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广东江门:侨乡“河力”治出“好水”

2020年08月07日 15:47   来源:江门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不仅是城央绿廊碧道,环人才岛碧道建设也在快速推进。
不仅是城央绿廊碧道,环人才岛碧道建设也在快速推进。

  侨乡“河力”治出“好水”

  来到沙坪河河畔,植被繁茂,生机盎然的湿地滩涂中,水杉、美人蕉等水生植物让不少摄影者在日升时分便来往于此;一旁的沙坪河碧道人行跑道上,每天早晨和傍晚都会留下跑步者的足迹。“你无法想象,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淤泥堆积、环境恶劣的泥沼滩。”鹤山市民刘菲感叹道。

  沙坪河从昔日的“黑臭水体”,到去年被列入广东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其面貌“大变样”并非侨乡一处之景。省级碧道试点江海区城央绿廊,如今已成为市民游乐憩息的好去处;曾是江河面上“顽疾”的住家船,如今200多户船民“洗脚”上岸,让开平市城区江河焕发新容颜……

  近年来,江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成效显著,为侨乡增添了一层“小康底色”。与2018年上半年相比,今年江门优良水体数量上升35%,达标水体数量上升37.8%。今年1—5月,全市9个国控、省控水质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潭江牛湾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

  今年5月,江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获得4000万元奖励,这也是广东省获得激励的唯一一家地市单位;日前,广东省正式公布2019年度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结果,江门连续两年以全省排名第一的成绩获评“优秀”等次。江门河湖以前为何污染严重?是什么改变了江门河湖现状?江门治水有何特色?通过探寻江门治水工作足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侨乡“河力”如何治出“好水”。

  文/皇智尧 图/皇智尧 梁爽

  旧貌

  工业和农业污染 曾让河湖“蒙黑”

  江门以江为名,境内河道纵横交错、水网密布,水资源十分丰富,河网密度0.9公里/平方公里,是华南地区河网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水资源丰富的同时,也意味着江门治水管水的繁重任务。”江门市水利局局长梁君明坦言。

  西江一级支流沙坪河是鹤山市的“母亲河”。几十年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河流附近的工厂和养殖场日益增多。随之而来,废污水排放量也在增多,工业和农业污染逐渐让沙坪河蒙上了一层“黑布”。“原来这里的水体长期都是劣Ⅴ类水平,一河两岸的垃圾清理也成了当时整治时最棘手的问题。”北控水务水环境开发有限公司沙坪河项目负责人曾红说。

  开平市水网密布、三江汇流,住家船曾是一时独特的“风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当地渔业的发展和运输生产的需要,这里出现了不少‘船民’。”开平市水利局副局长李祖华说,“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简易木船、水泥船逐渐被淘汰,住家船成了江河面上的‘顽疾’。”

  20多年前的潭江,一艘艘顶着深色屋顶的“移动房船”停靠在岸边,一条条破旧的木板旁堆积着数不清的垃圾。21世纪初,当地政府开始对住家船进行清理整治,虽然当地政府多次组织清理整治,但清而未绝、屡禁不止,逐渐演变为历史遗留问题。

  “当时,风采中学河畔那里,全都是住家船,很影响市容市貌。船上的生活污水也会直接排进河里,不仅异味大,更重要的是对河水的污染特别严重。”长期从事住家船整治的工作人员裴乐民说。

  为什么之前整治一直未果?“清理整治涉及交通、住建、水利、财政等多个部门,但之前没有主要牵头负责的部门,所以各项工作开展起来效率很低。”裴乐民坦言,“九龙治水”曾让开平住家船整治一直未果,也让当地生态环境面临巨大考验。

  直到2017年,江门治水管水迎来了契机,沙坪河换上了“新装”,住家船船民也迎来了“上岸季”。

  破题

  全省率先全面完成 四级河湖长制体系构建

  2016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之后全国各省各地开始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江门也在2017年底印发了《江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

  “全面推行河长制后,我市率先实行‘双总河长制’,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市、县、镇、村四级河湖长制体系构建工作,同时率先在全省将河长体系延伸到自然村一级。”梁君明说。目前,江门全市设立了19名市级河长、96名县级河长、783名镇级河长、1342名村级河长。

  有了“河长”,江门这两年多的工作成效如何?为了治理像沙坪河这样的支流,江门通过治水、治城、治产相融合,全流域、全要素、全方位开展河湖综合治理工作。2018年,开始推进西江潭江41条重点支流综合治理。目前,41条重点支流相关河段已全部启动实施堤防加固、清淤疏浚、污染源治理等系列综合治理措施。

  “两年前这里堆满垃圾,让人不敢靠近。整治后这里修建的这个公园很漂亮,很多人都来这里哩!”经常到沙坪河清泉如许公园跳广场舞的冯姨说。沙坪河一期整治工程于2018年完工,其打造的“三段”“八景”吸引了不少当地市民前来“打卡”。目前,沙坪河二期工程正在实施,投入2.8亿元,重点进行截污治污,计划于今年全部完工。

  2018年,开平市以河长制为引领,组织对住家船“河湖顽疾”进行依法清理、阳光清理、和谐清理。如今,城区217艘住家船的整治工作已全面完成,200多户船民“洗脚上岸”,江河逐渐恢复了原来的面貌。“现在还是和原来的邻居住在一起,不过岸上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今年53岁的“上岸”船民徐金珠说。

  住家船的清理整治,是江门开展河长制工作以来“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成效的一个缩影。据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在“五清”专项行动中共投入4.58亿元,清理整治入河排污口1400宗,清理河道漂浮物50.34万吨,清淤疏浚1734公里,清理河湖障碍物2726处,清理违章建筑物2817处,共257.25万平方米,纳入河长制管理的4100多公里河道全部实行“每年两次集中清漂+常态化保洁管理”。在“清四乱”专项行动中,江门列入省整治范围的376宗重要河湖“四乱”问题,列入市整治范围的459宗侵占江河湖泊违法违规建设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治销号。

  探索

  全国较早将流域水质保护等机制纳入地方性法规

  自全面实施河长制以来,江门通过创新机制,探索实施了河湖长制“创新人大立法、创新财政投入、创新三个清单、创新水质监测、创新明察暗访、创新考核机制”等“六项创新”,构建了拥有侨乡特色的河湖长制工作机制,是深化河长制见行动见成效的关键之举。

  何以见得?2016年,江门出台《江门市潭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2018年,结合河长制工作,对保护条例进行了修订。“水质保护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确定河长责任制为潭江流域水质保护的基本机制,实现河长制有法可依,是全国较早将流域水质保护、河长监督考核等机制纳入地方性法规的地级市。”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自2017年7月以来,江门以上述创新举措为抓手,共解决河湖问题1.4万多宗。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江门先后对9名县级河长、9名镇级河长进行了约谈,对3名镇级河长就地免职。完备的机制,让政府“治”有了重要支撑,而发动民间“理”的作用,则是让侨乡的河湖面貌从“点”到“面”焕发了新生。

  去年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最美民间河长”的赵德光,是土生土长的鹤山市桃源镇人。2017年,他受聘为鹤山市民间河长、桃源镇民间河长。成为民间河长后,赵德光自行出资在桃源河河滨公园建立了民间河长工作室,因为在当地人缘好,大伙都会来找他反映河湖问题。

  “某某某附近的工厂又违规排放污水了”“某处河流味道异常难闻”“某一段河流有生活垃圾”……碰到这样的问题,赵德光总是第一时间给大伙回复,“我能解决的就到现场解决,解决不了就会和当地的‘官方河长’进行沟通,总之就是要帮助百姓解决他们反馈的问题。”久而久之,大伙都很信任赵德光。

  “有时候我也会和群众普及河长制的工作,他们也愿意去听,时间长了,大家都养成了爱水护水的习惯。”两年多来,赵德光通过民间河长的身份,激发当地人们爱水护水的积极性,桃源河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赵德光的话说,如今水更清澈了,环境也更好了,儿时在河边嬉戏的画面又“回来”了。

  快进

  以EPC+O模式 全面推进碧道建设

  来到江门,人们一定会建议到江海区的城央绿廊来看一看。“以前,这里多是荒地,河岸那边还有许多杂草和人为种植的瓜果。但在这两年来,这里的环境变化最大。”市民彭瑜敏说。

  行走在城央绿廊碧道上,青葱的树木植被整齐排列在路旁,流经一旁的天沙河波光粼粼,釜山公园里小孩在大人的照看下嬉戏玩耍,到了傍晚时分,顺着釜山人行天桥一路向南走去,一幅“夜享侨健”的画面呈现在白水带体育公园中。

  高标准规划建设万里碧道是广东省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推动广东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走向“有实”的重要抓手。江门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十年大跨越”的目标要求,计划至2021年底,全市建成42段共360公里碧道。去年,江门完成了9公里省级碧道试点江海城央绿廊和90多公里市级碧道试点的工程建设。

  作为江门唯一成功入选广东省万里碧道工程的省级试点项目,城央绿廊碧道项目于2018年9月启动建设,经过近两年的建设,更是让当地的治水管水成效“看得见”“摸得着”。“自从釜山人行天桥修好以后,河水变得更加清澈了,走在天桥上也让人感到十分舒心。”彭瑜敏说。

  “碧道建设其实包含很多内容,比如城央绿廊工程,以碧道为纽带,串联周边的自然、人文资源,形成独具侨乡特色的休闲廊道。”江门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岑明俸说。目前,城央绿廊已全线实现慢行道、跑步道、骑行道、绿化道“四道贯通”,余下11公里将结合周边的地块开发、“三旧”改造等同步推进实施。

  今年,江门将剩余的29段共260公里市级碧道,采用统一打包、统一推进的EPC+O模式推进,并于6月份正式启动建设,这也是全省首个以EPC+O模式全面推进碧道建设的地级市,标志着江门碧道建设正式驶入“快车道”。

  记者观察

  89岁老船民“上岸”

  “脚踏实地”过日子

  走进开平市祥苑新村127号之四,记者见到了居住在这里的住家船民。院内盆栽环绕,三俩老人穿着简朴的短袖坐在院内长条凳上谈笑风生。

  他们大多已经步入“花甲之年”,脸上也有充满了岁月的痕迹。采访中,去年9月“上岸”的89岁老船民徐荣新令人印象深刻。他在年轻时做过樵夫,因为不用交租交水电费,之后便选择在住家船上生活。由于生活习惯已经定格,在住家船已经沦为“过去式”的时候,他和许多老人一样,依然选择生活在船上。

  采访时,虽然老人说着当地的方言,但其“手舞足蹈”的讲述方式,仍能让听者了解到其中的意思。往年广东的汛期期间,台风是那里的“常客”,而台风来临的时间,则是当地船民们最担忧的日子。“那会听说台风要来了,就必须到船上把很多东西都搬进船屋内,晚上也睡不踏实,被东西挤在只能待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徐荣新如是说。

  为什么以前不选择“上岸”?徐荣新无奈地表示,自己年龄大了,“上岸”以后担心不习惯,也害怕“上岸”以后生活没有保障。还好,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后,开平市政府不仅帮助船民做思想工作,更是通过上岸住房补贴、安排安置点等措施,让船民们放了心,徐荣新也在“邻居们”相继上岸之后,来到了祥苑新村的船民安置点。

  如今,安置房内空调、冰箱、橱柜等电器家具一应俱全,当地政府还给予每月640元的补贴。不过,让徐荣新感触最深的,则是上岸后不再“晃荡”的生活。“如今我都是‘脚踏实地’,不再像以前在住家船上生活的时候,行走还会摇摇晃晃了。”徐荣新开心地说。

  (皇智尧)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