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奋力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汕头奋力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

2021年03月30日 14:5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召开市委全会、制定行动方案,举全市之力把握重点精准发力抓落实

  汕头奋力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

  3月29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发布支持汕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汕头市未来发展定位,强力推动汕头市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汕头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的重要连接点,是急需加快发展的经济特区,是承担引领广东沿海经济带东翼振兴发展历史使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此次出台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汕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意见》,将推动汕头市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意见》明确汕头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特区、治理高效的法治城市、开放包容的文明窗口、聚侨惠民的和美侨乡、绿色宜居的智慧都市等“五大战略定位”,锚定了到2025年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建设初见成效、到2035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等“两大发展目标”。

  29日上午,汕头市委十一届十六次全会召开,就贯彻落实《意见》进行全面部署,强调要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是省委、省政府着眼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推动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的重大部署,坚定扛起使命担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久久为功,奋力把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变成美好现实。

  抓住大机遇、书写大文章,汕头市已研究制订贯彻落实《意见》的行动方案,并以市委全会形式全面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开启了全面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大幕。

  对标最好最优 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特区

  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必须把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贯穿始终,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经济特区是汕头的“第一身份”,改革则是经济特区的“根”与“魂”,汕头市把发挥改革突破先导作用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将学习借鉴广州、深圳等先进城市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快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发挥数字政府建设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谋划争取省赋予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探索开展综合授权改革,在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城市空间统筹利用、土地存量开发等方面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创新成果。推进国企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优化国资监管体制,做强做大市属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合作。深度参与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用好综合保税区、华侨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平台,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优惠条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全球保税维修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大型商贸龙头企业,建设国际优质农产品、消费品进口集散中心,加快打造区域商贸高地。

  通过创新激发内生动力。用好国家高新区、省实验室、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平台载体,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对接,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研成果在汕落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形成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的创新网络。

  重视产业打牢发展基础。重点谋划推进六合大型产业园区建设,整合工业用地,优化金融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吸引500强企业、省属国有企业和粤港澳大湾区知名企业落户汕头。坚持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绿色化方向,做大做强纺织服装、化工塑料、工艺玩具、印刷包装等4个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固链、补链、延链、强链,全力打造千亿元级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百亿元级文旅产业、现代农业等4个新兴支柱产业集群。加快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等产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创新型、未来型企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汕头将进一步强化特区意识、擦亮特区品牌,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奋力推动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聚焦公平正义 建设治理高效的法治城市

  依托经济特区立法权优势,汕头市抢抓省“支持汕头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的重大机遇,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特区立法权优势转化为特区发展优势,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打造治理高效的法治城市。

  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发展的比拼,归根结底是营商环境的比拼。近年来,汕头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与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省域副中心城市、省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定位要求相比,与广州、深圳等先进城市相比,与市场主体的期待相比,都有不小差距。

  为提升城市竞争力,2021年,汕头把“打好打赢营商环境翻身仗”作为全市“一把手”工程,拿出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彻底整治办事收红包、融资难税负重、交通秩序差、建筑领域审批效率低、环境卫生不整洁等五个顽瘴痼疾,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

  在这当中,汕头精准发力推动政务服务优起来,将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当好“店小二”,真心实意服务企业发展,全力帮助企业降成本、解难题、增动力,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

  与此同时,发挥特区立法权在制度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在社会信用、公共安全、卫生保健等重点领域和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领域加强立法探索,制定务实管用的经济特区法规,用法治明确政府边界、规范市场行为。

  社会治理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围绕让群众得到更好的组织引领、社会服务、民主参与,汕头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严厉打击宗族势力影响基层政权、侵吞集体资产、侵占集体用地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

  结合发展镇域经济、完善网格制度、常态化扫黑除恶,汕头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聚力破解制约城乡基层治理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政策性问题,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汕头、法治汕头,全力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示范城市。

  坚持海纳百川 塑造开放包容的文明窗口

  作为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开放一直是汕头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胸怀大海、向海而兴造就了汕头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爱拼敢赢的独特气度。

  新起点,汕头明确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将对接“双区”、联动“双城”、放眼海内外,在多方互通、兼容并蓄中实现城市软硬实力及“两个文明”的同步提升,打造开放包容的文明窗口。

  搭上“双区”“双城”发展快车。围绕深汕深度协作协议内容,细化具体项目、具体平台、具体政策,探索共建产业园,努力形成区域发展的深度协作新模式。深化与珠三角龙头企业的项目对接,加强与珠三角人才、技术、信息、金融等的交流合作,在主动融入“双区”“双城”中实现借船出海。

  加快汕潮揭都市圈发展。促进三市产业一体化衔接、社会同城化发展、人才跨区域流动,加快打造三市中心城区“半小时通勤圈”、汕潮揭“1小时同城生活圈”,在共享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机遇中推动汕潮揭三市协同发展。

  塑造海纳百川、开放包容、改革创新的城市文化和特区品质。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汕头以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打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乡环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承发扬好特区精神、红头船精神、侨批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重青少年教育问题和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工作举措,加大资源投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潮汕文化中心和区域文化高地,办好市文化发展中心、融媒中心,组织实施“八个一批”工程,加强侨批档案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高标准建成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和电影博物馆,规划建设歌舞剧院、美术馆、华侨馆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激发老城区新活力,积极创建历史文化街区,抓好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整合资源推动文旅融合,推进南澳岛生态旅游区创建5A级旅游景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当好东道主、办好亚青会。按照“简约、安全、精彩”原则,如期高质完成场馆建设任务,精心谋划好开、闭幕式等活动,滴水不漏、万无一失做好安保和防疫工作,全力塑造汕头魅力、广东风采、中国气派,让亚青会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青春盛会、文化盛会、体育盛会。

  增进民生福祉 打造聚侨惠民的和美侨乡

  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必须准确把握民情侨情的新形势新变化,增进民生福祉,以务实举措暖人心、聚侨力,打造聚侨惠民的和美侨乡。

  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密切,有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500多万人。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0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93.8亿美元,近九成为侨资。

  如何书写新时代“侨”的文章,把“侨”的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汕头将依托华侨试验区、侨梦苑等涉侨重大平台,在聚侨惠侨、金融服务、数字经济、华文教育等领域创新体制机制,吸引更多华侨华人来汕投资兴业、参加祖国建设。全力织好“三张网”、开展“一十百千万”工程、实施“六个行动”,深化侨批、潮剧、潮菜等特色侨乡文化的研究利用,争取在汕头举办华侨文化节等涉侨品牌活动,以情留根打造全国侨务工作典范。

  回顾汕头特区过去40年发展,除了投资办厂之外,到汕头造桥修路、建校兴学等华侨接续不断,为特区社会建设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在这背后,是华侨心系家乡发展,怀着家乡亲人过上好日子的期盼。新时期,打造和美侨乡,必须真抓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当前,汕头将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进一步加大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的投入力度,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持续提高就业质量和居民收入水平。同时,加快打造区域教育高地、区域医疗高地,加快中心城区自来水管网改造、供水系统提压改造,做好偏远地区饮水安全和保障工作,完善燃气管网布局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食堂,加大支持力度把老区苏区建设好。

  此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压实责任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市、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持续发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健全生活垃圾处理长效机制,用管理城市的办法管好农村,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规划、一并推进。

  立足便捷舒适 建设绿色宜居的智慧都市

  推进新时代活力经济特区建设,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汕头将立足便捷舒适,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统筹优化空间和品质,不断提升城市智慧水平和通达程度,打造绿色宜居的智慧都市。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十三五”期间,汕头发力破解交通瓶颈问题,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553亿元,以提升与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水平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构建汕潮揭都市圈“半小时交通圈”,推进建设铁路、高速公路、港口、快速干道等骨干交通设施工程。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通达程度,汕头将加快规划建设汕头高铁站及枢纽一体化工程、汕头南站、潮南站、汕汕铁路、汕漳铁路、粤东城际铁路、广澳港疏港铁路和广东滨海旅游公路汕头段、汕头澄海(南澳)至潮州潮安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推动形成联通“双区”“双城”的高快速运输大动脉。加强区港联动,规划建设汕头港广澳港区三期工程,提升港航基础设施和集疏运能力。随着高铁、高速和港口等重要工程的布局建设,将有力支撑汕头打造“承湾启西、北联腹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汕头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着力推动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创新,加快构建智能风险防控、城市运行保障、公共生活服务体系。

  在此基础上,汕头提出精细科学管理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推动实现建成区数字城管全覆盖,谋划建设“城市大脑”到“基层细胞”智能化服务体系。构建市政设施管理感知网络系统,加强市政设施智能化管护。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智能+”升级,提升宜居水平。

  此外,擦亮绿色生态底色。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重点要巩固提升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成效,扎实推进梅溪河、义丰溪全流域治理,推动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全面建成韩江、榕江、练江三江贯通水利工程,大力清理整治内海湾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和海绵城市,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推进滨海红树林、滨海湿地等的修复,加快推进防灾减灾工程、排涝体系建设。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抓紧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强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

  战略定位

  ●高质量发展的活力特区

  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构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展现新时代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新面貌。

  ●治理高效的法治城市

  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开放包容的文明窗口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特区精神,构建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区域文化高地,塑造新时代汕头经济特区开放包容文明新形象。

  ●聚侨惠民的和美侨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普惠性民生建设,创新聚侨惠侨服务机制,促进海内外华侨华人深度融入祖(籍)国经济发展,建设聚侨惠民和美新家园。

  ●绿色宜居的智慧都市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优化城乡空间和品质,强化区域生态环境联防共治,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打造智慧宜居的绿色发展新空间。

  发展目标

  ●到2025年,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经济实力、发展质量、城市功能明显提升,营商环境显著改善,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建设初见成效。

  ●到2035年,省域副中心城市基本建成,经济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位居沿海开放地区前列,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加完善,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

  南方日报记者 黄嘉锋

  通讯员 郭烨

【责任编辑:史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