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昌宁:华侨农场变社区 归侨谱写小康新篇章-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云南昌宁:华侨农场变社区 归侨谱写小康新篇章

2021年01月03日 08: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新社保山1月2日电题:云南昌宁:华侨农场变社区归侨谱写小康新篇章

  作者韩帅南

  新年来临,云南省昌宁县柯街镇华侨社区归侨张祥明,把自家的独栋小洋楼收拾得干净整洁。“40多年前我还在越南种地,收入微薄,有时甚至填不饱肚子。再看如今这日子,真是做梦都会笑醒。”

  1979年,受越南排华风波影响,张祥明等一批华侨几经辗转,来到柯街镇华侨社区的前身——云南省为安置越南归侨成立的柯街华侨农场。尽管分配了房屋、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但张祥明直言“当时的生活并不顺心”。“一家五口挤在集体宿舍里,收入不稳定。饮食、习俗和语言都非常不适应。”

  36岁的向玉龙是柯街镇华侨社区的“侨二代”,向玉龙的童年记忆是相对封闭的农场,“我几乎没跟农场外的孩子一起玩过。”向玉龙回忆,“后来农场的发展渐渐跟不上时代,跟周边的村镇比也落后不少。”

  但封闭、落后的样貌并没有持续太久。1988年,柯街华侨农场按属地管理原则移交地方管理。2009年,该农场按“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改革要求,正式成立华侨社区,侨乡由此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柯街镇华侨社区将集体资源和资产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交付社区居民或企业进行开发利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从2009年起,社区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居民收入逐年增加。2020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超过90万元(人民币,下同)。

  “以前农场里都是烂泥路,现在硬化路通到每家每户,我们也从集体宿舍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楼。”张祥明说,“我的子女在社区种植蔬菜瓜果、搞运输。社区越来越好,很多年轻人也愿意回来发展。”

  初中毕业后,向玉龙曾在省会昆明打工。2012年,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后,他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决定回华侨社区工作,成为社区综治员。

  “现在华侨社区的发展已经融入当地,大家在社区周边的亲戚朋友越来越多,不像以前那样封闭了。我的媳妇就是在邻村认识的。”向玉龙一脸幸福地说。

  柯街镇华侨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德寿介绍,目前,华侨社区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3800亩,产值超过6800万元。产自该社区的反季节蔬菜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俄罗斯。“疫情期间,社区还筹集了20吨蔬菜,捐给云南部分边境地区。”

  据了解,华侨社区结合种植反季节蔬菜的产业特色,投入203万元建成占地3000平方米的冷链物流储藏系统。社区采取“村社共建,资产入股,合作社运营,社区固定分红”的模式,经营管理全权委托合作社,既能让企业长期在社区发展,带动居民增收,又挖掘了扶持资金的“自我造血”功能。2019年,柯街镇华侨社区实现集体经济收入63.5万元。人均纯收入1.69万元,是2009年改革前的5.4倍,人均住房面积是2009年的2.8倍。

  “我还记得华侨农场成立初期,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甚至有归侨随时准备举家搬迁。”李德寿说,40多年过去,曾经留不住人的华侨农场,已变成产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优美的华侨社区,呈现出一片新气象。

  谈及柯街镇华侨社区未来的发展,李德寿已经有所规划:“侨文化和侨菜都是我们社区特有的靓丽名片,我们将以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带动社区居民增收。”(完)

【责任编辑:陆春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