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泉州南门外的侨厝:感受浓浓的侨缘乡情

2019年12月23日 10:45   来源:福建侨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南门外的侨厝

  节日放假,带着女儿桃宝跟着蔡老师一家,还有一位“国际友人”一起到泉州南门外去逛了逛……

  一

  自古以来泉州人称呼泉州城的地名就有东门、西门、南门、北门。

  北门外不远就是清源山,东门外翻过山岭就奔惠安、往福州方向去了,西门出去不远则是泉州发源地丰州,以这三个“门外”指示的地域范围都不大。

  唯独这泉州南门外却是不同。按照我的了解,旧时泉州南门外包含了今晋江、石狮的大部和鲤城、南安部分的地域。我爷爷奶奶在世时家住在南门,而我们家有亲戚家在南门外,他们近的在清濛,远的在安海,相差好几十里地。你说这南门外有多大?

  泉州南门外的地界不但大,还有些特别。新中国成立以前,晋江县的县治在今天的鲤城区,也就是泉州的老城区里。今天市区的范围加上晋江市、石狮市都在旧晋江县的范围内。因此,所谓的南门外,确实就是泉州城(晋江县)的城门外。也正因为如此,南门外保留了众多与城里相关的建筑、民俗、传统等。其中最为突出的一项就是民居建筑。

  老城区里最吸引人的旧民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明清时期的古大厝,另一种是清末到民国时期的具有南洋风格的洋楼。而南门外因为华侨、侨眷非常多,因此保留了众多的风格不尽相同的侨厝洋楼。我们今天去的就是泉州南门外著名的侨乡——梧林。

  梧林村位于晋江市新塘街道(旧属罗山镇),2016年11月被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的形成始于明代,是蔡姓的聚居地。据说明洪武年间,石狮丰田山兜村一名唤作蔡旺生的村民,赶着鸭群沿着梧垵溪到梧林觅食。看看天色已晚,旺生便搭寮与鸭随遇而安了。谁知就住了这么一晚,他这99只的一群鸭子竟然生了100个鸭蛋!于是蔡旺生认为这里是个风水宝地,便决定定居这里了。在此后的日子里,蔡旺生及其后人繁衍生息,人口逐渐增多,慢慢地形成以蔡姓为主的村落。

  二

  蔡家人生活安定、生齿日繁,有限的土地承载不了过多的人口,怎么办?只有移民。往哪里移?下南洋走海外。

  早在明朝时期,泉州人就有大量人口不断地往海外移民。蔡氏家族也走上了这条“过蕃”(出国)的移民之路。蔡旺生第二子铭礼移居海山(今台湾省)开创了梧林的移民史。从此之后,梧林蔡氏移居境外的步伐就没有停过,衍生出最具闽南特色的“蕃客”群。现如今梧林本地蔡氏人口不过2000余人,而旅居海外的梧林蔡氏子孙却有1万余。

  饮水思源,为了光宗耀祖,福荫桑梓,泉州的海外华侨往往在筚路蓝缕、获得财富后,都特别愿意衣锦还乡,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起大厝、建房子。海外侨亲们一般都会聘请海内外建筑专业人员为自己设计图纸、建设房屋,向乡亲展示多彩的异域建筑文化和精湛的建筑技艺,显示自已独特的品味和地位。

  梧林的海外宗亲多侨居菲律宾,事业有成或收入丰厚的人不少,他们也纷纷回乡大兴土木建造豪宅。梧林村现存的50余栋华侨建筑,多是在上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建成的。这些建筑物有闽南官式大厝、哥特式建筑、古罗马式建筑、中西合璧民居等,形成规模集中的华侨建筑群。

  走到村子里,根本想不到自己是在乡下。这里有碉楼、有洋楼、有大厝,却没有乡村里常见的鸡圈、猪圈、茅厕。村里的道路以三合土或水泥铺就,根本见不到泥泞的土路。整个村庄整洁卫生,井然有序,简直让人怀疑是不是回到了泉州的老城区里了。

  三

  女儿桃宝对这个村子、这些房子一副熟视无睹的样子。她穿梭在洋楼和古厝的之间,在紧闭的铁门外透过门缝探寻门后的景致,爬上洋房的楼上眺望,在坍塌的房基上走“独木桥”,就象我小时候一样。作为成年人的我,却在装模作样地向当地人讨教每一座房子的特色、来历和故事。

  在梧林华侨建筑群中,当以蔡德鑨华侨建筑群最具特色,它是汇聚闽南官式大厝、古罗马式洋楼的特点,中西合璧于一体的建筑群体。其闽南官式大厝部分,出规梁木斗拱雕工精细,墙砌印花砖图饰精美,内部木饰古朴大方。庭前石埕(场)铺设十分考究,石头与石头之间严丝合缝,几乎是无缝对接的技术工艺令人赞叹。

  据说石埕上晒芝麻的时候,就连一粒小小的芝麻都不会掉进石缝里去;其番仔楼部分,中西合璧,外部是钢筋混凝土夯墙,古罗马式建筑,内部则采用闽南大厝的空间结构,大楼正面设外廊,中间抹45度角出规,以四支罗马科林斯廊柱支撑,廊柱以饰有吉祥图案的拱券连接,楼上亦设外廊,连接走廊的则以罗马式山花、水泥宝瓶栏杆围合。

  除了蔡德鑨建筑群,还有休养楼、旧学堂(批馆,即旧时与海外联系的民间邮局)建筑都各有特色。不仅仅在房屋的整体规划、设计和建筑工艺上非常精巧,就是门窗、雕花、铁件甚至自家门牌标识等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主人的用心和品味。

  身处梧村,面对四周的洋房,第一次来泉州侨乡的人,往往也会产生身在何处的疑问。再听听当地人讲述每一座精美的房子背后的故事,有传奇、有血泪、有相思、有慰籍,说故事的人娓娓道来,不免令游客们唏嘘不已。

  四

  转了半天,最令女儿桃宝兴趣并且乐此不疲的是打探每一口水井里的世界,并要求大人汲上一桶水。我自遂她的意,用桶汲了水上来,让她感受一下来自地下的滋润。

  泉州人认为井都是有灵性的,泉州人对家门口井水的感情也不一般。每一个即将“过蕃”的子弟,在离开家门时,都要带上一包土、一瓶水。

  是的,故乡的水土,才是慰籍思乡的海外游子最为有效的灵药。

  泉州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有他摇篮血迹的故土。看着风袭霜侵后日渐斑驳的古厝洋楼,有点年纪的泉州人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侨缘、侨情。伫立在泉州南门外的这些建筑,永远饱含深情。

  ……

  只要还存在一天,就还能向世人们诉说着一篇篇乡愁的故事。即使它们倾圮倒塌了,故土的亲人们也不会忘记海那边的血脉。(姚鸣琪)

【责任编辑:王嘉怡】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