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的故事:“锦衣”和“衣锦”-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江门的故事:“锦衣”和“衣锦”

2020年11月05日 14:5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锦衣”和“衣锦”(行天下)

  金仁顺

  我虽去过几次广东,但江门还是第一次到。

  锦衣之下有沉香

  江门是个好地方。有古井烧鹅、新会陈皮,还有一种碧绿的苦瓜,剖成片盛在碎冰上面,祖母绿般贵重。

  烧鹅和苦瓜,吃吃就放下了,倒是新会陈皮,之前喝茶时,手边常备着,无论老普洱还是老白茶,沏茶时都习惯性地撕一片下来,扔进茶壶里,这种习惯像喝咖啡时加奶加糖。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广东人,闲聊几句聊到了陈皮,他跟我讲了几个和陈皮有关的故事,都是百年老陈皮,一两皮一两金的。他当故事讲,我当故事听。虽然传奇难免玄虚,但咂摸起来也是津津有味。

  提起陈皮,先想起一树树柑橘,一肚子美味,裹在锦衣之下,真真儿是圆润金黄,吉祥饱满。这层锦衣剥脱下来,晒晾风干,经年累月,有了灵气。

  皮囊因其金玉其外,经常被贬低;陈年也因岁月沧桑,被遗弃和慨叹。皮囊和陈年,结合在一起,锦衣陈皮,负负得正,逆袭了时光和凋零:金玉其外,转成了内在蕴藉;青涩甜酸,变身悠长药香。

  于衰颓处华丽地转身,借由时光的加持,愈老愈香,愈沉愈贵;而其品质药性,越陈,香越清,味越纯,效越佳,品越高。东北的千年人参,是渗在山野里面汲取日月精华;新会的百年陈皮却是后天修成正果。

  衣锦还乡碉楼起

  “锦衣”是个比喻,柑橘一颗,自带风华;江门还有一个“衣锦”,开平碉楼。

  广东因其东南沿海的地域特征,一直有“走出去”的传统。中国人有家国情怀,有落地生根的情结和告老还乡的传统。一代又一代人“走出去”的理由细究起来,都是血泪无奈。抛妻弃子,背井离乡的酸楚,可想而知。这些人同时又是勇敢的人,是无路可走时,到新世界拼出一条血路,置之死地而后生。

  这些漂洋过海讨生活的人群里,有人成功,有人失落,失落的人变成背景,没入历史化于无形之中,成功的人则迎来高光时刻: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看尽长安花。总归还是在异国他乡,再风光,都是陌生眼光。成功若不回家,无异于锦衣夜行。看尽长安花后,回乡被围观的荣光就提上了日程。

  贵人还乡,声势不可能不大。海外打拼的成果化成一箱箱的金银珠宝运回来,看得多少人眼热心跳,“一个脚印三个贼”,为了保护财产,富豪们全方位进行了防护。衣食住行,其他三样都好说,住是最要费心思的,碉楼便应时而生。

  风雨沧桑耐人寻

  开平市碉楼遍布,现在尚存的也为数不少,大多是约100年前的建筑。我们去看的碉楼是非常齐整的碉楼群,碉楼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总体风格都颇似欧洲简易古堡,但细节各不相同,总体的西式风格里面,时不时地搭配些中式细节。加上满塘风荷,周边麦田,相映成趣。

  碉楼四层五层六七层都有,大户人家,楼体高大,材料上乘,细节讲究。有些建筑材料还是屋主从海外运来的,家具摆设就更不用说,屋内尚留存些当年物什,都是妥妥的奢侈品。中等人家,格局略小了些,但方方面面有兼顾,体面舒适。

  这两类楼房,沿着楼梯一直上到楼顶,变成开阔的顶楼,四面留着枪眼,还有瞭望台、探照灯、警报器之类,虽然是防守,但态度明朗:朋友来了有好酒,土匪来了有猎枪。小户人家小房子,穿插在大楼和中楼之间,把栋栋独立建筑杂糅成了一个整体,让整个村落落地生根,添了人气。

  碉楼与碉楼,碉楼与平屋,平时满天星,各过各的日子;有事一盆火,街坊邻居,互相关照;真有危险逼近,这些住在平房里的人,有的是大楼中楼让他们躲藏。

  碉楼里面的极品,当属立园。整个园子占地超过11000平方米,主楼是不折不扣的欧洲风格,大开大合,贵族派头,后面园子据说是按大观园的格局建立起来的。

  大观园小说里读过,电视剧里见过,总归还是虚多实少,假多真少,眼前的立园却是活生生的:别墅区、大花园区、小花园区,三个区用人工河或围墙隔断,加上桥、亭、回廊的点缀和连缀,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亭台楼阁,虽然没看出潇湘竹影,怡红快绿,倒也荷叶成波,步步莲花。

  百年时光转眼即逝,屋主们当年衣锦还乡,志得意满,如今,“锦衣”碉楼仍在,人早已消逝不见。子孙们走的走,散的散,承载祖辈荣光的碉楼宛若件件华服,被人脱下来挂在那里。曾经的荣光留在曾经,今日的远行侧身回首,挥挥衣袖,一片云彩也不带走。

  越是果肉汁水酸的柑橘,越能制作出最好的陈皮;碉楼的繁华经历风雨沧桑,个中的酸辛却更耐人寻味。

  江门是个有故事的城市,桩桩件件,且听下回分解。

  (金仁顺,吉林省作协主席,著有《春香》《桃花》《白如百合》等作品,曾获骏马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奖项,部分作品被译为英语、韩语等多种外语。)

【责任编辑:徐文欣】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