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的潮州样本:土地“醒过来”产业“活起来” -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土地流转的潮州样本:土地“醒过来”产业“活起来”

2021年05月27日 10:4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土地“醒过来”,产业“活起来”

  土地流转的潮州样本

  近日,潮安区溪东种养专业合作社农田里的“稻田画”进入最佳观赏期。合作社以彩色稻为“颜料”,“绘出”以乡村振兴为主要元素的巨幅彩色“稻田画”。过去,“稻田画”所处位置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抛荒地,而今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源,推行水稻规模化种植,将创意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像这样土地流转的场景,在潮州多地可见。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潮州市土地流转面积29.43万亩,流转率46.17%。其中潮安区流转率60.7%、饶平县流转率40.8%,流转方式主要是出租,占流转面积的88%。

  开展土地流转,潮州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和紧迫性。潮州人多地少、土地分散,人均不足三分地,成为制约潮州市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一方面是人均土地严重不足,一方面却是土地严重抛荒,这个悖论如何解?

  “土地流转”小切口,能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潮州的做法是,用政策开局、干部破局、资本谋局、农民入局、产业布局和效益成局,因地制宜解决农村土地“碎片化”、撂荒问题,让土地“醒过来”,产业“活起来”,带动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转型。

  在希望的田野上,潮州的土地流转探索已渐入佳境。

  策划:达海军

  统筹:苏仕日

  采写:叶彤 纪金娜

  通讯员 王瑶

  政策开局

  “真金白银”奖补示范项目

  湘桥区铁铺镇山后村村民陈树杰原本一直在泰国做种植生意,2019年8月回国后,他目睹精准扶贫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感触颇深。当得知政府出台了相关土地流转政策后,他决心把村里的荒地种起来,为家乡做些事。

  仅用一个月时间,陈树杰在当年9月下旬,便创立了潮州市开发区涵恩中草药种植企业合作社。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陈树杰陆续盘活村里600亩荒地,用于种植广藿香和玉米、圣女果、青枣等农作物。可以说,得益于多项惠农政策的带动和支持,潮州不少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

  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切实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2014年11月,中央出台《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通知》,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2019年8月,广东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意见》。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的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一方面,有来自上层的政策指导,潮州开展土地流转的底气更足了,另一方面,潮州还从激励的角度入手,提供动力支持。

  2019年7月,《潮州市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三年(2019—2021年)行动方案》出台,提出要推进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围绕目标,潮州市全力打造47个镇级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示范项目,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夯实了基础,为推动土地流转取得成效开好局。同时,潮州市安排了1155万元“真金白银”对示范项目开展奖补。

  具体到各县区,潮安区先后出台《潮安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三年(2019—2021年)行动方案》《潮州市潮安区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实施方案》等;饶平县出台了《35个省定贫困村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实施财政奖补的方案》等。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政策出炉,为潮州土地流转大规模铺开创造了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省将继续扩大整县奖补试点范围,2021年在广州市增城区、潮州市潮安区等5个地区整县开展承包地流转奖补省级试点,加快培育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样板,加强土地流转等改革经验固化提升。

  干部破局

  走脚皮磨嘴皮厚脸皮

  土地流转的具体工作如何开展?资金如何筹集?村民的思想工作怎么做?“一开始我自己也有点摸不着方向。”潮安区江东镇洋光村党支部书记林广生称,为推动土地流转工作顺利开展,镇里组织到知名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企业及邻近乡镇学习先进经验,还邀请农业企业专家等到田间指导。

  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学习中,潮安区江东镇不断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流转路子。而林广生在这个过程中,思路也逐步明晰。他意识到,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土地大流转、集约化经营确实是一条很重要的出路。

  于是,林广生在村里成立了领导小组,通过村干部包片包组、党员包户的方式,深入田间地头、挨家挨户进行宣传,争取村民支持。“这是村集体引进的土地流转协议,希望大家了解支持”“如果将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每年有租金收”……村干部走脚皮、磨嘴皮,从土地流转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当时每个村民小组平均每天上门走访,最少要十多户,一天下来喉咙都嘶哑了。”林广生说,白天找不到村民就晚上找,家里找不到就去亲友家里找,当面找不到就打电话找。

  2020年6月,洋光村以每亩600元的价格,将52亩连片土地流转给农业龙头企业。正是这一举措,让村子重新恢复了发展活力。

  土地流转涉及到村民、企业等多方利益,在这个过程中,潮州基层干部担当起重要的角色,在推动土地流转中发挥“尖刀”作用。“不怕走破脚皮,不怕磨破嘴皮,不怕厚着脸皮”,正是潮州基层干部在推动土地流转工作时的真实写照,也是干部破局的密钥之一。

  无独有偶,湘桥区铁铺镇山后村党支部书记陈文安和村干部在最开始实施土地流转的时候,也是分组分批到村民家中做土地流转动员工作。由于涉及到农田的面积和家庭人口问题,他们不分白天晚上,每天加班测量农田面积和统计家庭户籍数,花了一段时间摸清农田种植情况和村民的想法。经过努力,当时集中流转农田600余亩。“土地流转很容易产生矛盾,村干部一定要和村民多商量,按规矩办,挨门挨户讲补偿政策、征求意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把好事办好。”陈文安感慨道。

  资本谋局

  激发乡村农民创造力

  在湘桥区铁铺镇山后村,涵恩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2019年9月至今年初期间,先后与90多户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合作社以每亩400—650元的价格流转该村600亩土地,并进行统一开发利用。“开垦荒废农田193亩,开荒成本约27.84万元。”负责人陈树杰说。

  如何更好在当地发展规模化农业种植?陈树杰从土地平整、土壤改良、重修灌溉与排水等工程入手,进行水田垦造。期间,购置了约40万元的农业机械、约20万元的有机肥料等。随后,他们瞄准“健康养生”消费市场,引进并种植广藿香160亩、艾草120亩,并与饶平县建鹏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普宁收购商等签订收购协议。“预计今年每亩收益可达1.5万元。”陈树杰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提升合作社品牌,陈树杰积极组织骨干参加省举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农业经理人培训班。此外,还邀请广东省药科大学中药学院专家等到合作社南药广藿香基地实地指导,给当地农民送去先进的管理生产经验。

  流转连片的土地,经营者采用工厂化经营方式,投入巨大的启动资金,平整成片,改水改土,从机耕、灌溉等硬件设施,到种苗和育苗、管理技术,全面改造升级,经营品种以经济作物和禽畜养殖为主,资金投入多,因此需要资本下乡。资本所有者有的是外来企业家,有的是外出经商的本地乡亲。

  土地流转,也牵动着一些外出乡贤的心,潮安区江东镇下湖村黄冬焕就是其中一位。他十几岁外出闯荡,从事玩具生产。在得知下湖村的土地流转信息后,第一时间与下湖村委会联系,最终双方签订协议,以每年450元/亩的价格将513亩土地流转用于种养。

  “接手后,我成立了溪东种养专业合作社,配套建好田间道路、沟渠等农田基础设施,还聘请福建的专业团队来管理,发展规模化种养。”黄冬焕如是说。

  土地抛荒的根本原因是农民赚不到钱。“那就让资本下乡,让钱生出钱,让资本成为土地‘醒过来’的‘造血机’。”潮州的思路大胆,但契合实际。据统计,近两年,潮州用于土地流转的省级资金达408万元,市级资金达765万元。去年潮州市土地流转均价为556元/亩。

  不仅如此,为更好鼓励和引导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领域,潮州市结合实际情况,于5月19日印发《潮州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贷款贴息实施办法(试行)》。

  实施办法提到,在潮州市辖区内登记(注册)且依法流转农村承包地进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因发展生产向潮州市金融机构申请的贷款需支付相应的利息,由潮州市财政给予其一定比例的贷款补贴。

  农民入局

  解放劳动力实现安居就业

  2020年初,江东镇红砂村67亩成片农田流转给当地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出土地的农户可获得每亩一年平均650元的土地流转费。村民洪泽荣自幼便随父亲下田种地,但如今他36岁的儿子却几乎不懂农活。年过半百的洪泽荣,开始思考——“往后我干不动了,谁来种田?”

  “往年自己种玉米,如果风调雨顺的话,一年能挣1.7万元左右。”洪泽荣想着,出去打工一天能挣200元,比起自己种地划算,也不用看天吃饭。洪泽荣算清了这笔账,将自己的1亩多农田交给当地农业龙头企业,把劳动力解放出来。

  根据“有效规划、集约利用”原则,流转企业高效利用土地。同时,企业返聘流转土地的农民投入到土地的生产与经营,持续带动农民的就业与增收,并壮大村集体经济。村企共赢,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得到有效拓宽。

  江东镇,是潮州市土地流转试点镇之一。近年来,江东镇充分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将土地流转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以洋光村为例,通过农业龙头企业雇佣当地闲置劳动力,农民日收入可达100多元,村民还可通过共享集市销售农副产品、闲置产品;在下湖村,溪东合作社优先雇佣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村民参与种植劳动,并提供摆摊场所。

  在溪东合作社内,有近30位田间管理务农人员是下湖村民,59岁的陈焕波是其中一个。“传统种植一人只能种2至5亩,现在通过机械化1人能管理20亩田地。”陈焕波笑着说:“在这里打工,我每年还有4万多元收入。”

  湘桥区铁铺镇山后村村民陈碧华的丈夫前些年因病去世,她靠打零工独自抚养两个女儿,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现在她多了一个就业选择,可以去涵恩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零工,每月可以增收大约1200元。“平时我在工厂打零工,种植基地有事就会通知我们过来工作。”陈碧华说。

  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是主体。让农民在自己的家乡安居、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乐业,是解决土地撂荒的根源所在。

  产业布局

  “农业+旅游”实现乡村振兴

  在潮安区叫水坑村1500多亩的竹林中漫步,满目翠绿,竹影婆娑。每逢节假日,这里便会迎来大量游客。村里配套建设休闲步道、观览亭榭、生态驿站等设施,并计划升级建设“智慧森林”体验区,给游客营造耳目一新的森林慢生活体验意境。

  叫水坑村自然资源丰富,传统经营以毛竹生产、竹器加工为主,茶叶是主要经济作物。然而,随着越来越多村民外出打工,部分竹林资源出现荒废的情况。

  为了盘活竹林资源,叫水坑村以“一村一品”单丛茶产业为基础,走茶旅融合、红色引领的乡村旅游发展路线,并制订土地流转和发展方案,将碎片化的山林地整合成“资源包”;对“潮澄饶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旧址”“旅游服务驿站”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登记造册,整合成“资产包”,将全村“资源、资产包”交由旅游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除此之外,叫水坑村还以村经济联合社作为项目发起方,与千亩竹林的农户签订动态使用协议,通过经营权有偿流转形式,将碎片化的山林地连转成片,创新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用地。目前,全村72%的竹林主户已与村经济联合社签订协议。

  “这正是叫水坑村做好‘绿’文章的切入点,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盘活竹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叫水坑村党支部书记林泽程介绍,在叫水坑村,游客除了沿茶园观光栈道散步,以后还可以进茶园参与采茶制茶,亲身体验农事劳作,在系列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凤凰茶的魅力。这种模式同时可以带动当地饮食、农产品销售等服务行业发展。

  农旅融合产业兴。把旅游产业和农业产业有机结合,打造有乡村气息的参与式、观光式和体验式旅游产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这是潮州土地流转的另一亮点。

  在假日的田间,小火车穿梭其中,伴随着呜呜的汽笛声,游客坐在小火车上一边拍照,一边欣赏田园风光……溪东种养合作社负责人黄继青介绍,随着土地流转的深入推进,除了根据季节变化种植水稻、毛豆、土豆等经济作物,还在科学利用土地基础上植入农旅元素,积极发展新业态,打造稻田画、建设花海、观光小火车、田间木屋、火车厢咖啡厅等一系列充满乡村气息的引流项目。

  溪东种养专业合作社努力打造一个集农业种植、农产品销售、农家美食、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生态旅游区,吸引周边县市大量群众观光游玩。这种模式同时带动当地饮食、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服务行业发展,既提升农业附加值,又盘活全村闲置资源,促进乡村全域旅游与集体经济的发展。

  效益成局

  创新模式盘活乡村经济

  土地流转行不行?好不好?最终效益说了算。

  在饶平县钱东镇仙洲村农业产业基地示范园里,可以看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一座座蔬菜大棚排列有序,园内种植着螺丝椒、虎皮椒、西芹等各类蔬菜。

  难以想象,这个产业基地示范园的前身,是村里百余户村民的零散农田。“没有实施土地流转政策之前,50%的土地是抛荒,50%的土地用于种植,但只能发挥25%的土地效益。”仙洲村党委书记黄宽亮介绍道。

  对此,仙洲村采取“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有的村民持土地参股年终分红、有的村民把土地以每亩800元/年租给产业园,还有的村民直接在产业园务工。产业园实施大棚种植方式,集“管理科技化、智能化,产品无公害化,销售电商化”于一体。

  “日子越过越好了!”在产业园务工的仙洲村村民黄良涛满心喜悦地说道,以往在田地里劳作,平均一年收入1万多元。而现在每个月工资到手都是5000元以上。据产业园负责人黄壮安介绍,现在固定员工每月工资4000元左右,打零工的村民一天收入约140元。

  经过实践,这种“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不仅让村民增收,还带给产业园实实在在的效益。“当下,西芹的亩产量在1.2万斤左右,市场价约为1元,每亩收成是1万多元。”黄壮安说。

  仙洲村流转土地60亩与企业合作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还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给仙洲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黄宽亮说,“这种经营模式下,带来的效益增长持续。产业结构的转变改善了村内的基础设施,提升了民生工程效果。在合理的规划指引开发下,仙洲村获得的实际效益是不间断、长期性增长的。”

  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化种植提供了条件,而规模化又带动了种植业的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实现政府、农民、企业、消费者多方共赢。

  潮安区下湖村、洋光村、叫水坑村通过规模化生产形成田园风光美景,探索“农业+旅游”,成为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的网红村,助推当地乡村旅游与集体经济发展。

  潮安区文祠镇石坑村传统产业以种植橄榄、黄皮、杨梅为主,产品品质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对此,村“两委”邀请农科专家前来调研,综合地型、土壤等情况,得出适宜种植香黄瓜的结论。

  “我们动员村民将抛荒土地重新交由村集体统筹使用,做活土地流转文章,全面盘活200多亩‘沉睡’土地,重新发包或引入企业发展农产品种植、花卉种植和观光农业,实现集体和个人经济收入‘双提升’。”石坑村党支部书记张准介绍。如今,石坑村及附近周边村香黄瓜种植规模已达200多亩,年总产量超200多万斤,带动几十户农户受益。

【责任编辑:史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