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乡村文化建设是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以文化人 兴文振村
立秋已过,8月的潮州依旧骄阳似火。走进潮安区金石镇,潮州嵌瓷、潮州铁枝木偶、潮州推光金漆画、潮州木雕……一项项非遗技艺令人大开眼界,一间间散落在民间的博物馆展示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魅力。而这,仅仅是潮州的一角。
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潮州独特的资源优势。于潮州而言,“文化牌”就是最强底牌。而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乡村文化前进方向,增强乡村振兴动力和活力,是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题中之义。
改造文化广场、修筑学校,乡村文化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巡回演出、送戏下乡,文化活动提振精神生活;富足腰包、“脑袋”更富,文化财富注入持久动力……当前,潮州市正结合时代发展与社会需要,将农村宝贵的文化财富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熔铸起牢固的精神之魂,当好精神家园的建设者。
●策划:达海军 采写:郑淼鑫 董志豪 刘畅
夯基
“党建”“民助”齐发力
清晨,枫溪区长美二村82岁的邱伯和往常一样,散步到门前的池塘。他双手倚在石柱上,惬意地观赏着池塘中嬉戏的鱼儿。“村里现在很漂亮,经常出来走一走,很舒心。”一旁,垃圾清扫车沿着“黑底化”的村道一路向前,留下大片整洁。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乡村振兴,首先是基础条件的夯实。
近年来,潮州聚焦满足老百姓基本的文化需求,加大力度补齐乡村文化“短板”,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长美二村为例,该村把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利用乡村振兴资金500万元,再自筹资金200多万元,实施风貌提升“一揽子”改造提升项目。先后获得省全民健身示范点、省卫生村、市文明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这其中究竟有何“秘方”?
“我们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优秀传统文化作用,探索‘党建+传统文化’模式,焕发宗祠文化新活力。”长美二村党支部副书记邱镇煌说,村民集资重修的成满公祠,自2016年开始,便成了全村的民俗文化中心和弘扬传统美德场所。
宗祠文化反映一个氏族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素质。于长美二村而言,弘扬“团结、孝道、学习”的宗祠文化,是一个“治村法宝”,它既在引领该村乡风文明建设,也在带动村中的基础建设。
从对全村30多条共14公里的村道全面进行“硬底化”改造,到铺设供电线路设施和供水管网改善村民生产生活,再到改造提升长美党建文化广、投资建设多处公共设施。各个设施改造工程的背后,都是一笔不菲的资金消耗。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长美二村“先富起来一部分人”投身家乡建设,带动“后富”。村中的大事小事,都有一支乐于为村出谋献策、出钱出力的新乡贤贡献力量,彰显全村上下团结一心的精神状态。
在潮安区大吴村,也有一种文化在支撑着该地发展与振兴。
大吴村是著名的侨乡,现旅居海外的侨胞有2000多人,侨眷侨属占本村户数的90%。这些身处异国他乡的侨胞,情系桑梓、心系祖国,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以实际行动反哺家乡。
一直以来,大吴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侨文化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丰富平台载体,凝聚归侨社区党组织、涉侨机构、涉侨党员、归侨侨眷和各类人才。侨文化的作用下,大吴村按下了发展“快进键”。
现如今,该村不仅配置凤书敬老院、秀英医院、秀英公园、大吴村健身广场、大吴修德善堂福利会、大吴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种公共设施,还有包括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松昌中学、潮州市一级学校松昌实验学校、大吴修德幼儿园等一套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完整教育体系。
“正因有了旅居新加坡吴清亮先生相助,大吴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进行‘厕所革命’。”谈及基础设施建设,村党支部书记吴树钿说,大吴村在无数侨胞的帮助下越来越新、越来越美。村里的污水处理、水电供应等系统,也多亏了侨胞从海外带来的丰富经验,如建起12座公共厕所,至今仍在使用。
在潮州,宗祠文化和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并非个案,这两种文化已成为潮州各地着力实施文化振兴的一个重要支点,使地方文化更加蓬勃,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动力。
近年来,潮州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2.82亿元,持续深入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实现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全覆盖。894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整治,93%行政村基本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振文
“书屋”“戏苑”遍地开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工程,将健康有益的文化输送到农村是重中之重。要激发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活力,就得统筹和协调多方面力量,建立起“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全社会参与”的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全面激发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全社会参与热情。
近年来,潮州市坚持以文化滋养人心、以文化培根铸魂,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学校、乡村文体广场、农家书屋等阵地,常态化举办“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幸福乡村”文化巡演、“欢乐万家、文化惠民”巡回演出,以及“戏曲进乡村”“非遗进校园”“凤江戏苑”等丰富多彩的惠民文化活动,潮剧潮曲演唱、弦乐展演、广场舞、乡村书画展等乡村文化活动“遍地开花”,有效满足农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前没有接触过这样的活动,太好玩了,希望以后还能继续来村里。”近期,在潮安区东凤镇的“星火书屋”中,台上绘声绘色的“红色微剧场”牢牢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星火书屋”由团潮州市委联合潮州市图书馆打造,计划整合多方资源,在有着红色基因的大地上合力为乡村青少年建立“阅读根据地”,点亮一把阅读“星火”。
书屋里还免费配置了300册不同种类的书籍,并于每季度更新一次。暑假期间,东凤镇乡村的小朋友几乎每天都会前来看书。后续,潮绣、潮州讲古、潮州工夫茶艺也将在“星火书屋”展示,让乡村青少年体验非遗项目,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
在饶平县,“凤江戏苑”以本地搭建的戏曲舞台为载体,集结县内知名的潮剧演员和广大票友,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该县广大潮剧爱好者在家门口就能近距离感受到潮剧的艺术魅力。送戏下乡的举措,让更多人知晓、喜欢潮剧艺术。
夜幕降临,庵埠霞露村文化活动中心,成队的群众在户外广场上运动健身;凤塘镇湖美书院专家学者在传授国学礼仪;湘桥区桂林村,广场舞、潮剧演唱、电影放映等文娱活动,为村民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的提升……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潮州共组织开展各类乡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5万多场次,为乡村群众的文化与精神发展再添一把“旺火”。
无论是“星火书屋”,还是送戏下乡,抑或是非遗驻场,多样的文化活动正深入乡村,丰富群众精神文明。既助力非遗传承,又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潮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常态化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实施乡村振兴、开展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把选树培育先进典型工作覆盖到乡村社会各个角落。
2020年,饶平县黄冈镇大澳村等4个村获评全国文明村、潮安区归湖镇狮峰村等3个村获评广东省文明村;全市文明村镇覆盖率达到98%。积极推进农村先进文化阵地建设。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实现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平台全覆盖。
化人
“口袋”“脑袋”双富有
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传承和发扬好乡村文化,让乡村文化更有生命力,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体现在群众身上就是——“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乡村振兴最核心的任务是农民收入增长。近年来,潮州坚持把技能培训作为拓宽乡村低收入人群就业空间、促进就业创业、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陆续开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民生工程,组织村民学习各种技术,不断提升乡村群众的“造血”功能。5年来,已培养3万人次。
饶平县新圩镇长彬村村民陈伟生就是众多受益者之一。2020年,因疫情原因,在外打工的陈伟生回到家乡,萌生制作粿条创业的念头。这个想法得到了驻村工作队大力支持,帮他报名参加“粤菜师傅”培训、协助购买粿条机。经过半个月的充分实践,他调制出了自己的配方。
开张第一天,陈伟生带了30多斤粿条出门售卖,没想到仅30分钟就卖光了。第二天,他把产量提高到200斤,不到一个上午也都被抢购一空。如今,陈伟生的粿条渐渐有了名气,“口袋”也逐渐富足起来。
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南齐王融在其《曲水诗序》中的这句话,道出了文化在人的精神思想、社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和作用。在我国古代的诸多论著中,“文化”二字,意味着以文字、文章、文采承载的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教化”“教行”世人。
在狮峰村中心盛林书院开设的法治学习园地,经常聚集不少村民,他们有的带孩子来阅览法律书籍,有的是为了此处定期开展的法治讲座而来。
以文赋能,唤起村民的文化自觉。狮峰村邀请高校师生规划设计村中文化,绘制文化墙;建设举办文化演出、赛事活动的广场舞台;打造陇西世家休闲场地,营造出美丽乡村景观……狮峰村先后在村中大小角落开设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法治小公园、法治书屋、法治书架,在立足于自身悠久的人文历史,挖掘乡村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努力将法治文化与美丽乡村相融。
在法治文化护航下,狮峰村家庭纠纷少了,邻里和睦多了,陈规陋习少了,乡风文明益加吹拂。向上的力量,在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也不断辐射千村万户。在精神文明引领上,潮州市也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依托,丰富乡村群众的“脑袋”。
“现在大家都不乱丢垃圾了。”长美二村62岁的邱培林回忆,改造前的长美二村,经常能在花丛或池塘中发现被丢弃的垃圾。改造之后,村民的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大家已经会自觉把地上的垃圾捡起丢进垃圾桶。”
狮峰村和长美二村群众的改变只是潮州广大乡村的缩影。近年来,潮州大力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乡贤文化,聚力文化振兴引领乡风文明。打造“茂芝会议”纪念馆、革命母亲李梨英旧居、“左联六杰”等一批红色阵地,超1000个村居建立乡贤咨询委员会,100%建制镇、99.1%行政村实现文明镇村创建达标,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兴村
“村美”“民富”产业兴
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要振兴、产业要兴旺。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带动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汇聚,才能让农民看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希望。而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可以通过文化产品、旅游消费形成广泛的产业集群,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近年来,潮州紧紧围绕市委“1+5+2”工作部署,结合乡村实际,集聚打造一批核心引领作用明显的特色乡村,打造区域内特色优质旅游产品品牌,加快完善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全力推动潮州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走进湘桥区意溪镇坪埔村,种植基地成片花朵蔬菜、田埂上开满格桑花、田间小道种着小树,还有草地和凉亭……在发展全域旅游的总体规划下,不仅种蔬菜,还种花木,不仅可以保障潮州的“菜篮子”,还将成为以农业体验游为特色的一大景点。
2020年,湘桥区入选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乘此东风,意溪镇将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乡村全域旅游示范镇,打造精准产业助力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样板。意溪镇副镇长苏少杰介绍,意溪镇已经对乡村全域旅游进行了精心设计与精准规划,将利用意溪河内特色精品线路,搭建起以“一漂一学一田园”为主轴,带动“吃住行、游乐购、学养淘”全产业链建设的乡村全域旅游布局。
在潮安区江东镇下湖村溪东合作社,田里庄稼长势喜人。“田间学校”又迎来新一批观光体验的游客。一年多前,返乡创业的黄继青万万没想到,普通土地能衍生如此多样的可能性。
沿着“农业+教育+旅游”的道路,黄继青所在的溪东种养专业合作社焕发出勃勃生机。黄继青的田地由原先简单种植大米升级为生态庄园,从粗放经营进入精细管理阶段。单纯依靠农作物收成的日子过去了,如今每天都能有收益。
这片土地如今成了青少年的露天课堂。“一粒米的由来”“廿四节气潮州木雕拓印”“土窑文化节”“户外拓展”等亲子活动课,备受大家喜爱。今年以来,黄继青已经接到了数十所周边学校的电话,表示想组织学生来“田间学校”体验农耕,寓教于乐。
当前,潮州全市正充分利用红色记忆、潮派建筑风貌和茶、果、林、渔、水等特色资源禀赋,着力推进文旅、茶旅、农旅产业相融合发展。引导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乡镇对标积极创建“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推动“旅游+”融合发展。
目前,潮州共有凤凰镇、黄冈镇2个镇获评省级旅游风情小镇,潮安区狮峰村、叫水坑村、饶平县永善村、湘桥区社光村等8个村获评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评选了20个市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走访过程中,许多乡村都有自己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规划。如潮安金石镇准备以宗山书院复建为突破口,复兴宗山书院阳明心学传播中心的历史地位及状元文化在潮州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积极传承和弘扬本地文化艺术,借力资源优势带动产业发展。
又如湘桥区西塘村,目前正规划盘活村里的废旧建筑,建成集产、销、旅游为一体的手拉壶培训基地,可举办潮州手拉壶赛事、评奖活动、研讨交流等。“目前由于土地所有权问题暂时搁置,正在努力推进中。如果项目能落地,潮州手拉壶产业的兴旺将不成问题。”西塘村党支部书记章潮彬对该项目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