可见其描绘当时韩氏家族在泰国的产业园景,还有海南家乡田园风光及诗书楹联、花鸟水草等,但历经风雨洗刷颜色暗淡。

  韩志元告诉记者,2013年,韩家宅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家宅反映了海南侨乡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对研究海南早期华侨的开发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我省一位文博专家称。但就是这样一个颇具历史研究价值的老宅子却曾屡遭小偷光顾。宅子内一张1936年置办的黑木长沙发被盗,还有精致的木质雕花等装饰品也被偷。如今,有关部门加强管理,没再发生盗窃案了。

  头苑松树大屋 富商运回一船银子建豪宅

  百年沧桑变化沦为“废宅”

  文昌头苑镇的符家宅是在飘摇的历史中陨落的古建筑之一。虽早已人去楼空,房子也在百年风雨中“形销骨立”成了断壁残垣,但其恢弘架构,完全能让人想象当年的奢华。

  符家宅始建于1915年,由在新加坡经商的华侨符用秩三兄弟共同出资修建而成,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由三栋连体二层瓦顶房和八间横屋组成,是海南现存难得的,既有海南琼北地区乡村民宅建筑特点,又有南洋骑楼文化风格的中西合璧式典范建筑。符家宅深藏于松树下村,又被称为松树大屋,在历经了战乱及岁月沧桑,如今早已无人看管,成为一处“废宅”。

  村民告诉记者,符用秩三兄弟年轻时下南洋发了财,为回村造宅运了满满一船银子,宅子盖了三年才竣工,连木料都是从越南运回。

  符家宅曾引起国内外建筑学者等各界关注和考察。从院门望去,首先扑面而来的便是层叠通透的拱券造型,以及独特的景中对景。松树大屋是将弧形装饰元素和拱券发挥运用到极致的经典作品。大量拱券和圆窗的运用,使得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去,都有不同的空间感受。

  松树大屋以黑岩木和青砖作为承重和墙体主要材料,还有一种文昌当地的灰浆作为粘结和饰面材料,这种灰浆由纯生态的材料制成,以致在百年后的今天,墙体之中的植物呈蓬勃之势。松树大屋的排水体系也是设计的精道之处,在阳台、连廊的平屋顶均有出水口。

  记者看到,这处老宅仿佛与树木同生,房檐上攀附着绿油油的榕树藤条,几乎将整个建筑覆盖。老宅的外墙破旧不堪,当初粉刷的石灰大块大块脱落。岁月侵蚀,大多木质建造的房梁与楼板不复存在,剩下些残骸骨架。

  村民介绍,上世纪30年代,为避战乱,符家人举家迁往新加坡。符家宅在此后动荡的几十年里成为学校、食堂和粮仓。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房主符永秩大嫂潘氏、其妻林氏才回到大屋居住。两位年迈的老人生活艰辛,只得将老宅中值钱的木料拆下变卖,以维持生计。两位老人去世后,房屋荒废至今。

  铺前溪北书院 百年清代建筑群 房屋已倒塌多年

  10日上午,记者来到文昌铺前镇溪北书院。这里冷冷清清,游客稀少,望去满目沧桑,书院建筑墙皮脱落,部分雕花破损,东廊、西廊边上4栋房屋坍塌,只剩残瓦断梁。“房子倒塌多年了,看着心疼啊。”文北中学校长邓卓夫感叹。

  溪北书院始建于1893年,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米。书院大门前有一个半月形风水塘,取“昭昭明月”之意。门匾上为清末著名书法家杨守敬所题的“溪北书院” 四个大字,“书”字少一横,告诫学子,谦虚戒躁,世界上有读不完的书。

  作为我省(海南)清末著名书院之一,溪北书院现与保存完好的琼台书院、东坡书院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我省保存最完整的大规模清代建筑群之一,有利于我们研究海南琼北近代历史,传承海南教育文化,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打造旅游精品。”邓卓夫介绍,溪北书院是清末著名书法家、诗人潘存发起筹建。1883年,66岁的潘存辞官还乡,隐归故里,努力发展地方教育。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资助下,潘存开始筹建溪北书院。然而没等亲自执教,潘存在书院即将落成之日与世长辞,享年76岁。溪北书院建成后不少学者曾在此讲学,一时人文兴旺,人才辈出。书院现为文北中学所用。

  据了解,2014年“威马逊”超强台风袭击溪北书院致大面积损毁,政府前后花费500万元左右进行修缮。而今溪北书院建筑群仍存在多处损坏。书院始建初期为20多亩,而今不足10亩,大多土地遭侵占做其它用途,经正楼后排侧屋原为旧式砖瓦房,已被改建为三层宿舍楼,与原貌格格不入。

  难点:古宅文物修缮缓慢 主要是缺乏资金和工匠

  老宅特有的建筑风格,能反映当地的历史人文风貌,也是研究文昌乡村风土民情演化的活标本。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马勇霞到文昌市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专题调研时曾表示,文昌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促进文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保护与利用双赢。

  “近年来,文昌市委、市政府先后派员对全市的历史文物进行普查,并斥资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和开发利用,传承、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文昌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文昌不可移动文物总量有35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现存国有可移动文物3935件(套),已普查出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7大类47项。

  “近年来,我们先后花费几千万元对文昌孔庙、溪北书院、韩家宅、会文十八行村林家宅等进行修缮。”文昌市旅文委原主任林叶对记者说,韩家宅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修须经过国家文物局审核批准才能动工,他们2016年底已经将韩家宅的保护规划及修复方案上报国家文物局,目前还没有批复下来。“溪北书院、松树大屋是省级保护单位,也已经上报,还在等待审批。”林叶称,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文昌的“金色名片”,文昌市政府十分重视保护,目前主要困境之一是缺乏资金。另外,我省文物管理、修复、考古、研究等方面人才短缺,限制了文物工作开展。

  观点:建立文物长效保护机制

  文昌加强保护特色大型古宅,应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建议有关部门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来抓,加快文化旅游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逐步开拓文化遗产利用的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文昌市民韩海松

  修缮应力求保持现状和恢复原状

  对于已拆除兴建的建筑物应尽有可能在旧址恢复原貌,避免破坏整体传统建筑风格。古建筑修缮应力求保持现状和恢复原状,修旧如故。——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张教授

  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队伍

  政府应加大对文昌市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持续拓展文物对外交流合作,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队伍。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种非公有制资本介入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领域。——文昌市孔子学会会长林尤潮

  利用名居古宅开发打造农宿经济

  建议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鼓励海内外人士参与认领保护当地古建筑,鼓励利用名居古宅开发为民宿业,结合“共享农庄”建设,打造农宿经济。——文昌市政协委员符雯

【责任编辑:谢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