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三水:全域乡村振兴打开城乡融合新空间-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佛山三水:全域乡村振兴打开城乡融合新空间

2020年11月04日 16:51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全域联动、全员推进、全链提质、全景呈现、全效评估

  三水:全域乡村振兴打开城乡融合新空间

  连日来,中央、省、市等主流媒体纷纷将目光投向佛山市三水区,聚焦三水推进乡村振兴综合改革的最新成效,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当前,三水正着力打造广佛极核重要节点城市、湾区特色产业发展新高地、全省乡村全域振兴示范样本。在推进全域乡村振兴方面,三水按照党建引领“五大路径”、城乡融合“六个协同”、“三片联动、百村共建”的总体部署,紧扣“五大振兴”,通过实施全域联动、全员推进、全链提质、全景呈现、全效评估五大举措,不断推进全域性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随着城乡融合的新空间逐步打开,人才、项目、资本加速流向三水广袤的乡村地区。

  南方日报记者 林洛峰

  通讯员 詹岗琳 三宣

  全域联动

  打造“一轴三区三环七带”总格局

  从芦苞镇龙坡公园码头登上观光游船,沿北江支流芦苞涌顺流而下,饱览一河两岸花海美景;走出“广东第一村”乐平镇大旗头古村的巷陌深处,礼运路上粤韵悠扬;在西南街道江根村,昆都山上放眼远眺,思贤滘贯通西江、北江的胜景一览无余;走进白坭镇富景社区,创意良仓、七彩花田、康喜莱现代农业产业园、西江河鲜美食街等悉数呈现,让人目不暇接。

  在三水,乡村逐步实现了从“一处美”到“处处美”的蝶变。这源于近年三水树立起全域乡村振兴理念,重点推进“三片联动、百村共建”示范创建,确保全区一盘棋、城乡一体谋划、工农协调发展。

  三水区有关负责人说,三大片区将三水全区划分为南部“岭南水乡”、中部“千年村落”和北部“生态屏障”三大示范片区,突破了七个镇街的地理规划概念,立足资源禀赋按同一个主题和功能建设。同时,三大片区分别成立了联合党委,统筹资源,引入资金竞争分配机制,促进组织共建、项目联建、产业共兴、生态共融。

  2019年以来,三水把全域乡村振兴总体规划从“三片联动、百村共建”升级为“一轴三区三环七带”, 强化南北交通轴对各片区的串联作用,更加注重挖掘上述三大示范片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为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探索“三水样本”。

  经过近年的大力建设,如今在南部岭南水乡片区,“三江汇流、湾区之源”的天然禀赋成为核心,昆都山森林公园一期项目、创意良仓、粮食博物馆等项目陆续建成,集五大振兴元素于一体的西江十里画廊精品线已成型;中部千年村落片区以“千年古韵、长寿风情”为主题,乐平13公里礼运路连通24个节点,云东海北湖连片提升,芦苞涌串联沿线美丽乡村,如诗如画惹人醉;北部生态屏障片区以“观音山下、北江河畔”绿水青山为主题,推进三水渔世界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湾区“菜篮子”基地优势进一步凸显。

  在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双节”假期,三水共接待旅客63.44万人次,同比增长24.07%,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6.22%。期间,西南江根村、白坭富景社区、乐平大旗头古村、芦苞独树岗村等一批美丽乡村成为“网红村”和“打卡点”。

  全员推进

  打开全员参与乡村振兴新局面

  在三水区大塘镇,“90后新农人”林俊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三水顺华源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为大塘引入优势技术、优质水产品和工厂化养殖理念。发展企业之余,他还以一名党员身份主动认领“党员创新试验田”的岗位,依托专业合作社带动乡村从事优质水产养殖,实现增收致富。

  在三水,像林俊这样的乡村振兴力量正不断壮大。同为“90后”的大塘镇舜兆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雯雯毕业归国后便继承父业,逐步构建起“生产+加工+物流+终端”的产业链条;在全国人大代表、乐平镇大岗村党委书记梁德标的推动下,大岗村建起了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有望为农户打开农产品新销路;随着到访江根村的游客增多,退休教师陆阜年成为家乡的文旅讲解员,有时他会一天5次登上昆都山,经常因此错过午饭。

  乡村振兴如何凝聚合力?在三水的探索中,以制度、人才、组织、惠民、善治“五大路径”强化党建引领,打开了全员参与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为此,三水建立起“3+1”工作力量体系,形成三级书记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区、镇街、村居三级成立专门工作架构层层推动工作落实。同时,三水在佛山市率先选派55名机关工作人员到村(居)担任乡村振兴工作指导员,实现村(居)工作力量全覆盖,打通乡村振兴工作“最后一公里”。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三水在近年全面实施“头雁”工程,实现村(社区)书记主任100%“一肩挑”,党员村民小组长比例提高到45%。另据统计,目前三水已动态储备农村党组织书记储备人选142名、“两委”后备干部350名,培育了一批带领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针对农村党员缺资源、缺平台、缺能力等问题,三水以“四大工程”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实现全区无职党员领岗3757名,占比达43%,105名领岗党员当选党支部书记或村民小组长;三水同步打造三级党建阵地,搭建“红色e站”智慧党建平台,创新探索“三单”管理体制,在全市率先探索党组织和党员“三先”机制,让党员在乡村振兴中找到舞台。此外,三水实施“五个一批”乡村人才计划,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

  坚持“党建引领、三治结合、四会联动”,三水实施村组重要事权清单管理,强化基层党组织在村组重大项目上的审议把关作用;“民生微实事”已投入2.5亿元,完成项目1346个,覆盖全部村(社区),受益群众数10万人;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议事会在三水实现全覆盖,三水同步建立并运行规范133个乡贤慈善会、134个家乡建设委员会,率先形成12个“四会联动”示范村,为村民、乡贤、企业家、外来人员等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平台。

  全链提质

  构建现代都市型农业新体系

  在白坭镇沙围村,当地依托周边景点打造的“西江河鲜美食街”,目前已吸引一批河鲜美食特色餐饮企业进驻,去年总营业额达到1800万元。最近的国庆、中秋“双节”假期,美食街内的富兴隆渔村客似云来,该餐馆负责人李桂英说,假期7天,每天营业额超过1万元。

  沙围村还规划了约670亩地,建设西江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目前已引入康喜莱农业专业合作社,利用140亩地打造现代农业园,以“公司+基地+农户”带动周边约4000多亩农业发展,村民不仅通过流转土地获得了租金收入,而且还实现了就近就业。

  沙围村的产业升级是三水农业全链条提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三水依托位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紧邻核心城市的优越区位格局,充分对接湾区大市场,聚力大农业,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都市型农业新体系。

  农业园区化是三水促进农业全链条发展的一大举措。目前,三水重点推进三水渔世界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依托园区发展种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全链条产业体系,全面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是推动三水农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据统计,近年来三水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电商,目前发展区级以上龙头企业61家;推广“合作社+小农户”共营共享发展模式,发展区级以上合作社134家。

  在政府引导和市场力量主导下,三水加快打造“长寿之乡”农业品牌,三水黑皮冬瓜、乐平雪梨瓜、三水芦苞鱼干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8个产品获得“三品一标一名牌”认证。“优鲈3号”作为国家水产新品种入选广东渔业种业十大名优品牌。

  三水全域乡村振兴不仅推动了现代都市型农业加快崛起,还促进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三水依托三大片区建设成果,深入挖掘农业、生态、民俗、工业、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发展“美丽新经济”,打造城市生活新空间。比如,自2019年以来,乐平镇规划布局“一轴两片四段24节点”,依托佛高区万亩核心产业园,重点发展科创、会展、文创等2.5产业,促进产、城、人、文、乡融合发展。

  新的发展机遇有效提升了农村资产价值。一些先行村加速盘活集体土地资源,引进现代服务业项目。在云东海街道横涌村委会,龙潭村通过推进村综合商业体旧改,年租金从50万元增加到80万元,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60%;今年,乐平镇盘活汉塘村集体留用地,计划引进约300家商贸服务业企业进驻,为周边居民和村民城镇提供服务。

  全景呈现

  建设“五美与共”“全域花园”

  走进三水区南山镇六和村,亮丽的篮球场、洁净的水泥村道映入眼帘,不时还能看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孝善传统文化的标语和彩绘墙。近日,佛山市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检查结果,三水位列全市第二名,4个镇街进入前十名,六和村与乐平镇源潭村、白坭镇富景社区一起,分别获得了100万元奖励。

  近年来,三水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为抓手,推进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廊道“五美”并建,全域建设“美丽三水”提升乡村品质颜值,全力打造“全域景区”和“全域花园”。

  在美丽家园建设过程中,三水全域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硬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标准引领,探索建立由整治、创建、验收、长效4个子标准体系构成的美丽家园建设标准体系。以自然村为创建单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推进全区自然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

  据统计,目前三水自然村总体上达到省定干净整洁村标准,今年将建成一批美丽宜居村。在省“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3个标准的基础上,三水提出创建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的“精品标杆村”,形成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类创建村标准。

  同时,三水深入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全覆盖。根据三大片区“清新素雅、多彩广府、田园风情”的建筑风貌定位,三水全区以镇街为单位统一公厕的样式、外观,已完成680间农村公厕、1094个垃圾收集点建设,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完成120座农村分散式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基本覆盖农村人口主要集聚区域。

  在美丽田园建设方面,据统计,三水累计整治573个各类棚舍,新建170个农业工具房,与田园风光相得益彰。

  在美丽河湖建设方面,三水做足“水文章”。在全面完成纳入城乡黑臭水体整治的32条河涌整治工作的基础上,今年三水新增5条城乡黑臭水体整治,目前已整治完成2条。

  在美丽园区建设方面,三水以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高标准建设三水渔世界产业园、青岐现代渔业产业园、西江蔬菜世界现代农业园、大塘现代农业园区。其中,横跨3镇的5万亩三水渔世界产业园十公里示范带规划建设已同步启动。

  在美丽廊道建设过程中,三水全面开展“三沿一口”环境整治,主干线林相“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效果初现。推进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全区完成新造林面积1263.11公顷,市域森林覆盖率达38.95%。

  作为全省首个“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三水还注重打造具有三水特色的“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韵味,一路一风景”路网结构。据统计,目前三水已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和村道112.1公里。

  全效评估

  创新乡村振兴长效管理机制

  今年以来,三水已连续两个季度发布乡村振兴“美丽指数”,通过每季度随机抽取25%左右的自然村,重点评价各村环卫保洁质量、公共设施管理、村容村貌保持、绿化管护水平等方面内容,并将检查结果量化为“美丽指数”的具体分数。接下来,三水还计划发布年度乡村振兴综合“美丽指数”。

  作为评价结果应用,三水还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据标准、按季度向被考核村计发奖补,年度“美丽指数”纳入区对镇(街)、镇(街)对村(居)的绩效管理,以此形成“整治创建—长效管理—指数评价—结果应用—新的整治”的工作推进闭环。

  “美丽指数”促进三水美丽乡村建设走向标准化,三水同步从制度建设入手,推动人居环境治理走向常态化。

  今年,云东海街道全面制定了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制度和长效管理暂行办法,为各村(居)提供指引;乐平镇则从今年起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以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巩固提升整治成效;在大塘镇莘田村,多条自然村都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清三拆”等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并细化了具体措施,与村民分红等挂钩,形成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

  三水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要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得到可持续的维护和提升,必须通过内力和外力两方面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为此,三水同步建立区、镇街、行政村、自然村四级“内生+外生”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长效管理落到实处。

  内力方面,三水通过定期考评的方式,实施长效奖补政策,今年已完成全区第二季度长效管理考核;同时,三水督促指导各镇街按照区制定的工作指引,引导村民发挥主体作用,引导各村将长效管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外力方面,三水推动各镇街通过“周自检”“月联检”“季度双检”“红黑榜”等落实长效管理,并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财政投入,提高工作标准和水平,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干净漂亮、美丽宜居。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是三水推进全域乡村振兴的另一个重要评价指标。近年来,三水建立起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明确以区统筹、区投入为主,加速走上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的城乡融合之路。

  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三水全面推进35所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提标,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加快推进三水新城和中部乐平、南部白坭3家公立医院建设,高标准建设北部大塘医疗中心,持续完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首创打造30个“祠堂+文化”示范点,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15.76万平方米,促进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此外,区、镇、村“五公里政务服务圈”构建成型,村民就近享受无差异政务服务。

  -相关

  全域乡村振兴的

  三水逻辑

  促进城镇化与全域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在2015年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后,2016—2019年三水GDP增速连续4年位居佛山全市第一,2019年排名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33位。期间,三水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据统计,目前三水城镇化率已超过70%。但是,三水也面临着农村人口外流、农业发展动力不足等“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矛盾亟待解决。

  2018年,三水被列为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三水以此为契机,按照“五大路径”强化党建引领,统筹城乡融合“六个协同”,从“三片联动、百村共建”到“一轴三区三环七带”升级完善乡村总体规划,探索出全域联动、全员推进、全链提质、全景呈现、全效评估的全域乡村振兴“五全”方法体系,推动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三水区委书记胡学骏在日前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从发展模式上看,三水促进城镇化与全域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以此为改革取向,三水着力推进城镇化与全域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强化城乡统筹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基于城市化、工业化强劲驱动力的三水特色乡村振兴创新模式。

  从动力机制上看,三水全域乡村振兴工作注重放大城市向乡村发展的“涓滴效应”。为此,三水以聚集城市智慧和资源为重要抓手,以提升乡村资源价值和乡村吸引力为主要着力点,通过“城镇化+”高效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通过“工业化+”有效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不断放大城市向乡村发展的正向拉动效应。

  从实现路径上看,三水走“引领+协同+融合”的振兴之路。其中,三水以制度、人才、组织、惠民、善治“五大路径”强化党建引领;通过推动城乡规划同一、发展同步、管理同化、服务同质、治理同效、政社同向“六个协同”,着力以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通过集中力量实施“三片联动,百村共建”,推动美丽乡村联建、生态环保联动、交通互联互通、优势产业对接、优势资源共生,实现全域城乡融合共生。

  -聚焦

  三水全域乡村振兴

  部分成果

  ●2019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30537元,同比2018年增长11.8%,连续两年增速全市第一、位于全省前列,城乡收入差距明显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集体资产进一步盘活,比2018年增长10.3%。

  ●首创“党建引领、三治结合、四会联动”基层治理模式,入选第十四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2019年度中国十佳民生决策”;搭建“红色e站”智慧党建平台,入围“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创新探索城市社区“资源清单、需求清单、服务清单”的“三单”管理体制,将有效经验向全域村居延伸覆盖。以上经验分别得到中组部以及中央、省、市主流媒体重点推介。

  ●首创农村人居环境“创建验收—长效管理—指数发布”三位一体工作体系,建立乡村从“一时美”走向“一直美”的保障机制。2018年以来,三大示范片区基本成型;沿三大示范片区主轴线创建了一批美丽宜居村,以“五个美丽”为内涵的美丽三水雏形初显。

  ●首创“祠堂+文化”模式,按照“一祠堂一品牌”打造了30个示范点。把传统的乡村祠堂打造为基层善治阵地、文化集散阵地、新时期先进文化传播阵地,该项目入选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19年,“青村有你——三水区村落文化传播推广活动”入选“省级示范项目”。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