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佛山南海区:奋进70年领衔县域经济发展

2019年09月27日 16:4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大黄鸭旋风刚走,又吹来了大黄鸡。6月10日,端午假期的第一天,一只高5米的大黄鸡空降到了南海大湿地公园,引来众多游客争相合影留念。大黄鸡高近两层楼高,像一只大公鸡,鸡冠高高耸起,嘴巴尖尖的,鸡脚也高高立在地上。中新社发 曾令华 摄  

  佛山南海区 奋进70年领衔县域经济发展

千灯湖已成为佛山城市地标。南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70年前,从西樵山顶遥望,佛山南海水乡农田景象尽收眼底;40年前,南海农民在 岗山脚下办起了南海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20年前,一个远离市区的人工湖开挖,千灯湖逐渐取代工厂成为南海城市坐标,传统制造业从代工转向自主研发……

  如今,广深港高铁穿梭而过,广东金融高新区磁聚国际大型金融企业。来自北上广深、港澳乃至国际的优质资源加速集聚南海,高端创新团队纷纷入驻。

  70年的建设,南海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从农业重镇、桑基鱼塘发展成为广东四小虎,从“南海模式”缔造者发展成为工业重镇、创业沃土。如今,南海这座处于快速发展当中的城市,正通过深度拥抱大湾区、强化高质量发展,成为链接全球资源的生力军。

  ●南方日报记者 刘嘉麟

  一场坚持数十年的领跑 风起南海,潮涌珠江

  1980年1月10日,一次看似普通的拜年犹如初春惊雷,伴随着夜空中升起的烟花,震动了整个南海。

  “这个大队的干部听说县委要来祝贺,决定给社员放假半天,每个社员免费供应猪肉半斤。”1980年1月12日,《南方日报》头版文章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了此前两天南海县主要领导带着贺信和鞭炮前往南沙等5个高收入大队“贺富”的情景。“敲锣打鼓贺富”是全国首次由县委主导肯定富裕的行为。

  南海是如何富起来的?1978年,面对全县人均收入不足百元,有人缺衣少食的状况,南海提出了“三个产业齐发展(农业、工业、商业),‘六个轮子一起转’(县、人民公社/区、大队/乡、生产队、个体、联合体)”的发展思路,这正是后来扬名全国的“南海模式”。

  在这样的形势下,1981年,南海人均收入达到400元,跃升成为全国首富县。“城市学常州,农村学南海”的口号在全国响起。

  南海深知一个规律:不进则退。南海持续在影响发展的领域实施改革,既向改革要效益,也为全国探索新经验。

  1993年8月,南海制定了《关于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意见》,全力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南海的民营经济借此“东风”得以快速发展。1997年11月1日的《南方日报》头版报道:“1996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为4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33元,均比实施股份合作制前的1992年成倍增长。”

  凭借率先改革,南海不仅为本地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也走在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前沿。进入21世纪,南海成为全省“三旧”改造的先行者。到2014年,南海相继成为全省新一轮深化“三旧”改造综合试点和全国“多规合一”改革28个试点地区之一。

  2015年,南海成为国务院公布的33个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区之一,主要包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征地制度、宅基地制度改革。一些深层次问题迎来破题的契机。

  但南海仍未止步。今年7月,南海区成为目前全省唯一的省级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南海希望通过新的改革,在实验区创建中深入解决当前城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个高质量大区的崛起 弹指一挥间,沧海变桑田

  时间拨回1964年,南海平洲,40多个妇女凑出300元办起了平洲藤厂。她们大概未曾想到,14年后,她们与香港客户谈起了合作,由此诞生的平洲玩具厂,成为南海区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

  壮阔的改革潮激发出南海人内心深藏的商品意识和个体意识。“三来一补”的发展模式让南海经济搭上快速发展的“动力火车”,拉开了南海全球化第一波浪潮。

  1987年,王志纲写出一篇题为《广东跃起四小虎》的报道。自此之后,四小虎之一——南海的惊艳表现,逐渐引起全中国乃至海外人士的关注。

  与此同时,借助土地释放出的巨大红利,借助东南亚产业转移的发展势能,一大批南海民营企业崛起,成为南海全球化第一波浪潮的最大受益者。

  1992年,南海里水镇农民李兴浩与台湾商人合资建立了志高空调。

  1993年,南海大沥人曹湛斌与哥哥曹锐斌创办坚美铝材。

  在制造业基础上,南海迅速迈向全球化的新征途。2003年,生产投资全球化的新浪潮扑面而来。南海一手招商引资“搬大树”,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一手推行“雄鹰计划”,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自2005年引进本田汽车变速箱制造项目开始,短短几年,奇美项目以及大众整车项目等数十个世界500强项目接连落地南海。南海在两次全球化浪潮里快速发展,开启了又一个发展高峰。

  居安思危的南海人并未迷失。他们向村级工业园要空间,一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在南海铺开。在工厂林立的制造业腹地上,越来越多村级工业园转型成为创新园区。而以草根力量深耕制造业的南海企业中,也正崛起一个新群体——“隐形冠军”集群。

  20余年“磨”成亚洲第一包装瓶磨具的星联精密,从零开始坚持18年研发的源田床具机械……这样一批“隐形冠军”企业,让南海制造悄然由“轻”到“重”实现转型。

  在第三波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下,一批批南海制造全国“隐形冠军”迈向全球经济的舞台,而世界也通过他们,重新认识南海。

  一次拥抱大湾区的跨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70年的荣耀并不意味着坐享其成。南海传承“先走一步”的改革精神,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区位担当,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夯实广佛极点。

  今年6月,华南最大高铁枢纽广州南站旁,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南海片区传出信息:该片区约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投资额已达1725亿元,投资强度更是高达58亿元/平方公里。

  同在南海的广东金融高新区,和三龙湾南海片区一样,都是粤港澳合作高端创新示范区的组成部分。截至8月底,其核心区累计引进项目717个,总投资规模超1140亿元。其中,包括AIA、汇丰、毕马威等大批重点项目。

  这座距离广州南站最近的城市,正通过强化重点平台建设,成为深度拥抱大湾区、链接全球资源的生力军。

  而交通互联网络,则让南海实现“通湾达海”,迈向珠江口。7月10日,全国铁路新运行图实施,两趟高铁经佛山西站直通香港西九龙。这也让珠西制造业重镇佛山,首次实现与香港高铁直连。利用佛山西站,南海正推动形成内外联动、双向链接的开放格局。

  深度拥抱大湾区的积极发展效应也在南海凸显。今年初的南海区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要确立“两高四新”产业发展导向,努力推动高技术制造业、高品质服务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型生物医药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呈现燎原之势。

  目前,南海正在通过不断链接新经济、新业态发展需求,持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在丹灶,一批氢能项目已争相落户,包括广东爱德曼、上海重塑科技等在内的国内氢能龙头及一批产业链配套企业,快速将南海推向国内氢能产业新一极。同时,一汽大众也再投超百亿元,将新能源电动汽车项目布局于狮山的一汽大众佛山工厂内。在高技术制造业领域,国产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五强中,华数、埃斯顿、埃夫特和哈工大机器人这四家已进驻南海。

  当新能源革命、新材料革命和互联网革命等,与素有“敢为人先”气质的南海发生激烈碰撞,一幅全新的发展图景已在此徐徐展开。

  一线走访

  印象千灯湖:从水网良田到汇聚全球资本

  在南海,千灯湖片区早已成为城市新坐标。20年的建设,从昔日农田旧厂房,到如今集聚佛山高端商务区、科技、金融、文创等产业,千灯湖见证着南海经济的腾飞。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洗脚上田”的村民在这片水网良田上建起了厂房、仓库,村级工业园的雏形出现。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里被选定为新城的核心片区,城市化改造开启,首个需要建设的地标工程就是千灯湖公园——其承担着南海新城区“中轴线”的重任。

  1999年7月,千灯湖公园正式动工建设,因一期园内有1300余盏景观灯,到了晚上千灯开启甚为壮观,千灯湖由此得名。经历20年建设,如今的千灯湖片区,早已成为佛山城市的新坐标。围绕着千灯湖,万达广场、保利水城、Ipark广场、宜家家居形成桂城商圈,人气十足。金融资本大厦、荣耀国际金融中心等多栋高楼拔地而起,构成千灯湖畔的城市天际线。

  如果说千灯湖公园的建设,将旧厂房变为城市客厅新图景,那么2007年落户的广东金融高新区,则使千灯湖摇身变成佛山最具商业价值的区域。

  金融高新区内,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与全球资源的链接更加紧密。金融后台与产业金融业务聚集效应也进一步裂变,大数据、人工智能、供应链金融等一大批位于风口的金融科技项目蜂拥而至。

  目前,位于金融高新区核心区的千灯湖创投小镇也正蓬勃发展。以创投小镇为重要抓手,金融高新区正加快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接全球资本。截至8月底,依托金融高新区(千灯湖创投小镇),已聚集535家私募基金类机构,募集与投资资金规模近640亿元。

  如此快速聚集资金、信息、人才和企业,千灯湖已成为广佛城市群中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面向未来,千灯湖又有了新任务。作为南海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南海区对该区域提出,要重点发展金融+总部经济+科创文创研发产业,建设金融科创产业融合的创新基地,打造高品质服务业集聚区。

  见证观察

  昭信集团董事长梁凤仪:从来料加工走向隐形冠军

  昭信集团是南海“隐形冠军”集群的代表。从“三来一补”到成立自主品牌,从传统产业到环保产业,从民营小工厂到大型控股集团,昭信集团蝶变的背后,是南海制造从代工走向自主研发的一个样本。作为参与这一系列转变的亲历者,昭信集团董事长梁凤仪敢想敢干的精神,也是南海人70年奋斗的一个缩影。

  1970年,怀揣着10元钱的梁凤仪加入当时的平洲藤厂,这正是昭信集团的前身。这家成立于1964年的公司,最初是为南海东风藤厂来料加工编织藤制品为主业。“40多个没技术、没文化、没有钱甚至残疾的妇女凑了300多元钱来办工厂,希望能赚点服务费。”梁凤仪说。

  1976年,年仅22岁的梁凤仪成为平洲藤厂厂长。此时,藤编厂的生意日渐衰落。为了扭转局面,借助外商实力来助推企业发展的想法涌现在梁凤仪脑中。

  1978年,梁凤仪截住香港一个做玩具的客人,得到了南海第一张来料加工玩具的订单。

  “我们购买了200多台设备,价值200多万港币,并答应在加工费中抵扣,用10年偿还,当时震动了整个平洲。”梁凤仪介绍,这一次尝试,让企业第一年就获得8万元盈利。第二年,利润就达到35万元。

  随着时代的变革,以梁凤仪为代表的企业家意识到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上世纪80年代末,昭信集团就与世界著名电子工业企业——日本TDK株式会社合作,以机械替代人工,改善操作、提升效率。

  2006年前后,昭信集团实施“三退一进”战略,即退出不创造价值的订单、没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缺乏竞争力的企业,进入新发展领域。“昭信有10年出口传统灯饰的基础,我就想,能不能发展环保灯具呢?”LED节能灯由此进入梁凤仪的视野。

  2009年,国内首台半导体照明芯片核心设备成功下线,昭信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四家量产该设备的企业。2012年,昭信外延芯片的出光功率,达到国外芯片企业的水平。梁凤仪回忆,试水LED节能灯的企业并不止昭信一家,但最终获得成功的却只有昭信。

  “接下来,我们还将启动信息智能+数据化的创新探索,通过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以及物联网等多方资源的整合,推动国产智能设备迈向国际化,推动大健康产业服务迈向高端化,实现创新发展动能的转换。”梁凤仪说。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