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青海东部山村脱贫记:“几代纳家人赶上好时候”

2020年07月14日 15: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图为“第一书记”王瑞走访贫困户。(资料图)青海省自然资源厅 供图
图为“第一书记”王瑞走访贫困户。(资料图)青海省自然资源厅 供图

  中新网西宁7月14日电 题:青海东部山村脱贫记:“几代纳家人赶上好时候”

  作者 王丽华 张添福

  盛夏时节,青海省东部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镇纳家村的庄稼长势正旺。

  一年前,纳家村迎来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验收。大家都说,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派驻纳家村的“第一书记”王瑞“中奖了”。而王瑞却很平静,“两批‘第一书记’白天黑夜在这里奋战,终于要接受考验了。”

  纳家村是青海省自然资源厅联点帮扶的18个贫困村之一。以前,纳家人种地,农机到不了地里。2018年3月,纳家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正式开工,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青海工程勘察院的推土机、挖掘机在哪施工,纳家人就把饮料、馍馍送到哪里。

图为纳家村的田园风光。(资料图)青海省自然资源厅 供图
图为纳家村的田园风光。(资料图)青海省自然资源厅 供图

  “王书记,你给村干部开个会,让村民们不要送东西。”施工人员对王瑞说。

  除项目区外,施工队无偿为纳家村整理土地200多亩,修建田间道路1000多米,解决劳务岗位50多人,租赁本村农机20多台。2019年,全村农业种植90%实现机械化。

  从“纳家村榨油厂”到“互助县绿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纳家村村集体经济成功破“零”。

  “绿丰纳家”——驻村扶贫工作队在纳家村创建的生态农业扶贫产业品牌,现在成了纳家村的代名词。从纯菜籽油到土豆、粉条、土猪肉、当归,他们围绕一个“土”字做足了文章。

  王瑞介绍,借助“邮乐”电商平台,纳家产品线上线下销售。虽然收入还不多,但这一步,提高了纳家人的商品意识,把辛辛苦苦收获的农产品,换成了真金白银。

  贫困户郭全世的七岁女儿郭守晶,得了罕见的“韦格纳肉芽肿”,走路摔倒,还得去北京治疗。巨额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几近崩溃。孩子的奶奶哭着说:“王书记,我们家的天塌下来了,再阿门俩(青海方言,即怎么办)。”

  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商议,将郭全世家低保标准调整为二档,全力做好药费报销服务,在镇领导的支持下,拨付临时救助金2.6万元。

  如今,郭守晶的病情好转,学习成绩优秀。

  郭守晶的奶奶,不再以泪洗面,“若不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我们丫头的病肯定治不了”。四年来,纳家村精准落实扶贫和民政救助政策,像郭全世一样的12户家庭及时得到医疗救助。

  一次,村里40多名妇女在一个垃圾堆旁的空地上跳锅庄。王瑞看见,当时眼眶湿润了,“妇女们在垃圾堆旁过节日,是我们驻村干部的工作没做好。”

  连夜,王瑞给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写了一份兴建“纳家村新时代文化广场”的报告。不到六个月,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的工作人员就将这份“沉甸甸”的礼物呈现在了纳家村村民面前。

  纳家村的社火队、妇女舞蹈队、老年乐队,都有了固定活动场所。

  纳家村环境美了,纳家人钱包鼓了……几年时间,他们甩掉了困扰几代人的贫困帽子。

  “在纳家村任‘第一书记’,这是我一生都值得铭记的事情。”王瑞说,回顾近三年来的工作,体会最深的是政府的脱贫攻坚政策,短短几年使得贫困人口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历史性的突破,我们的村民赶上了好时候。”

  “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迫切,让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总是还不够。”王瑞如此感慨。(完)

【责任编辑:于淇】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