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侨乡传真

走进“又土又洋”侨乡文成 看“海归”青年扮靓山乡

2020年09月08日 09:28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记者走进“又土又洋”的侨乡文成,看——

  “海归”青年扮靓山乡

  本报记者 张亦盈 陈佳莹 通讯员 郑国崟

  “又土又洋”,用这个词描述文成恰如其分。

  夏末秋初的浙南山城文成,抬头见山,低头见水,绕城皆是绿。在山围水绕中,许多新的可能正在孕育:从国外进修酒店管理学的年轻人“埋头”小山村里经营民宿、放弃意大利绿卡的兄弟返乡“玩”起石头、海外定居多年的“大老板”回家开起冰淇淋店……移步易景间,侨元素琳琅满目,侨韵扑面而来。

  八山一水一分田,身为山区县,文成的产业发展曾一度受到制约。想要实现乡村振兴,谋求新业态,人才是关键。

  然而,山区人才数量较少、外流严重、能力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如何破解山区县人才短缺和引才难、留才难的困境?近年来,文成通过实施“万名绿领计划”、打造“侨家乐”品牌等寻找更多新鲜血液投入乡村。依托侨乡背景,回乡华侨成了乡村振兴中的一支新兴力量。

  近日,我们来到文成,跟着回乡华侨上山下乡,看中西合璧在文成如何产生“化学反应”,又如何开花结果。

  有乡愁更有机遇

  从文成县城出发,在山间公路上驱车半小时左右,从车窗望去,山林中一片密集的建筑,在绿树的掩映中隐约可见,百丈漈镇到了。

  几分钟后,车子在一个三面环山的停车场停了下来。清晨,在这样海拔近700米的山谷中,迎面的风带着些许凉意。前方,一幢玻璃房伫立的院落在山林间格外显眼。院子门口的门牌上刻有“寒舍迴塘”的字样。

  推门入内,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道上,右手边,带着草帽、皮肤黝黑的老农正拿着水枪冲洗院子里的泳池。拾级而上,屋子门口,两架木秋千上,刚刚结束早餐的客人正倚靠着享受清晨的阳光和山谷的微风。此时,早上最忙碌的时段已经过去,看见我们到来,黄靖忙迎上前来招呼。

  黄靖,90后,长期定居意大利。两年前与妻子一同从意大利回乡,将爷爷留下的老房子打造成了如今文成的网红民宿,取名“寒舍迴塘”,有回到长塘、回到故乡之意。

  黄靖是百丈漈镇长塘村人,村子从前穷,直到如今,村里人对于黄靖的这番“出去又回来”依然不太理解。“山沟沟里开民宿谁肯来住”“这么多钱投进去收得回来么”……从回归到打造民宿,一路走来,黄靖听到的质疑声不少。

  “起初回乡为的是一份情怀,现在更是多了一份责任。”黄靖说,今年文成在逆势中寻突围,集合高端民宿共同打造具有侨乡特色的“侨家乐”品牌,每一间民宿就是一间田园综合体,每一个民宿主就是一个农产品经理人。

  说话间,黄靖接连打了好几个电话,连连对我们说“抱歉”。原来,他在帮一个老顾客联系邮寄当地的农副产品。“以我们民宿为节点,不少顾客成了村里农产品的买家。”现在,一年下来,黄靖能够带动周边好几个村的农产品销售。“光是糯米山药,一年从我这里就能卖出5000多斤,村子里的农产品只要品质好,包卖。”黄靖说。

  在文成,“海归”回乡正逐渐成为一种新潮流。指着餐桌上精美的石雕摆件,黄靖告诉我们,这些非遗石雕的作者也是两位“海归”。

  胡慧溪和胡植柱是文成县玉壶镇人,兄弟俩自小随父母到国外定居。“中国发展这么快,机会肯定多。”健谈的胡植柱兴高采烈地讲起了回国后的创业经历,“我们玉壶镇第一位华侨胡国恒,把石雕卖到了欧洲。我们也想把沉寂了几十年的玉壶石雕工艺‘唤醒’。”

  过去远赴异乡求学,如今选择回乡当学徒。几年间,两兄弟成为了非遗“温州石雕”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已成立了自己的石雕文创用品工作室,还将石雕体验的课程列入“侨家乐”民宿活动日程,让游客体验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拓宽石雕文化产品的销路。

  作为著名的侨乡,文成共有16.8万人旅居国外。以优秀“侨”资源撬动乡村经济增长,文成有着自己的思量。像黄靖和胡家兄弟一样回归家乡,扎根青山绿水间、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文成将他们称为“绿领人才”。

  早在2013年起,文成便在海内外8个城市建立人才工作联络站,引导在外优秀人才回归发展。同时,还搭建了海归园、文创园、农创园等20个人才振兴乡村项目,招引“绿领人才”回乡创业发展。

  2018年,在温州市发布人才新政40条的基础上,文成因地制宜,实施“绿领计划”招募令,向全球招募“绿领人才”。“‘万名绿领计划’主要针对适应文成当地的乡土人才做了详细的规定。”文成县委人才办专职副主任周晓敏介绍,当地制定了“人才强县40条”和人才配套政策,最高奖励资助达2470万元,更帮助梳理解决了“绿领人才”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关键问题。

  在游子情怀和政策扶持的共同催化下,如今,在文成的山水间,“海归”青年成了上山下乡的“新势力”。他们扎根故土,又在此生根发芽,带来了片片新绿。

  山间小镇开了31家咖啡厅

  午间时分,“寒舍迴塘”开灶。

  关于菜单,黄靖精心研发过:迷迭香醉本地鸡、烤羊排、萨拉咪配西班牙火腿、卡布奇诺山药……“我们的餐饮也是远近闻名的‘网红’,都得提前预订。”黄靖说,从前,在村里开西餐厅是件稀罕事。但在文成的许多乡村里,这样的西餐厅却开得正俏,而这些西餐厅的老板多数是归国华侨。

  “这咖啡厅开得最旺的,还得数慢城玉壶。”同行的文成县侨联主席胡立帅告诉我们,在常住人口只有2.2万的玉壶镇上,竟开出了31家咖啡厅。归国华侨周浪弟便是这些咖啡厅中的“领头雁”。

  车子沿着蜿蜒山路,在一座宽阔干净的跨溪大桥旁停了下来。桥头的黑色欧式拱门上,“侨韵玉壶·国际慢城”8个大字和橘色的蜗牛标识相映成趣。玉壶镇,浙江省首个加盟“国际慢城”的城镇,中国第五个国际慢城。行走在玉壶镇的街道上,两侧欧式装修风格的小楼鳞次栉比,像是一个镶嵌在山窝窝里的欧洲小镇。

  在玉壶镇上,咖啡是当地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意大利人习惯早上八点出门,喝杯热咖啡再不急不缓开始一天工作,归乡华侨多了,这里开始延续这一习惯。”在啡凡咖啡屋,我们见到了主人周浪弟,他边为客人端上一杯卡布奇诺花式咖啡边说道。

  侨居意大利近10年,2009年,周浪弟决定回国创业。“原先回国做工程,看着玉壶拿下了‘国际慢城’的金字招牌,心里想着‘慢城’怎么能没有咖啡呢,于是回乡开个咖啡厅。”在周浪弟眼中,和过去漂洋过海闯荡天涯相比,如今走进故乡绿水青山建乡立业,亦大有可为。

  现在,周浪弟在咖啡厅的基础上,又开了一家“中西合璧”的餐厅。意大利海鲜面、生食牛肉、地瓜粉丝、炖猪蹄、炒糯米饭……因为之前在国外做过一段时间的餐饮,周浪弟打造的菜单,是在当地农家菜品的基础上,添加了“洋味道”。

  “老周,上次你教我的那道菜,我烧着味道还是不太对,你来帮我看看哪步错了。”“行,等我这忙完就过去。”交谈间,一名中年男子推门而入,向周浪弟说道。原来,周浪弟的餐厅一经推出,便迎来红火的生意。“人最多的时候,二十桌都订满了,没预定根本吃不上。”看着生意红火,不少周边的餐饮店主都来取经。

  周浪弟也不吝啬,凭着早年间在欧洲做餐饮的经验,当起大伙的“司令”,帮着人家构思菜单、设计招牌菜。“只有大伙都做起来,才能形成一种特色,把‘国际慢城’的招牌打出去,来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疫情期间,不少华侨也回到了文成,有了重新长时间发掘家乡的机会,不少人看准了这里的环境和机遇,决定留下来。”胡立帅说,西餐厅、侨家乐、进口商品,海归青年把最有特色“洋元素”带回了文成,这一切正吸引着更多的游客走进乡村,走进山间,感受“土洋结合”的别样滋味。

  搭平台

  让人才扎下根

  近年来,回乡创业的文成归侨明显多了。在胡立帅看来,华侨引进来了,还得留下来,“搭建平台是关键”。

  在胡立帅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西坑畲族镇让川村。初入让川村,我们便被这里别样的畲乡风情所惊艳。村口鸡犬相闻,小溪旁的木舍石墙爬满青苔,更添一份浓郁古色。此前,陈正也正是被让川的古朴风情所吸引。

  作为瑞士里诺士酒店管理大学的毕业生,陈正曾在瑞士达沃斯欧洲酒店、日本伊豆温泉酒店、上海丽思卡尔顿等高端酒店实习。他的母亲,也是温州旅游业的一名资深从业者。

  原先,让川村民宿还只是传统“农家乐”模式,人员技能培训也还停留在基础阶段。让川村村两委找上陈正母子,希望能够将民宿再“提一提”,带动乡村旅游。“当时随着母亲过来看项目,看到让川村,我觉得这正是我想象中村庄的样子,能让人有安静下来的感觉。”陈正说,尽管当时自己身旁的同学多数就职于万豪、喜来登等世界连锁五星级酒店,发展前景优越,但他仍选择一头扎进这个小乡村,收购村子中“悦慢小院”民宿49%的股份,专心搞民宿。

  让陈正有如此“冲动”的,还在于让川村即将搭起一个“大舞台”。我们来到让川村的北面,看到这里一幢幢畲族民房正在抓紧休整。今年,让川村村委会借势在村内打造畲族风情一条街,相中发展前景的陈正将风情街上的店铺以每间每年1万元的租金盘下,计划植入新业态来引流撬动市场。

  让川村倾力打造特色旅游,也让各项业态有了发展的大平台。在民宿经济的基础上,餐饮产业领头雁黄琳琴、康养科创领头雁张呈念、种养青年领头雁毛振甫、红旅产业领头雁刘日进、电商青年领头雁项应乾、传统工艺乡贤领头雁周光正集聚在小村。在“绿领”合力中,去年,让川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130%,旅游总收入2000多万元,实现从灰头土脸的空壳村到浙江省3A级景区村、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市特色旅游村的华丽蜕变。

  不光是让川村,越来越多的“舞台”正在文成搭建起来,吸引华侨、侨资回归。“疫情发生后,侨资回流激增,而这些资金多数以存款的形式回流。”胡立帅说,此时,搭建平台,才能吸引侨胞发挥侨资建设作用。今年,大峃镇苔湖侨情风貌街带正步入招商进程,文成以专人一对一服务,一事一议的方式吸引华侨回乡投资。“我们一位华侨引进了罗马的品牌冰淇淋,在文成与上海相互对比后,决定在苔湖街上开设首家品牌门店。”

  如今,随着文成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侨民选择回乡投资。在文成,141家民宿中,便有76家民宿为华侨所建,到处可见华侨捐建的教学楼、桥梁、景点等项目。“从前,都是我们去招引华侨回乡投资,现在,越来越多的华侨找上门来想回乡投资。”胡立帅说。

  交谈间,天色渐暗,陈正略带歉意地起身向我们解释道:“抱歉,等下还有一场畲乡晚宴,要抽身去准备下了。”我们与陈正道别,踏出“悦慢小院”,身后的厨房中开始生起袅袅炊烟,眼前的村落灯火阑珊,侨乡文成,正在期待越来越多的可能。

【责任编辑:王嘉怡】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