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墨玉县破解贫困村的“致富密码”-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新疆和田墨玉县破解贫困村的“致富密码”

2020年11月20日 14: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新疆和田阿克萨拉依乡乌尊艾日克村扫把厂厂长麦麦提敏?阿克正在库房搬运刚扎好的扫把。 陶拴科 摄
    新疆和田阿克萨拉依乡乌尊艾日克村扫把厂厂长麦麦提敏?阿克正在库房搬运刚扎好的扫把。 陶拴科 摄

  新疆和田墨玉县破解贫困村的“致富密码”

  中新网新疆墨玉11月20日电 (记者 陶拴科)昔日在新疆和田墨玉县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村乌尊艾日克村,如今成了当地响当当的就业村,村子上17家小工厂、28家个体户带动了9成村民就地就业。

  走进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乌尊艾日克村,柏油马路洁净,一栋栋房屋整齐,一派新农村的美丽景象映入眼帘。

  乌尊艾日克村曾是墨玉县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最差的村,人均拥有耕地不到半亩。长期依赖传统农业种植,农村经济发展遭遇瓶颈。该村距离墨玉县12公里,有人口1800余人,耕地只有917亩。2017年前,乌尊艾日克村的产业发展几乎为“零”,部分村民闲暇的时候在自家院子里编草席,每年能收入几百元。

  近年来,乌尊艾日克村把发展小微产业作为为民谋事的关键之举。乌尊艾日克村第一书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吾肉孜阿力·哈西哈尔巴依说:“刚来到这里时,除了一些男青年出去打零工,妇女几乎在家没有事干,许多家庭可以说一穷二白,除了种地没有任何收入。”

新疆和田墨玉县加汗巴格乡达里亚博依村民俗点,村民阿依古丽·阿布力米提正在烤鱼。 陶拴科 摄
新疆和田墨玉县加汗巴格乡达里亚博依村民俗点,村民阿依古丽·阿布力米提正在烤鱼。 陶拴科 摄

  蝶变从“扫把厂”开始

  “来到村子一个多月的时候,我去每家每户调研,和村民商量探讨,寻找适合村子里发展的产业,和村委会罗列了60多个项目,最后挑选适合在村里搞的小项目,让村子的青壮年在家门口挣钱,靠收入改变他们的生活。”吾肉孜阿力·哈西哈尔巴依说。

  经过考察,他从家里拿5万元给村民投资扫把厂。起初不是很顺利,总结经验后,他鼓励村民把好原料和产品设计关。“后来扫把销售的市场渐渐打开,我们看到了希望。”吾肉孜阿力·哈西哈尔巴依说。

  扫把厂成了该村的明星企业,扫把从最初单一的高粱扫把,发展到现在的芨芨草扫把、竹子扫把、扁丝扫把、塑料扫把、拖把等品种,年产30多万把,销售额达600多万元,解决了近百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在扫把厂工作的村民帕太姆·艾合买提告诉记者:“刚开始来不熟练,每天能扎十几把竹枝扫把,一个多月后就熟练了,现在每天都是100把左右,月收入都在6000元左右。”村里不少妇女都想来厂里工作。

  扫把厂还为周边村解决了种植特色产业的问题,目前带动全乡500多户种植高粱增加收入。“下一步我们还要开发高粱相关产品,因为这里高粱种植产量和长势都很适合,鼓励村民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做扫把剩下的秸秆可以做饲草料,高粱籽做石磨的粗粮面食或酿酒用。”吾肉孜阿力·哈西哈尔巴依说。

  民俗成为乡村振兴“亮点”

  墨玉县加汗巴格乡达里亚博依村,村民靠民俗餐饮脱贫致富。48岁的村民艾力·如孜瓦柯介绍:“2017年,村子修好了道路、也规划了房屋的布局,村貌变漂亮了,我开始想着利用村子的新变化挣钱。我在距家不远的闲置田间,养了600多只鸭子,依靠卖烧烤挣钱,每天都是电话订餐,现在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

  达里亚博依村以民俗旅游产业为支撑。该村第一书记、新疆兵团第五师双河市83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杨志辉介绍,达里亚博依村目前已打造特色民宿15个,100多家小商铺,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如今,达里亚博依村正以特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破题,带动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全面改善。(完)

【责任编辑:史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