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琼籍南侨机工罗开瑚去世 永不忘却的南侨岁月-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最后的琼籍南侨机工罗开瑚去世 永不忘却的南侨岁月

2020年12月14日 11:12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最后的琼籍南侨机工罗开瑚去世

  永不忘却的南侨岁月

  文\本刊特约撰稿 陈达娅

  11月12日凌晨,最后的琼籍南侨机工罗开瑚在云南昆明逝世。

  惊闻罗老去世的消息后,我悲痛之余,再次翻开摆放在书桌上的南侨机工史书,把那些名字再次逐一凝视。那些熟悉的名字后,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不停闪现。

  罗开瑚是海南文昌人。1939年7月参加第8批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习惯了南洋常年如夏的炎热气候,南侨机工回国到达云南后,长时间奔驰于滇缅公路,早晚温差大,大多数南侨机工病了,但没有一个逃兵。新加坡南侨总会得知南侨机工境况后,及时组织慰问品发到南侨机工手中。

  与我父亲同为海南人的罗开瑚,过去常来家小坐与父亲叙话聊天。记忆中,他总是穿着一套整洁的中山装,清瘦健朗,说话时从来都是乐呵呵的。他用海南话称我父亲陈昭藻为“伯爹藻”,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的发音,我总听成“嫂”。生于1918年7月的罗开瑚比我父亲小18岁,所以称他为“伯爹”。

  时至今日,我最难过的是在父亲生前,我与他竟没有对他作为南侨机工的经历进行过半个字的交流。过去,对父亲以及南侨机工这个群体,我有诸多不理解。当年,因为父亲海外关系的缘故,我们一同经历了岁月的艰难。父亲去世十多年后的秋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跟随三位健在的南侨机工驱车重返滇缅公路,其中一位就是罗开瑚。

  从昆明出发一路向滇西驶去,沿途中三位老人回忆往事,仿佛历历在目。他们讲述了当年自己的亲身经历。滇缅路上,南侨机工出生入死的历史极大地震撼了我。从大理开始,不停有南侨机工闻讯赶来与他们相见,他们见面时悲喜交加、老泪纵横。第一次,我走进滇缅公路,走近南侨机工。怒江惠通桥边,我跟随父亲的生前挚友罗开瑚缓步走到桥边,面对湍急的江水,他内心沉积多年的情感爆发了。只见他振臂高呼:“同胞们,战友们,我们来看你们了,人民没有忘记你们,历史没有忘记你们。”

  罗开瑚在惠通桥边那声呼喊,打开了我心灵紧闭的闸门,揭开了尘封的记忆,开启了我执着追寻和记录南侨机工历史的脚步。

  对于罗开瑚,我拥有太多回忆,他是我接触到的南侨机工中唯一一位戴着眼镜的老人。他每天喝咖啡、读报纸。在云南昆明生活数十年,他的吐字发音依然带着浓浓的海南口音。多年前,我对罗开瑚等几位南侨机工进行了口述历史记录,才知道他的族亲中“叔侄三人共赴国难”。

  以下是我根据罗开瑚的口述进行的部分历史记录:

  问:得知陈嘉庚先生组织华侨回国服务的消息后,您怎么想?

  罗:当年,南洋每一个地方都有南侨筹赈分会。我叔叔是太平海南分会的负责人,他很爱国,鼓励我们回国。所以,这批青年报名很积极,我和两个侄儿就一起回来了。他们一个叫罗豫江,另一个叫罗豫川(又名罗杰)。

  问:当时报名需要什么手续?

  罗:主要是要有汽车驾驶执照和一名担保人。

  问:担保人的作用是什么?

  罗: 要担保报名回国服务的人品行端正,无不良行为。

  问:还记得您的担保人吗?

  罗:不记得了。大概是我叔叔吧,我们叔侄三人报名后,所有的手续都是他去办的。

  罗开瑚八十多岁时生病住院,我去医院看他。他躺在病床上,依旧乐呵呵地对我说:“达娅,我现在最想喝一杯冰咖啡,走了,也没有遗憾了。”没有遗憾!这不仅是罗开瑚一个人的想法。我想是所有南侨机工回顾过去的人生经历时,心里那份坦荡、笃定和真实的流露。

  不久之后,罗开瑚奇迹般康复了,他又不停地为南侨机工历史的整理不遗余力地继续付出。

  罗开瑚的妻子离世时,家人为她选择的墓地与我父母的墓地同在一个墓园。当我再见到罗开瑚的时候,他微笑着对我说:“达娅,罗妈妈生前就时常与你母亲来往,她们现在还可以在一起为邻作伴。以后我也可以陪罗妈妈与你父亲母亲一起作伴。与你父母相处几十年,老乡,很熟悉啦。”

  2020年11月12日,这个冬日,罗开瑚走了。在最后送别罗老的那天上午,我用最后的缅怀方式向罗开瑚献上深切的缅怀:“沉痛悼念罗开瑚叔叔。”是的,罗开瑚叔叔安静地走了。他的家人悲痛地追忆他们的父亲:“少年离家下南洋,有积蓄后及时帮家里还清债务;在他生活安稳时,中华民族处于全面抗战时期,他义无反顾地从马来西亚太平报名回国投身抗战;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他踏实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在他退休后,多年来为南侨机工历史的呈现努力奔忙。”

  罗开瑚百岁时曾说过:“最大的愿望就是国家富强,民族自强。”这应该是所有南侨机工的愿望。罗开瑚离世与昔日战友们相聚时,可以告慰他们:他们当年的选择、牺牲、付出是值得的。

  南侨机工精神将世代相传。

  人物简介

  南侨机工罗开瑚

  11月12日凌晨2时左右,最后的琼籍南侨机工罗开瑚在昆明辞世,享年102岁。

  1939年,当时中国唯一的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云南昆明至缅甸腊戌)通车,国内几乎所有抗战物资的运输都指望着这条“输血管”。然而,当时国内掌握驾驶、维修技术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南侨总会因此发出招募通告,号召海外华侨积极投身救国。上万名华侨报名参加,最终近3200人通过资格审查、回国效力。这个团体被称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其中原籍海南的就有800多人。

  1939年,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的30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分9批回到祖国参加抗日,在滇缅公路投入抗战运输工作,为支援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年,21岁的罗开瑚在马来西亚加入第8批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回国在昆明接受短期培训后,担负起从缅甸腊戌到中国畹町的滇缅公路运输军用物资任务。在滇缅公路上,罗开瑚亲历了轰炸、落石等危险,目睹了战友壮烈牺牲的悲壮场景。

  2015年9月,罗开瑚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