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佛山拟出台人才工作实施细则 抢抓大湾区创新资源

2019年05月05日 11:12   来源:佛山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今年3月,季华实验室赴西安交通大学招聘人才,吸引多名博士生应聘。 佛山日报记者梁建荣摄
    今年3月,季华实验室赴西安交通大学招聘人才,吸引多名博士生应聘。 佛山日报记者梁建荣摄

  400万元顶额补贴背后的佛山人才策

  佛山今年拟出台4份人才工作实施细则,抢抓大湾区创新资源

  文/佛山日报记者李静、梁建荣

  4月26日,佛山发出了第一笔顶额人才奖励,佛科院特聘教授文安是成功申报400万元人才补贴的第一人。记者了解到,我市有望很快发出第二笔顶额人才补贴。

  像文安一样的高层次人才,实际上在今天的佛山不在少数。若时间往前推10年,可能很难有人想到,这样的国际顶尖人才选择佛山、扎根佛山会成为一种趋势。这背后是怎样的佛山人才策?

  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湾区内各个城市的人才争夺战越演越烈,甚至香港这样处于传统优势地位的城市都在加大力度揽才。正如市委书记鲁毅所说“慢进步也是退步”,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佛山如何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真正变成抢抓创新资源的机遇?这将是考验佛山引才聚才用才能力的重大现实命题。

  博士军团崛起

  佛山享受“第一资源”红利

  庄景发,湖北省化学研究院硕士,2013年落地佛山建设西陇化工有限公司,现在该公司已经成为华南地区集成供应配套能力最强的化学试剂生产企业。

  庄景发来到佛山的那一年,正是佛山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第二年。一个硕士研究生创业,在历来以农民“洗脚上田”创办企业占主流的佛山,在2013年还是“凤毛麟角”。

  两年后,当香港中文大学博士陈贤帅到佛山创业时,博士创业趋势已然露出“尖尖角”。当年在陈贤帅创业的南海区,就新引进了“国宝级”专家5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各类创新创业团队21个,甚至德国高级专家工作站也落户南海。

  陈贤帅落地佛山的一年后,当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博士沈潇到佛山创业时,佛山人才已经高度集聚,“博士军团”崛起之势席卷开来。当年,仅佛科院就引进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国家级专家48人,录用博士109人,全市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团队19个。

  硕士创业、博士下山,在目前的佛山已经不是新鲜词。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佛山新增领军人才50多人,省级创新创业团队1个,市级创新创业团队48个,同比增幅达到152%。

  2018年佛山新引进硕士超2200名、博士超300名,随着新产业、新项目建设推进,这个数据今年有望持续攀升。仅仅碧桂园博智林机器人一个项目,在今年3月中旬前,就已经聚集了近900位高层次人才。启动全球高端人才招聘计划后,未来五年该公司还将引进上万名全球顶级机器人专家及研究人员。

  以“博士军团”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塔尖”人才流入佛山、扎根佛山,为佛山集聚人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智联招聘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及人才流动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佛山人才净流入率2.65%,位居珠三角九市第三。

  深谙人才的重要性,佛山市委、市政府紧扣人才发展需求,连续多年在人才管理体制、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评价激励及服务保障等方面实现一系列创新和突破,同时加快建设重大创新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工程研发中心等创新创业载体,为人才建造“栖凤巢”,推动各类人才智慧活力充分涌流。

  从输配电网科研第一线到佛科院三尺讲台,文安就是由佛山提供平台聚才用才的典型代表。当前,文安正带领申报佛山市创新创业团队,申报项目就是“基于镍锌电池的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该项目一旦研发成功,将为企业极大降低生产成本,投入市场后预计三年可实现6000万元销售额。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特聘专家桂昭明看来,佛山近年来人才工作成效显著,改革开放初期以来较长一段时间依赖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佛山正在走入由政策红利驱动人才红利的新阶段。

  人才与产业良性互动 吸引中高端人才集聚

  如果把时光往回推10年,可能谁也想不到,博士军团会成为佛山人力资源市场的生力军。

  南海本地一龙头铝型材企业副总经理感慨,自己分管公司人事业务20多年,深刻感受到佛山用人结构的变化。“以前招聘公告往厂门口一贴,没几天就人头涌涌,挑那些身强力壮、头脑醒目的应聘者,简单培训就能上岗。”

  上述实际上都在折射一个现实——佛山人才需求层次走高和人才结构的调整。这两个变化,源于佛山经济结构优化、传统制造转型的深刻变革。

  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彼时中西部城市的劳动力大规模涌入,人才市场“孔雀东南飞”的势头强劲。作为珠三角的制造大市,佛山接收了大量外来劳动力,制造业发展享受了早期的人口红利。

  随着中西部城市崛起,劳动力大量回流,与此同时,佛山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对人才层次提出更高要求,通过“星期六工程师”等模式,佛山最初以“柔性引智”的方式解决制造转型带来的人才需求层次走高问题。此后,伴随着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兴起,佛山开始栽种吸引高层次人才落地的一棵棵“梧桐树”。

  以顺德区乐从镇为例,该镇从2016年开始把生物医药作为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在北部搭建国际创新转化生物产业孵化中心、依云国际研发楼两大孵化平台,在这种背景下,乐从镇开始获得生物医药行业人才的关注。2016年底,当时还是广州汉腾总经理的沈潇,决定将生产研发基地从广州迁往佛山,截至今年底,佛山汉腾有望集聚100位生物医药行业的高层次人才。

  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人才。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崛起,进一步推动各行各业的中高端人才在佛山集聚。2018年,随着全市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广东金融高新区、千灯湖创投小镇、广东工业设计城等载体快速成长,大批高学历、高技术、高素质的生产服务行业人才集聚佛山,仅广东工业设计城就集聚设计企业253家、研发人员8195人。

  正如经济学家罗默所说,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不在于该地区人口的多少,而在于该地区有多少人才。

  不断集聚的人才资源、优化的人才结构,为佛山产业结构升级、创新能力提升注入强大动力。2018年,全市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7.46亿元,增长179%。

  人才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为人才选择佛山、扎根佛山、建设佛山注入信心,通过人才圈层的口口相传,佛山对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逐年增强。来自广东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增加177万,连续4年达百万级。同期佛山新增常住人口24.9万,创下近8年新高,高学历、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新增常住人口的主力军。

  破解人才发展瓶颈 建立人才供给体系

  历来对市场反应敏锐的佛山市委、市政府,快速捕捉到人才需求结构变化的信号。坚持党管人才根本原则,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关于引才、留才、育才、用才几个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变革逐步铺开。

  去年1月,佛山市委出台《佛山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简称“人才新政23条”),着力破解人才发展瓶颈,加快构建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相匹配的人才供给体系。

  过去,佛山人才工作合力不强,市与区、区与区之间人才工作发展协调性不够,一名长期观察佛山人才工作的研究人士指出,这种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为全市招才引智工作带来不小阻碍。理顺市、区两级在引进人才工作上的关系后,全市招才引智工作朝着建立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工作一体化机制方向迈进。

  随着市级统筹人才工作力度的增大,佛山组团外出引才已成为常态。过去一年,市人社局已多次专门联合五区人社、人才部门以及佛山高新区,以“1+6”组团模式与国内各地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在“全市一盘棋”的招才引智思路下,“抱团引才效应”渐显,以我市西部地区高校人才驿站为例,目前已有超过70个“项目+人才”合作项目,成为佛山引入高校人才资源、促进科研成果落地的“助推器”。“多亏佛山人社部门多次带团来学校招才,才促成我与佛企开展项目合作。”西安交通大学李明涛教授说。

  正在推进的新一轮引才育才,佛山重点突出政策引领,但不可回避的事实是,目前全市人才政策知晓度并不高,人才政策主要针对人才引进,而后续扶持政策较为缺乏。

  “医院一些人才埋头干活,关注政策较少。”南海一家医院人事科负责人说。

  “有些引进的人才领完几年补贴后,没有再扶持,或许就跑了!”对短期政策引才的尴尬,高明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晓如此反映。

  经过分析研判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佛山快速推进精准施策。今年4月初召开的全市组织部长会议,明确提出要持续推动人才管理简政放权,进一步优化引才流程,简化引才手续,破除制度障碍,更加便捷地引进人才,再次吹响人才工作改革号角。

  会议召开后的1个月内,全市统一的人才服务热线正式开通,打通了精准宣传人才政策、高效快捷解决人才诉求的新渠道。接下来,佛山还计划组建政策宣讲团,加强企业对人才政策的重视程度,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为了避免人才引进前“轰轰烈烈”、落地后“冷冷清清”,佛山持续优化人才服务,注重从创新发展环境入手,狠下苦功打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真正把工作做进人才心坎里。当前,佛山正全力建设“1+5”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专注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

  市人社局有关人士认为,应拉长人才引进的“关注带”,构建人才引进、使用、评价和关怀一体化的“后引进”时段政策扶持体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抢抓湾区创新资源

  切实把机遇转化为动力

  正当佛山逐步破除招才引智的障碍时,区域人才竞争出现新形势——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湾区内各城市的重磅人才政策相继落地。

  从香港的“人才清单”到深圳的“人才引进‘秒批’”、珠海的“英才计划”,再到广州的“红棉计划”、东莞的“蓝火计划”、惠州的“人才双十行动”、佛山人才新政23条……一段时间以来,湾区内各城市的引才“政策红包”取得了显著成效,或人才净流入增高,或创新力增强。

  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为加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再添了一把火。机遇抓住了才能推动发展,错过了就要落后一个时代,抢抓大湾区发展机遇,佛山人才工作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佛山速度慢不得、更退不得。

  “各单位主要领导要切实负责,亲自督促、亲自跟进,我将每个月听取一次进度落实情况报告。”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市组织部长会议上,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朝晖谈到持续抓好人才政策落实时,特别提高了声调。

  在强有力政策监督落实之下,今年佛山还将出台4份与人才新政23条配套的实施细则。为吸引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组织部门还将联合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抓紧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来佛山就业创业见习的相关扶持政策,探索建立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继续用好改革这关键一招,市人社局局长钟飞健说,佛山已开始实施了取消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事项,将港澳人员在内地的就业管理服务纳入佛山市信息惠民就业失业登记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努力探索大湾区人社部门就业、求职、人才和社保等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

  立足大湾区,环顾国内外人才竞争态势,实际上专注引才优惠政策,简单许诺物质条件,早已不能将人才流入转化为人才红利。正如桂昭明所言,全国招才引智的工作思路已经发生变化,给钱给政策引人,逐渐变成造平台和项目引人。

  虽说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但回溯历史,没有良好的事业平台、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适宜的环境土壤,人才引进后依然会“用脚投票”,选择离开;检视当下,能否涵养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营造“亲”“清”的营商环境、宽容优越的创业氛围等,也会对人才去留产生重要影响。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如果说爱才体现的是一种执政理念,那么如何聚才、留才、用才更考验治理能力。

  桂昭明认为,佛山是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湾区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过程中,更需探索并及时出台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桂昭明还特别建议佛山要舍得投入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重大创新平台的布局建设,培育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向深圳和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在佛山建设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责任编辑:王嘉怡】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