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侨乡江门的5个治水“关键词”

2020年07月21日 09:3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侨乡治水有一套

  迎着徐徐江风,迈步走上江门市蓬江区环人才岛公园碧道,原来狭窄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如今已被改造成了慢行系统,花木景观、林荫步道、休闲设施等应有尽有;堤外是宽约12—100米的自然修复带,遍布花木奇石,景色怡人。

  近年来,江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稳步推进,河湖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市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日渐提升。例如,曾被列入广东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的沙坪河,从昔日的“黑臭水体”,变成如今的网红打卡点;作为省级碧道试点,江海区城央绿廊如今已成为市民游乐憩息的好去处;曾是江河面上“顽疾”的住家船,如今200多户船民“洗脚”上岸,让开平市城区江河焕发新容颜……

  数据显示,侨乡河湖水质不断向上向好。同比2018年上半年,今年江门市优良水体数量同比上升35%,达标水体数量同比上升37.8%。今年1—5月,全市9个国控、省控水质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潭江牛湾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

  一批“江门经验”的诞生,承载着江门治水工作的足迹,擦亮了江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金字招牌。2020年5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江门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获得4000万元奖励,是广东省获得激励的唯一一家地市单位。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郑琦 张泳渝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杨兴乐

  关键词1

  机制创新

  全省率先构建四级河湖长制体系

  江门境内河道纵横交错、水网密布,水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河流有西江和潭江,河网密度0.9公里/平方公里,是华南地区河网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全面推行河长制之初,江门市明确提出河长制要“走在前列、树立标杆”。

  江门市水利局局长梁君明介绍,为推动河湖长制工作“有名”“有实”“有效”,江门从法制、体制、机制入手,积极开拓,创新推动人大立法确立河湖保护机制,创新设立河长制专项资金,创新制定河长巡河履职“三个清单”制度,创新引入第三方常态开展河湖明察暗访,创新开展跨界水质监测预警,创新出台河长述职和水质奖惩机制。

  “我们创造性地建立一整套务实高效管用的监管体系,着力推动河长制湖长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集中力量啃下一批河湖管护中的‘硬骨头’,有效改变了‘不敢管、不会管、管不了、管不好’的被动局面。”梁君明说,在诸多创新举措中,江门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市、县、镇、村四级河湖长制体系构建工作,成为关键之举。

  2017年9月,江门全面完成市县镇村四级河湖长制体系构建。西江江门段和潭江的市级河长分别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领导担任,30条跨县河流(湖库)由市四套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市级河长。各级共设立了县级河长96名、镇级河长783名、村级河长1342名,自然村河长9000多名,在全省率先将河长体系延伸到自然村一级。

  有了河长,“九龙治水”变为“一拳发力”,上下游的协作机制也逐步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江门创新建立月度水质清单、月度工作清单、月度问题排查清单的河长巡河履职“三个清单”制度;同时,聘请第三方社会机构,对全市河湖治理常态化开展暗访巡查,在媒体设立河湖整治“红黑榜”,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对各级河长的监督作用。

  数据显示,自2017年7月以来,江门以上述创新举措为抓手,共解决河湖问题1.4万多宗。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该市先后对9名县级河长、9名镇级河长进行了约谈,对3名镇级河长就地免职……通过一系列创新机制的建立,江门市河长制湖长制拉开了从“见成效”到“见长效”的序幕。

  关键词2

  专项行动

  投入4.58亿元开展“五清”

  “一年前,这里还不能跳舞,堆满杂七杂八的物件,岸边也停靠着不少船只。”提起潭江的变化,正在开平市潭江岸边跳舞的林阿姨难掩喜悦之情,“河上的住家船没有了,河面变清洁了,堤岸变空旷了,看起来美多了。”

  整治住家船,与江门在全市江河湖库持续深入开展“清四乱”“五清”专项行动密不可分。江门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从水利部部署“清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和省开展“五清”(清理非法排污口、清理水面漂浮物、清理底泥污染物、清理河湖障碍物、清理涉河湖违法违建)专项行动以来,该市列入省整治范围的376宗重要河湖“四乱”问题,列入市整治范围的459宗侵占江河湖泊违法违规建设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治。

  “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在‘五清’专项行动中共投入4.58亿元。”该负责人介绍,江门共清理整治入河排污口1400宗,清理河道漂浮物50.34万吨,清淤疏浚1734公里,清理河湖障碍物2726处,清理违章建筑物2817处,共257.25万平方米,清污、清淤完成率100%,纳入河长制管理的4100多公里河道全部实行“每年两次集中清漂+常态化保洁”管理。

  在江门开展“清四乱”“五清”专项行动的过程中,开平住家船的整治经验颇具代表性。开平水网密布、三江汇流,住家船曾是这里独特的“风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一部分住家船民上岸就业居住,但仍有不少留在船上生活。由于船体老旧,救生消防设备缺失,生活污水直排河涌,住家船既给船民和水上交通带来安全隐患,又影响水环境质量和市容市貌。为此,开平结合水利部和省部署开展的“清四乱”“五清”专项行动,以河长制为引领,组织对住家船“河湖顽疾”进行专项整治。

  上船逐户摸排情况、制定“一户一策”、作通船民思想工作、编制整治和上岸安置方案、为船民寻找合适房源、协调各部门进行拖船清理……截至2019年8月底,停泊在市区水域的271艘住家船已全部清理完成,813位船民告别“水上漂”,河湖面貌也得到显著改善。从岸边眺望,潭江面上一览无遗,阳光一洒而下,激起粼粼波光。

  借鉴开平市整治住家船的经验做法,今年5月蓬江区将住家船民分为“三无”、低保低收入家庭、普通困难家庭三种类型进行分类安置,从拆船补助、住房补贴、生活补贴等三个方面对渔民进行补助,确保渔民在住房、就业、经济收入等方面有所保障,圆满顺利完成45艘住家船的整治工作。

  关键词3

  支流治理

  14条重点支流采取EPC+O模式进行治理

  夏日晴空,鹤山市沙坪河“清泉如许”公园里,不少街坊在树荫下晨练。不时,成群的白鹭扑扇着翅膀从空中划过,吸引着人们目光,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进行拍摄……

  沙坪河是西江一级支流,流域面积328平方公里,是鹤山50多万人的母亲河。“还记得小时候,沙坪河河水很清澈,河又宽。但随着城市发展,两岸的企业多,周边生活的居民越来越多,沙坪河逐渐被污染,变黑变臭,有时河面还飘着垃圾。”当地居民冯海强说。

  为了治理像沙坪河这样的支流,江门市坚持治水、治城、治产相融合,全流域、全要素、全方位开展河湖综合治理工作。2018年,该市开始推进西江潭江41条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前期,41条重点支流相关河段已全部启动实施堤防加固、清淤疏浚、污染源治理等系列综合治理措施。

  以沙坪河为例,为整治水质污染、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鹤山市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沙坪河的治理,计划投入7.88亿元,分两期推进。其中,一期工程重点整治沙坪河下游城区9公里,全方位实施河道清淤清障、生态带建设、湿地修复、截污治污等系列工程,打造“三段”“八景”,2018年已全部完工,现已进入运营维护阶段。二期工程正在实施,投入2.8亿元,重点进行截污治污,计划于今年全部完工。

  如今,沙坪河从以往遍布垃圾、人人避而远之的臭水河,变成水清岸绿的滨水长廊,水质从长期劣Ⅴ类提升至Ⅳ类,成为当地市民踏青赏景、玩乐悠闲的好去处。2019年,沙坪河综合整治工程成功入选“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在此基础上,今年,江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跨界重点支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工作方案(2020—2024年)》,确定采用全市统一打包、统一推进的EPC+O(工程总承包+运营)模式,整体推动14条跨界重点支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

  目前,江门已完成西江潭江流域重点跨界支流综合治理可研报告编制和意见征集工作,并于今年6月通过专家审查会议审查,正开展项目立项工作。

  “跨界重点支流综合治理EPC+O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计划用5年时间,治理河流总长436.67km,治理内容包括水安全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碧道工程、流域综合预报调度系统等,计划在8月底前,列入EPC+O项目包的跨界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工程动工建设。”江门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关键词4

  碧道建设

  省级碧道试点成网红打卡点

  色彩斑斓的堤岸、充满童趣的巨型沙池、优美的滨江风光……在江门市高新区(江海区)城央绿廊碧道,不少当地市民都喜欢迎着凉爽江风散步,在傍晚时分欣赏白鹭的优雅姿态。

  城央绿廊碧道是江门市唯一入选省万里碧道试点工程的项目,其改造成果让不少市民交口称赞。“目前,城央绿廊已完成省下达的9公里试点示范段的建设任务,成为了江门市城区高颜值‘打卡点’,余下11公里将结合周边的地块开发、‘三旧’改造等同步推进实施。”江门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岑明俸介绍。

  除了这个省级试点工程项目,江门还计划建成42段共360公里的市级碧道。目前,江门已建成市级碧道试点100公里。

  梁君明介绍,江门市碧道建设将坚持以水为脉,形成“两廊一带串联五邑侨都、双湾荟萃铺展山海画卷”的总体架构。“江门三区四市都已按都市型、城镇型、乡村型、自然生态型等不同类型,启动1至2个碧道示范点建设工作,力求以点带面,推动全市碧道建设。目前,全市共有8个市级碧道示范段建设已全面铺开。”

  其中,位于蓬江区潮连岛的环人才岛碧道作为该区示范段之一,规划全长15.83千米,主要环绕西江潮连围堤防布置,目前已完成6公里建设,在建5公里,预计明年年底全部建设完成。

  如今,走进蓬江区环人才岛已建成的碧道段,跑步道、自行车道以及人行道路面干净整洁,不远处还种植了不少水生芦苇和灌木类植物,一旁的西江波光粼粼,一幅生态美景画卷映入眼帘。

  “原来这里都是一些混凝土和水泥路,现在路面全都进行了翻新改造。”蓬江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副局长钟文学说,该项目在廊道建设中特别设计了堤外水岸自然修复带,利用生态修复涵养水源,维持原生态的景色,保证西江水澈、岸绿、景美。

  在此基础上,江门还将剩余的29段共260公里市级碧道,采用统一打包、统一推进的EPC+O模式推进建设。近日,该项目全面动工建设,由此江门成为全省首个以该模式全面推开碧道建设的地级市。

  该项目总投资26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五大部分。其中,2020年计划投资13亿元。预计至2021年底前,江门将全面完成余下260公里市级碧道的建设任务。

  关键词5

  全民共治

  形成“开门治水、人人参与”氛围

  沿着沙坪河走,不远处便是几座联排灰瓦小房子,白色的外墙上写着“治水鹤山兴水惠民”,这是全省首个县级治水主题展厅——鹤山市治水教育展厅。

  “治水教育展厅不仅展示了鹤山丰富的治水经验,也为市民提供了知识科普的平台。”鹤山市水利局副局长李志良说,“通过打造宣传教育展厅,提高全民绿色环保意识,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治水及保护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浓厚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江门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坚持开门治水,积极构建社会协调共治格局,探索健全政府“治”+民间“理”的河长制湖长制侨乡模式。

  其中,江门于2017年率先在全省实行市、县、镇三级河道警长。“河道警长主要负责对涉河、涉水等环境犯罪进行依法打击,为截污治污、水域管理、清障拆违、采运河砂等涉水管理工作提供执法保障,确保河湖治理工作能够顺利推进。”江门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而在区市层面,新会区积极探索“人大代表+河长制”模式,出台了《人大代表担任“民间河长”工作办法》。“人大代表河长”巡河履职发现问题后,既可向属地河长办反映,也可将问题反馈给各级人大,人大视情况将问题反馈给当地党委政府或职能部门。

  据统计,新会区共聘请了556名人大代表担任“人大代表河长”,已发现河湖管护及督促整改问题321宗,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317条并已全部付诸实施,帮助协调解决“清漂”问题169宗、“清淤”问题34宗、“清违”问题59宗、“清障”问题70处。

  由此,江门搭建起涵盖“人大代表河长”“企业河长”“华侨河长”等多种类型的“民间河长”体系,形成了“开门治水、人人参与”的氛围。“我们‘民间河长’能够和‘官方河长’形成互补,我来自基层,跟群众的联系更多,也一直担当着河长制在群众中的联络员、宣传员、教育员,现在大家都很支持和认同我的工作。”“广东省十大最美民间河长”、鹤山市桃源镇民间河长代表赵德光说。

  “我们构建了‘河长+河长助理+河道警长+民间河长+专职巡河员+河道保洁员+护河志愿者’的全方位护水管水工作体系。”梁君明说,江门共设河长助理105名,河道警长651名,民间河长1045名,专职巡河员1872名,河道保洁员2477名,护河志愿者21541名,形成了全民治河的强大合力。

  ■人物故事

  新会三江镇退役军人组成“战友护河队”,守护一镇碧水

  褪下军营戎装 穿上护河马甲

  周末上午8时,40多位退役军人聚在一起,简单的分工以后,一部分前往自己负责的河段打捞清理垃圾,另一部分则向市民发放宣传单张,倡导居民群众保护环境。只见他们统一穿着绿色的马甲上,胸前“战友护河队”的字特别显眼。

  他们是江门新会区三江镇战友护河队的成员,每月不定期开展4次以上河道保洁与护河宣传活动。他们风雨无阻,坚持保护家乡河道两年有余。两年间,战友护河队的人数从80多人发展到160多人,成为该镇开展河道治理的重要力量;三江镇内的河流垃圾少了,漂浮物和淤积物也不见了。

  退伍老兵成为护河主力军

  穿上绿色义工服,拿上分发下来的扫把、袋子和锄头等工具,退役军人们就开始出发护河。无论烈日还是阴雨天,他们都沿着银洲湖畔的潭江流域,一个上午从古井背坑水闸到三江虎坑河以及圩镇内的新运河,一路巡查、保洁,每次都要走大约10多公里。

  三江镇战友护河队于2018年6月成立,成员已经超过160人。整个护河队最年长的队员已70多岁,最年轻的也有40多岁。在三江镇政府支持下及向日葵社工机构的协助下,他们卸下戎装,换上绿色的马甲。每次护河出动40人以上,成为镇上一道绿色的亮丽风景线。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三江的河道干净整洁,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我们镇的河道水质也在不断恶化。”新会三江镇战友会会长、护河队队员赵汝列说,“我们一部分战友会的成员组成了护河队,与当地政府一起开展河道保护和护河宣传。”

  三江镇内有市级河流3条,包括潭江、江门水道、礼乐河;区级河流3条,分别是虎坑水道、新前水道和新妇河。镇级河流有31条,全镇河流总长140公里。

  护河队保留着部队的优良传统,纪律严明,反应迅速。他们不计成本、不图回报,干着捡垃圾、巡查、监督、举报等“碎活儿”。他们始终坚持以“为政府分忧,为群众服务”为宗旨,立志服务家乡,替群众办实事,用实际行动让群众满意,让政府满意。

  这支战友护河队通过点点滴滴的行动,持之以恒,倡导更多居民参与到爱河护河的行动中来,形成人人参与治水的良好氛围。

  推出“3+”模式打造“清洁三江”

  “以前码头这里很多垃圾,周围杂草丛生。”三江镇联和村委会主任赵美笑是新会区人大代表,她说:“村里的码头是渔民出入潭江的必经之地,江里漂浮的垃圾随着浪吹到河堤,逐渐在码头堆积起来,很是碍眼。”

  身为“民间河长”的她把情况反映给了社工,随后,社工组织战友护河队到河堤清理垃圾和杂草。退伍军人们拿上锄头和铁铲,只花了1天时间,就把河堤清理干净。

  为了壮大河道治理的社会力量,三江镇人大创新推出“人大代表+社工+战友护河队”模式。人大代表担任“民间河长”负责巡河,战友护河队负责落实清理,社工组织则充当两者“桥梁”,记录河道问题,协助清理河道。

  “在刚开始清理河道的时候,我们面临着很多困难。”护河队队员梁福池回忆,“河道里长满了水浮莲,周边工厂丢弃的泡沫、塑料等垃圾浮在水面上,最可怕的是养殖户的死鸡、死鹅、死鱼丢弃在河里,河水的气味真的难闻。”

  沿着虎坑河,大约有1000多亩鱼塘,周边养殖户主要养殖四大家鱼和虾等。护河队在第一次巡查时发现,鱼塘边上到处都是包装袋、药瓶、药袋、烂渔网,垃圾堆积如山。队员们二话不说,马上清理,最后清出了整整两货车垃圾。

  “除非极端恶劣天气,否则我们都会风雨无阻。”梁福池说,“我们工作都会注意安全,在海堤、斜坡等易滑倒的地方,都会提前沟通注意。向日葵社工们都会向我们提供药品等协助清理。”

  带动群众形成护河合力

  “当兵时在前线保家卫国,退伍后带着军人本色守护母亲河,战友们都觉得非常有意义。”队长陈卓洪今年59岁,在会城一所学校做保安,一到巡河的日子,他便风雨无阻开着摩托车来到三江镇,和战友们一起守护潭江的洁净。

  三江镇虎坑桥附近有一家砂厂,位置偏僻,常年住几个工人。去年,战友护河队巡河时发现,砂场附近的河滩上到处都是生活垃圾,随风飘散,大煞风景。看到这种情况,队员们首先对工人进行教育,接着向有关部门反映。等到再次巡河时,队员们发现,工人们已自觉把垃圾打包装好。

  “他们这群热心的退伍军人不计回报地优化河水环境,深受村民的认可。对于村中不合规的行为,他们的劝说也更有说服力!”三江镇副镇长陈活起说,“服务队在乡镇振兴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配合政府完成多项紧急工作任务,得到政府和群众的充分肯定。”

  护河队不但维护虎坑河的河道卫生,银洲湖、村子里的小河涌也在他们的工作范围之内。沙仔岛的环岛碧道上,处处鸟语花香,一旁是滔滔江水,中间是围堤碧道,另一边则是河床湿地。沙仔岛是新会区潭江江心岛,由三江镇沙仔场、联和村和双水镇的基背村组成,沙仔岛四面环水,与外界往来仅靠渡轮。

  “去年12月,这里还来了9只白鹤,那可是国家级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赵汝列自豪地介绍。自沙仔岛“万里碧道”建成后,每到冬季,黄胸鹀、黑鸢、黑翅鸢、大白鹭、白鹭、苍鹭、灰头麦鸡、绿翅鸭等113种野生鸟类都会来到这里。

  ■样本

  鹤山南溪河探索生态链治水

  河里养花种菜 水质稳步提升

  映射着夏日阳光,清澈的河面跳动着粼粼波光,沿着鹤山市共和镇南溪河边漫步而下,茂盛的水生修复植物随风微微摆荡,如同一个小型湿地,河中央的喷泉曝气机不停运转,在阳光折射下出彩虹。

  南溪河是跨界河流田金河的支流,也是西江、潭江流域41条综合整治重点支流之一。“由于农业种植面积广阔,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数量众多,大量农田尾水、养殖废水直排入河,加上周边村居人口密集,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河道污染底泥淤积,水体流动性差,近年来,南溪河水质遭受严重污染,长期处于劣V类,甚至局部发黑发臭。”共和镇党委委员刘勇军说。

  黑臭污水变成了碧绿河水,这得益于共和镇大力推进的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在农业面源污染及鱼塘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的基础上,通过微纳米曝气、石墨烯光催化水处理膜、生态浮岛、生态滤池等综合技术手段,构造出了一道立体治理水污染的防线。

  “治理分为入河前和入河后两部分。我们首先针对部分农业沟渠和鱼塘排水口,设置生态沟渠和生态滤池,对排水进行拦截和初步处理,减轻对河道污染负荷。”该项目管理负责人廖壮亮介绍。“另一方面,我们在河道中分段投放复合微生物菌剂,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降解底泥中有机物和营养盐,提升河道自净能力。”

  记者看到,南溪河道沿线两侧的相应水域,都种植了水上空心菜、美人蕉等多种水生植物。“农业种植面源污染主要以氮磷肥为主,鱼塘水产养殖污染主要以磷盐污染为主。大量的污染源进入河道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水生植物可以有效拦截、吸收水中的氮磷,实现氮磷资源的再利用。”廖壮亮解开了水生植物作为水体“清道夫”的奥妙所在。“如今,不少村民都来河里收割空心菜等作物。”

  除此以外,针对河道缺氧、水质差、透明度低等问题,项目通过设置微纳米曝气水质改质机和喷泉曝气机,有效提升水体溶解氧,同时结合全生态石墨烯光催化水处理膜,加快净化速度,有力应对水体污染负荷,促进微生物新陈代谢,实现短期内改善水质指标、中长期水生态自我组织修复效果。

  数据显示,自2019年12月项目实施以来,南溪河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水体自净能力逐步增强,农业尾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得到有效净化,水质从以往的长期劣Ⅴ类稳定提升至Ⅳ类以上,带动田金河干流水质同步提升。

  ■五邑新论

  江门河湖长制下一步怎么干?

  江门河湖长制工作日前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成为广东获此激励的唯一地市单位。这表明在突出抓好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水安全保障等工作,积极推动河湖长制“有名”“有实”“有效”方面,江门取得阶段性成效,努力“走在前列、树立标杆”。

  水环境治理是生态环保重中之重,事关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全局。依笔者所见,江门河湖长制的新实践经验便在于服务大局、善于破局,结合实际、积极创新,建章立制、有法可依,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攻坚冲刺、敢打硬仗,促进形成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的良好局面。

  守护碧水,时代之需,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江门河湖长制已有坚实基础,站在新的起点,要强化政治责任、使命担当,推动河湖长制不断改进、完善、深化,由全面建立、全面见效到全面长效。

  因此,下一步,围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在综合治理机制(如参与式治理、多中心治理、协同治理、数字治理相结合)、绩效考核机制(如制定指标量化体系,实施差异化考核、第三方考核、公众考核)、资金筹措机制(如水环境治理成本优化、健全资金投入与管理、优化价格收费机制、提升一线工作者薪酬、鼓励社会资源与市场力量介入)、公众监督机制(如治理主体多元化、社会力量参与,重视意见收集反馈,建立公众问责机制)、专业水平提升(如专业素质培训、壮大专业技术队伍、与科研院所合作)、用水节水教育(如进幼儿园、进中小学,政策法规普及、民众环保意识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重点在“体系”,核心在“善治”,打通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将“江门方法”上升为“江门方法论”,形成可持续、可推广、可复制的江门模式。

  詹雨鑫(作者系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