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佛山桑园围水利工程申遗进入冲刺阶段

2020年08月12日 16:4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桑园围的治水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一个水利治理的共同体,也是一部生动的佛山社会互动史。 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桑园围的治水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一个水利治理的共同体,也是一部生动的佛山社会互动史。 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引关注

  读懂桑园围,读懂佛山

  佛山桑园围水利工程申遗进入冲刺阶段。今年1月,桑园围成功入围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申报推荐名单,成为佛山市、也是广东省申报的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记者从佛山市地方志办了解到,现存关于“桑园围”的水利专志,把历史上佛山人围绕桑园围治水的努力详尽地记录了下来。这套治水志分为三辑,《桑园围总志》有十四卷、《重辑桑园围志》有十七卷、《续桑园围志》有十六卷。

  一个水利工程拥有多部志书,在全国的水利工程中相当罕见。先辈似乎还预见到后人有一天会注意到它——桑园围志关系重大,是不可无志,且为“后之览斯志而留心围工者”提供参考。从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起到民国时期止,历时150余年的接力,佛山先辈从政府机构、家族、士绅到普通百姓,不遗余力地对桑园围的修建与修缮留下了详细记载。

  在一代又一代佛山先辈的努力下,桑园围始终守护珠江水系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大门”。即便是没有如太湖“苏湖熟,天下足”吴越文化摇篮的美誉,也没有都江堰“天府之国”巴蜀文化源头的传奇,但低调务实的珠三角人,却在佛山历代先辈对桑园围的持续修缮中,一直享受着它的恩赐。

  ●南方日报记者 阎锋

  在这里看见沧海桑田

  从桑基鱼塘到近代工业的摇篮

  先来看看这条堤围所处的位置。在南海之滨,一个多岛屿的古海湾里,西江、北江、东江从不同方向注入,巨量泥沙不断在这个海湾里沉积,珠江三角洲独特的地理条件得以形成。历经海陆变迁的漫长岁月,平原沃野千里,水道纵横交错,宽阔的古海湾逐渐成为一片沃土。在水网纵横交错的珠三角腹地,佛山人数百年来修筑堤围与江海争田,进行围垦。

  而桑园围就是此间岭南地区最大的水利堤围工程,也是唯一一座由政府出资修建的水利堤围。它见证着南海之滨古海湾里沧海桑田的变化,参与了桑基鱼塘的智慧,使得珠三角一跃成为富庶之地。

  先来看看它的跨度和范围。桑园围兴建于北宋徽宗年间,合围于明洪武年间,至18世纪末形成地跨南海、顺德两区,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是工程体系、制度完善的区域性水利工程,发挥着灌溉、防洪排涝、水运等效益。桑园围围堤全长68.85公里,围内土地面积243.9平方公里,上世纪90年代灌溉面积约20万亩,至今仍保障着6.29万亩农田的灌溉和防洪排涝安全。

  它是珠三角历经桑基鱼塘到现代工业发展的摇篮,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创始人陈启沅继昌隆缫丝厂的诞生。当然,它比谁都更清楚西北江沿线村落的聚集与繁衍,它对南海、顺德乃至整个佛山区域之间的竞合关系了然于胸,它也因此成为催生佛山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跨度最久、空间最广阔的试验场。

  这一切都浓缩在这套志书里。该志书共分为三辑,《桑园围总志》有十四卷,《重辑桑园围志》有十七卷,《续桑园围志》有十六卷。这部跨越了150余年的水利专著中留下名字的历史人物有很多,参与者有明之纲、卢维球、何如铨、温肃、何炳堃等。这套书内容之丰富、系统性之强让人惊讶。打开来看,管理章程、工程进展、经费花销、政府文书、碑铭等不一而足。

  可以说,读懂了这套志、回顾桑园围的历史,我们就会对“沧海桑田”的时光与历史厚度有些许感慨,对珠三角产业发展的根源与脉络有所把握,对佛山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之源有所体会,当然,我们也就会对祖先为何定居在此——“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找到些许线索。

  在这里拾获佛山智慧

  获专款修缮,修志以“明志”

  “光绪乙酉五月,西江上游发蛟,水势湍悍殊常,人畜木植逐流而下,加以淫雨连旬,东北两江并涨,沿江基围十缺八九,我桑园围当西北江之冲,乃虽险幸完,谓其岁修之力。”

  1885年的这场大水,显示了桑园围坚不可摧的力量。根据志书记载,为了从政府拿到岁修专款,佛山人耗费了很多心力。尤其是1817年的大水灾,让西江两岸损失惨重。佛山当地士绅极力向政府争取岁修例银,并最终促成此事。

  既然争取到了政府的专款来修筑修缮,那桑园围沿线十四堡,各堡的具体尺度、需要出资多少、领资多少等都必须十分明确,方有章可循。基于此,凡大灾后重建,佛山人总会编纂一部记录册,逐渐积累下来就有了这套桑园围志书。

  能够拿到岁修专款的背后,西北江沿线南海顺德的桑蚕业非常发达,是当时广东省重要的桑蚕生产基地,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广东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蚕区之一,而历史上的佛山是广东最大的主干蚕区,在民国初年,广东生丝出口占全国三分之一,佛山产量居全省90%。从这个角度看,为了确保桑园围的稳固,广东省和南海县将桑园围纳入直接管理,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志书的记录者们都有着多重身份,他们学识渊博,富有声望,家族多有涉及佛山多种产业,他们捐资助修,出谋划策,是桑园围修建工程的亲历者,也是记录者。

  在这里一览佛山生意经

  产业脉络跨越数百年

  珠三角区域堤围的筑造,从单纯地防御水患,到有意识地围垦造田,再到果基塘围、桑基塘围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光,使得其兼具水利与农业的功能。同时,也以天时地利滋养了佛山产业。而我们今天的“佛山制造”,或多或少都跟它有着绕不开的关系。

  在桑园围堤围和闸窦等水利设施的保障下,佛山这种立体农业的耕种模式,可以较好地利用堤围、河涌、闸窦进行灌排,也因此产生了桑树养蚕、蚕沙喂鱼、塘泥肥桑的良性生态循环。自清朝以来,佛山蚕桑经济空前繁荣,百姓富庶。

  到了1923年,“全属桑基,有三千顷,半在桑园围之内,直达官山九江,其余一半,与顺德接连,至达佛山。”规模与特色兼具的佛山桑蚕业,催生了今天备受追捧的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这种轻薄而富有身骨、扭眼通花团的特殊面料,就诞生在桑园围内的重要地标——民乐。

  时至今日,佛山南海、顺德的鱼,是寻味佛山的重要美食。以南海九江为例,鱼苗生意自古就很兴旺。而有了基围闸窦的保护,九江人将鱼苗繁育的生意一直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1925年,珠三角基塘面积不到全省面积的十分之一,但却能够生产出全省一半的塘鱼,成为岭南生产专业化程度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

  当然,桑园围里可不只是农业经济的勃兴。顺德陈村人的堤基植桑实践中,在田里种柑、橘、橙、柚、柠檬、枸橼、佛手、金柑、金橘,培育观赏性锦鲤,成为水果、观赏花卉与锦鲤之乡。

  而堤围内外的蚕桑经济,高效高产的桑基鱼塘系统,加速了佛山地区的资本积累和近现代化的进程。不止有大家都熟知的继昌隆缫丝厂,到1925年,顺德就有135家蒸汽缫丝厂,每个厂平均有400多台缫丝车,桑园围沿线乡村更成为机织之乡。

  就这样,得益于桑园围水利工程的保障,水陆交通发达、内河外海相连的佛山地区,在产业经济上呈现出江海一体的珠江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特质。佛山一直以来勃兴的制陶业、冶铸业、纺织业等,这些制造业产品能够从珠江水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一直销往马来半岛、印度、非洲乃至更广阔的世界。在机器大工业时代,围绕当代人的需求,这些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佛山建陶、针织服装内衣、五金铸造家居等。

  在这里,佛山天时地利人和高度融汇的社会共识、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把河海相连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在区域大市场中找准与广州对外贸易功能的互补,并联手广州构建起以“广佛”为极点的开放的岭南大市场,这是城市一路延续下来的产业血脉,是这座城市产业始终兴盛发达的密码。

  在这里领会佛山精神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雏形

  令今天的研究者非常感兴趣的是,桑园围在多大程度构建了一个水利治理的共同体。最初,桑园围是政府强力联合而成,并一直由政府构建。清代后期的桑园围面临内忧外患,由大围和子围构成的水利堤围系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堤围越修越高,费用也越来越高,这些因素促使桑园围十四堡的绅士和民众们联合起来,共同应对水患。在清乾隆五十九年,即1794年,桑园围内十四堡联合出钱修筑堤围,成为桑园围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

  《明清珠江三角洲基围水利管理机制研究》的作者徐爽认为,围绕着共同应对水患的目标,大家最终打破了县际的不同,把力量拧成了一股绳。以1817年(清嘉庆二十二年)的一场大水为标志,这场大水后,包括南顺在内,大家对十四堡共同承担达成了共识。至此,桑园围水利共同体渐渐形成。而在大堤合围之后,原来沿途各堡相互独立、各自负责一段的形式彻底被打破,桑园围的出现,将大家的堤围利益捆绑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桑园围沿线的村庄里还呈现出一村一姓甚至一乡一姓的特点,这些村落逐水而居、顺水而筑,族人很有抱团的精神,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村落之间也围绕水利权益在不断进行着博弈与融合。而水利共同体恰恰是社会治理的雏形,桑园围的治水历程,恰恰是一部生动的佛山社会互动史。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