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陲小镇到国际都市 深圳领跑大湾区再出发-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从边陲小镇到国际都市 深圳领跑大湾区再出发

2021年04月09日 14: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12月18日,深圳湾公园与人才公园景观。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也在40年间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并于2018年10月获批“国家森林城市”。<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陈文 摄
资料图:深圳湾公园与人才公园景观。中新社记者 陈文 摄

  (中共百年华诞)从边陲小镇到国际都市 深圳领跑大湾区再出发

  中新社深圳4月9日电 题:从边陲小镇到国际都市 深圳领跑大湾区再出发

  作者 朱族英

  20世纪80年代初,毗邻香港的深圳只是中国南方的一座边陲小镇。40年来,经济特区的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从边陲小镇成长为亚洲排名前十的国际都市,深圳不仅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样本,也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过程中成为重要引擎。

  中新社记者近日走进深圳党史馆,这里记录和摆满了深圳从工农运动兴起到水库兴修、再到工业发展以及打响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的历史印迹和物件。

  “1979年6月,广东省委向中央上报《关于发挥广东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加快经济发展的报告》。报告指出,在深圳、珠海和汕头三市试办出口特区。特区内允许华侨、港澳商人直接投资办厂,也允许某些外国厂商投资设厂,或同他们兴办合营企业和旅游等事业。”深圳市史志办公室党史处处长毛剑峰在谈及经济特区的建立时说道。

  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出决定,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在深圳南山蛇口时间广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醒目标语让人回到充满干劲的改革开放年代。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高地,昔日曾经布满木棚房和泥泞路的蛇口,如今摇身变成了高楼林立的国际化社区。深圳“新十大文化设施”之首的深圳歌剧院落地在此,沿着深圳湾滨海休闲带西段的广场一路向东走,经过阅海广场、眺望深圳湾大桥、一路上的回廊充满了工业化设计风格。

  从《关于发挥广东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加快经济发展的报告》到《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特区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毛剑峰说:“中国能够通过这个‘窗口’观察外部世界的经济形势、科学技术、市场供求的发展变化,引进、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979年,蛇口引进了新中国第一个外资企业中宏制氧厂;1983年,三洋电机(蛇口)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日本独资企业。在改革开放之际,短短两年时间里,蛇口成为一个以航运工业为主体,以轻工业、饮食旅游服务业为附属的出口加工工业区。

  毛剑峰称,40年来的发展,创新是深圳的最大特色。“深圳创造了近千个‘中国第一’和120多项世界首创。”

  深圳改革开放经历了从以吸引港资为主到外资来源全球化,从“三来一补”“前店后厂”到一大批企业的产品甚至研发机构走向世界,从建立中国内地第一个出口加工区到连续25年保持外贸出口中国内地城市第一,诞生培育了8家世界500强企业。

  40年前,蛇口工业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40年后,创新创业企业在深圳前海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深圳前海管理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底,前海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3万家,全年实际利用港资38.02亿美元。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接受采访时表示,深圳的改革和开放互相促进,同时通过改革开放带发展。“深圳的‘特产’就是企业。通过改革开放的政策,深圳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企业驻扎在此。这里也诞生了如华为、比亚迪等世界知名企业。”

  郭万达认为,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深圳接下来仍需继续改革开放和创新。

  在郭万达眼中,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他说:“深圳在创新发展方面承担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带动作用。同时,深圳的城轨、高铁、机场以及港口等都在快速发展,与周围的城市打成一片,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完)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