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 传承弘扬风眠精神-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梅州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 传承弘扬风眠精神

2020年11月11日 10:2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凤翔千仞中西合 鸣响东方誉世界 梅州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依托林风眠故居打造风眠艺术小镇,发展文旅产业

  每逢节假日,梅州梅江区西阳镇白宫河畔热闹非凡,游客纷至沓来。片片浮云、清澈的小溪,和远处的松林、翠竹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是梅州的风眠湾,也是著名画家林风眠印在脑海中关于故乡的画面。自从19岁那年踏上出国游学之路,他就再也没见过这片风景,记忆中的碎片酿成了名画《秋景》。

  林风眠是我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是享誉世界的现代艺术大师。他一生致力于绘画研究,倡导中西融合、兼容并包,是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先辈远行,土木安在。在林风眠诞辰120周年之际,日前林风眠故居——敦裕居修葺结束,待广东省文化保护专家验收后将对游客开放。这里将成为梅州庆祝林风眠诞辰120周年活动的主场馆,也是世人纪念林风眠的重要载体。

  以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梅州按“一居、一馆、一园、一路、一河、一村”规划,全面修缮林风眠故居,建设林风眠纪念馆,打造风眠艺术小镇,发挥名人效应,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天赋异禀 120分的典故流传至今

  林风眠故居位于梅江区西阳镇阁公岭村。从西阳镇向阁公岭村出发,穿过村口的牌坊,便能看到一座青瓦白墙、典雅别致,颇具特色的客家古民居,这便是林风眠故居——敦裕居。

  敦裕居坐北朝南,门前有一口半月形的池塘,是典型的三杠屋组合式客家传统民居。从空中俯瞰,左、中、右三杠屋与枕屋相互交错,形成了左右两个封闭的内院院落。

  沿着石梯进入故居,大门上“敦裕居”三字虽因风雨侵蚀褪色,但并未掩盖住字体的遒劲。梅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故居修缮负责人刘雅琳告诉记者,“敦裕居为林风眠之父林雨农所书,意为敦崇礼仪,裕荫裔孙。林风眠的家境并不好,祖父和父亲都以打石为生。”

  家境清贫,林风眠是如何对绘画产生兴趣的?这要归功于其祖父林维仁。

  林风眠出生于1900年。在林风眠的记忆中,童年的部分光阴是在与祖父上山打石中度过的。“林维仁非常疼爱林风眠,当他学会走路时便带他上山打石,经常捕捉一些小动物供他玩耍。”刘雅琳说,“7岁时林风眠跟在祖父身边,帮助祖父磨凿子、递榔头,看祖父在石碑上刻图案、花纹。”

  雕刻,不仅要靠精湛的手艺,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林风眠一看便是一个下午,耐心和定力逐渐培养起来,为他后期长时间作画打下铺垫。“我的这双手和手中的一支笔,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凿子一样,成天是闲不住的……这些习惯的养成,我不能不感谢祖父对我的教训。”林风眠在《自传》中写道。

  若说林维仁对林风眠的习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母亲阙阿带则让林风眠学会享受孤独,甚至成为林风眠后期创作灵感的来源。

  “林风眠的山水画从不标注具体的地名,画中也会出现具有丹凤眼的女子,这是他记忆中的故乡和母亲。林风眠的著名画作《仕女》,便是以其母亲为原型。”作家郑重在其作品《画未了:林风眠传》中写道。

  1914年,15岁的林风眠考取梅州中学,在这里他遇到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知己——林文铮。“他与林文铮等人组织了探骊诗社,还创办画社,他们与李金发被称为中国美术学院院史上的梅州三剑客。”梅江区副区长林勇军说。

  对于绘画,林风眠愈发如痴如醉。原有的《芥子园画谱》已经无法满足他对绘画的追求,华侨从国外寄回来的有图画的卡通书,也成了他学习的范本。形象逼真、色彩丰富的卡通书,让林风眠打开了崭新的绘画世界。

  除了在梅州中学结识林文铮、李树化等人,林风眠也在学校遇到自己的伯乐——美术教师梁伯聪。梁伯聪发现林风眠非凡的艺术才华后引以为豪,常常在林风眠的作业打上120分。梁伯聪说:“谁的画能画得和我一样好,就该打100分。他的画比我还好,你说应不应该给他120分呢?”

  “梁伯聪与林风眠的故事,至今仍然被梅城许多喜爱绘画的人津津乐道,他是帮助林风眠成长的重要人物。”刘雅琳说。

  春风化雨 林派素描对学生影响至深

  从敦裕居的后门往里走,一座具有现代感的两层房屋出现在记者眼前。房屋层与层间打破了循规蹈矩的平行叠放,采用斜架的方式呈现,远远望去犹如天外来物降临在房屋上。

  “这是林风眠纪念馆,是在立本小学拆除后的原址上修建起来的。”刘雅琳说。走进馆内,浓浓的江南水韵扑面而来:粉墙黛瓦,屋内设有水池,水池四周铺设了石子道,一旁的木制廊亭格外别致。

  而展厅与楼梯的墙体设计,运用了前卫的线条,又具有西方极简风格。中西融合的设计风格,让人不禁联想起远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纪念馆从设计、建造到装修,都是由中国美术学院派出的专业团队主导完成,所以具有中国美院的色彩。”林勇军说。

  看着即将完成装修的纪念馆,让人有时空交错之感,让人仿佛回到1928年的春天,与林风眠共同见证中国美术学院的开办。

  1928年2月,林风眠、林文铮、王代之齐到杭州,为国立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选址。4月8日,国立艺术学院迎来了首批报到的学生。他深刻地意识到,若要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促进社会美育,必须培养一支生气勃勃、意识领先的教师队伍,所以他把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艺术家都聘请到了学校。

  “林文铮任教务长,吴大羽为西画系主任教授,李金发为雕塑系主任教授,克罗多为研究部导师兼教授,刘既飘为图案系主任教授,王代之为艺术学院驻法国代表,负责采购相关资料。”林勇军说,这些人在现代艺术界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教授学生绘画时,林风眠非常注重对基本功的训练。在预科期间,学生们每周有24节素描课。一些学生沉迷绘画,在画室一画就是一整天。渐渐地,学校的学习氛围变得浓厚,画室的夜经常灯火通明,学生们相互切磋技艺。不少学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忍不住感叹:“真是令人神往。”

  教育要着眼于未来,林风眠不仅对学生的绘画提出要求,也提出了做人的要求。“林风眠要求学生忌急功近利,要沉得下心去磨练技艺,学会观察生活。”林勇军说。

  在当时,林风眠开创了一种独有的素描法,在全国引起轰动,人们称之为林派素描。简而言之,便是在不违背客观事物的前提下将主观认知融入到绘画中。我国著名美术家蔡若虹曾这样评价:“除了鲁迅领导的木刻运动之外,林风眠的素描教学改革也值得美术教育永远纪念。”

  1938年,因客观原因,林风眠辞去国立艺术学院校长的身份,开启了辗转多地的生活。“1938年至1939年,林风眠曾在杭州、上海等地短暂居住,最后在嘉陵江畔开始了隐居生活。”郑重在书中写道。

  隐居的日子对于林风眠来说是痛苦的,隐姓埋名、无妻子和孩子的陪伴,心中的愿景无人倾诉,还承受着从天上到地下的失落感。也正因这段经历,开启了独一无二的林风眠绘画风格。“这一时期,林风眠的代表作有《静物》《构图》《鸡冠花》。色调由灰黑转向明朗,长方形构图变为方形,从写实变成写意,从象征变为表现。”郑重写道。

  传承发扬 办好诞辰纪念弘扬风眠精神

  登上林风眠纪念馆二楼眺望,阁公岭村的景象焕然一新。

  近处的民房经过改造,已换成与纪念馆相同的黛瓦,屋顶的造型也与纪念馆相似。远处的稻田七彩斑斓,林风眠的《仕女》在田中若隐若现。时间临近黄昏,柔和的阳光洒在田野和民房上,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呈现在眼前。

  当下,梅州正按照“六个一”的思路,全力做好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即修缮林风眠故居,建设林风眠纪念馆,建设林风眠艺术公园,提升西阳高速路口至阁公岭村道路两边的绿化带,将白宫河与四村(新联村、龙岗村、太平村、直坑村)连片打造成原生态写生基地,推动阁公岭村美丽乡村建设。

  目前,林风眠故居修缮保护工程、林风眠纪念馆主体工程、西阳堤下路风眠绿道已完成建设,林风眠艺术公园建设、阁公岭村和白宫河等沿线环境整治等工程正有序推进。

  “林风眠纪念馆的规划面积近4亩,分上下两层。一层展厅届时会摆放一座林风眠先生的雕像,通过陈列画作、图片、传记等方式,全方位展现他在各个时期的生平事迹、艺术成就,系统呈现林风眠先生传奇的一生。二层则是可以开展学术研讨、眺望村景的场所。”林风眠纪念馆建设项目工程负责人龚志芳表示,林风眠纪念馆将于近日完成布展,届时将有中国美术学院的专家教授亲临指导。

  在中国美术史上,林风眠功勋卓著,桃李满园,卓有成就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在他90周岁时,曾有侨商姚美良先生提出为其捐资建设展馆,举办画展,但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认为支持青年人深造,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这远比给他建设展馆意义大得多。“请你转告姚美良先生,我十分感谢他的厚意,这笔捐赠可否用作基金,以利于对青年美术家的支持。”当时林风眠这样对浙江美术学院院长萧峰说。

  “他当时考虑到国家有困难,百废待兴,与其捐资建设纪念馆,不如继续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这是他毕生的事业。”林勇军说,“如今国家强大,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若林风眠还在世,看到故乡的变化会感到欣慰。”

  1991年8月12日,林风眠在香港与世长辞。“他在弥留之际仍想要回家,回到西阳镇阁公岭村,但最后还是没能回来。”林风眠侄女林素玲说。如今这位年事已高的老人依然生活在阁公岭村,为到访敦裕居的游客讲述林风眠的故事。

  在故乡的土地上,人们也从未忘记林风眠。日前,按照学校机构设置调整,嘉应学院美术学院更名为嘉应学院林风眠美术学院,这是全国迄今为止唯一以林风眠先生名字命名的高等美术学院。

  在梅城剑英公园旁,林风眠美术馆正在施工。而在不远处的梅江区风眠小学的凤鸣楼内,学生们的书声正传来……“我们将与中国美术学院共同办好纪念活动,保护风眠资源、传承风眠精神。”前不久,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在与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座谈时表示。

  对话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

  深化对林风眠艺术研究打造广东美术文化名片

  今年是林风眠诞辰120周年,梅州正在全力筹备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作为林风眠的故乡,同时也是文化之乡的梅州,应该如何传承发扬林风眠的艺术精神?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

  南方日报记者:您觉得林风眠精神指的是什么?

  王绍强:林风眠是公认的中国近代画坛的艺术大师,在美术史上更是20世纪中国画近现代美术变革的节点性人物。在艺术创作上,林风眠是第一个倡导调和中西艺术的人,在他的艺术创作上,一方面继承中国古代艺术传统,对战国漆器、汉代石刻、六朝壁画、宋代瓷器以及民间工艺美术等都有所撷取。另一方面兼容西方现代艺术中的审美仪式与表现手法,这种尊重个性、注重创新的精神,便是林风眠精神。

  林风眠内在的艺术精神,其实是广东文化的精神,同时也是以岭南画派为代表的广东美术家的精神。广东土壤所孕育的文化,是先锋的、包容的、多元的。从美术史的向度来看,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包括林风眠在内的广东美术家走出了一条中西融合的自我革新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近现代的广东画坛还生成了国粹派、融合派、西化派等,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多元文化格局。而面对民族的苦难,林风眠以及古元、黄新波、李桦、赖少其、关山月、黎雄才、廖冰兄……一大批广东美术家曾迅速地把视野投向当下,他们创作出的作品为灾难中的人们带去热血和希望,为奋起抗争的家国发出强有力的呐喊。

  南方日报记者:作为林风眠的家乡,梅州也是文化之乡,应该如何打好林风眠这张名人牌?

  王绍强:首先,在当前文化湾区的战略格局下,推动广东文化和美术繁荣发展是共同的责任。因此,不管是梅州还是区域内的各个机构,都应该把握机遇,借助这个共同目标的发展推力,在区域内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引进研究人才和资源。通过深化对林风眠的研究,更好地塑造广东文化和美术的经典人物,进一步构建文化湾区。

  今天,广东这片土地已发生巨变,然而广东美术的精神力量却翻越时间的藩篱,延绵不断地延续着当代美术的内在生命力。林风眠诞辰120周年,更应该传承这种多元、包容和先锋的内在精神,深化研究、梳理、展示和传播林风眠的艺术成果,让他的艺术更多地走出去,打造广东美术的文化名片,为广东文化和美术在新时代的发展作出贡献。

  梅州作为林风眠的故乡,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这些一手材料对于林风眠艺术的史学研究来说不可多得。因而可以依托这些本土优势,不断发掘崭新的思路和角度,进一步深化对林风眠艺术的研究。以单点为切入,从纵向挖掘艺术家个案深度。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推进,从面到点,也就是从时代、地域、文化等宏观的层面切入,去探索林风眠的艺术在大文化背景下的理路。

  南方日报记者 梁时禹

  通讯员 黄蓉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