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一群人的守望相助 一座城的温暖传递-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潮州:一群人的守望相助 一座城的温暖传递

2021年08月26日 10:2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潮州人陈顺民登上“中国好人榜”,带领团队寻回超千名走失人员

  一群人的守望相助 一座城的温暖传递

  “我的父亲昨晚出门后走失了,一直找不到,你们可以帮忙找找吗?”

  “好,你先不要着急,先说下老人今年多少岁,出门时穿什么衣服……”

  8月下旬的一个上午,陈顺民像往常一样接到寻人的求助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有些着急,陈顺民一边安抚对方,一边询问走失者的详细信息。

  组建临时微信群、制作寻人启事海报、调取路面监控、分头到街上寻找……仅仅4小时后,陈顺民和队友们就循着热心人士提供的线索,在一家医院找到了受伤的老人。

  这是陈顺民生活的常态。在此之前,他组建的潮州市弘德寻失志愿者联合会已经帮助超1000个家庭寻回走失的家人,寻回率达96%。上月,中央文明办发布2021年7月“中国好人榜”,陈顺民凭借这个经历上榜“助人为乐”类别。

  在多数人眼里,陈顺民及其团队所做的事,是“助人为乐”的模范。但若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在这背后还有更多确切的、动人的温暖时刻。在他们助人为乐的背后,是一个人温暖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的故事。故事的开篇已经写就,未来还在继续,温暖还在传递。

  文:南方日报记者 黄敏璇

  “结缘”于一个深夜来电

  今年53岁的陈顺民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在公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组建潮州市弘德寻失志愿者联合会之前,陈顺民已经加入当地两个公益组织两三年。彼时,他在潮州一家混凝土公司的营销部门上班,“平时出去跑跑单”“不用坐班”的上班节奏,让他有机会参与许多公益活动。两年多里,他给孤寡老人送过慰问品、捐过钱,也到马路上指挥过交通。

  直到2017年3月,一个深夜的电话让陈顺民与“寻失”就此结缘。当天,陈顺民在潮州凤凰山慰问生病老人后驱车回到韩江边的家,夜里12点多,他突然接到一个来电。

  “我的一个汕头亲戚在潮州走失了,你是潮州人比较熟悉本地情况,可以帮忙一起找找吗?”电话那头是汕头澄海的友人。从未参与过寻失的陈顺民此时尚无法体会到走失者家属的焦急,他问对方:“能不能明天起床再去找?”友人不好意思再相求,两人挂掉电话后,陈顺民去洗了个澡,回来看见手机上又有8个未接电话,陈顺民便拨了回去。“情况实在比较紧急,可以麻烦你今晚帮忙找找吗?”陈顺民明显感觉到,电话那头的语气愈加急促了。他随即叫上5名好友,一起出门寻找。

  第一次寻人,陈顺民和朋友们还没有通过调取监控查找线索的意识,他们分头开车连夜沿路寻找,最终于凌晨3点多在笔架山下发现老人的摩托车。隔天早上7点多,大家终于在山坡上找到走失的老人。老人当时已年过六旬,患有精神障碍,走失前刚刚出院,家人发现他有轻生倾向。当天早上,一路匆匆赶来的家属看到老人被平安找回,一家人相拥而泣。那个画面让在场的陈顺民深受触动,至今难以忘怀。

  多年后,谈起当时的心境,陈顺民描述,“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感受,像是心里某个地方被冲击了一下”。但可以确定的是,在那之后,他便“下定决心组建一个寻人的志愿团队”。

  “那次寻人让我意识到,找回一个走失者对一个家庭有多重要。”陈顺民回忆,“那时候,恰好潮州本地还没有专门寻人的志愿团队,我就想,那我何不组建一个团队,来弥补潮州公益组织这方面的空白呢。”

  后来的事实证明,被“那种无法形容的感受”所触动的,不止陈顺民一人。当陈顺民叫上一同寻人的5名好友组建团队时,大家一拍即合,很快就答应。这个6人团队起初名为潮汕寻失联盟潮州志愿队,是潮汕寻失联盟在潮州的小分队。直到2019年,随着成员不断增加,团队才在潮州注册成立了潮州市弘德寻失志愿者联合会,由陈顺民担任会长。

  团队建立之初,陈顺民就立下一个执行至今的“硬规定”——团队所有工作属于纯公益,不收取求助人任何资金;所有成员的付出属于个人自愿,不发放任何报酬。

  没有资金来源支持,团队于是把办公地点设在陈顺民家的车库里——一个位于韩江畔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寻人需要的对讲机、红马甲、手电筒等物资,均由队员自掏腰包购买。寻失4年多来,团队成员从原有的6人发展到如今的450多人,接到的求助超1000宗,走失者家属送来的锦旗挂满车库墙面。

  “当时组建团队原本是想试试看,没想到踏入公益界后,就一路走到现在,只是一直想着如何坚持下去。”陈顺民说。

  找回一个完整的家

  如今,在潮州提起陈顺民以及弘德寻失志愿者联合会,很多市民都不陌生,甚至加以称赞。但团队刚建立不久时,在大多数市民眼里,这群人还是一个“异样的存在”。

  走失者家属的求助电话永远像个“不速之客”,有时是在陈顺民开车去办事的途中,有时是在他深夜熟睡时,有时甚至是在大年三十的团圆夜。无论什么时候,陈顺民都会第一时间放下手中的事情,马上召集有时间的队员,迅速分工寻人。有人负责制作寻人启事,有人奔赴走失者失踪的地点。

  夏天要顶着酷暑,冬天要冒着寒风,雨天要趟过积水,寻人的路上常常是困难重重。起初,团队只有6个人,每当接到热心人士提供线索时,陈顺民和队员们会一起到现场确认。由于经验不足,无法提前确认线索,他们经常在开几个小时车后无功而返。

  那时候,对陈顺民和其他队员来说,寻人路上难熬的不仅是天气和失败而归的结果,还有旁人的质疑。当队员们到沿街商铺请求查看监控,寻找线索时,常常遭到拒绝,有的商铺老板直接发问:“你们寻找一宗收多少钱?”听到队员回答“我们是公益组织,不收钱”,老板摆摆手,“不收钱你们大热天在这外面跑,图什么?”

  这些发问不仅来自旁人,也来自队员们的家人、朋友。甚至,有时陈顺民开着车来回奔波,却又毫无进展时,他也常常自问:“我做这些,究竟是为了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陈顺民并不急于寻找答案,只是一宗接一宗地找,一边摸索寻人方法和经验,一边在走失者及其家庭的故事中寻找自己的目标。

  陈顺民回忆起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寻人经历,那是2019年8月某一天中午,他接到一名父亲的求助,其24岁的儿子在前一天骑单车出门买手机卡后一直未归家。儿子自小患有自闭症,无法与他人沟通,更不懂得问路回家。

  接到求助后,陈顺民马上发动队员外出寻找,同时发出寻人启事。但由于走失路段当时尚未修好,没有安装监控,线索因此中断。到了第4天,一名热心人士来电,称在潮汕路往汕头方向看到疑似走失者。队员们于是在该路段来回寻找,直到第5天晚上8点多,才终于在潮州与汕头的交界处找到走失者。

  一人在外流浪5天,走失者已经筋疲力尽。当晚,见到匆匆赶来的父亲,平时沉默少言的儿子哭着喊了一声“爸”。听到这声呼唤,父亲一下子泪流满面,父子俩抱在一起痛哭。事后,这名父亲告诉陈顺民,这是儿子出生以来第一次叫他“爸”。这一声“爸”,他已经等了24年。

  类似的重聚画面,在陈顺民4年多来的寻人经历中不断地重现。他翻开手机相册里的视频,里面是他拍下的几百个走失者与家人重逢的一瞬间。跟父母争吵后离家出走的小孩,被找回后与父母拥抱的瞬间;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被儿女牵着手带回家的瞬间;一名父亲找到迷路的孩子后,流着泪喂孩子吃饭的瞬间……伴随着这些画面的,是家属们向现场所有志愿者不断地重复着“谢谢,谢谢你们”。

  “就是这样一个个让大家感动的画面和故事,让我们意识到寻人这件事的意义。我想我们找到的不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个完整的家庭。”陈顺民指着手机里的视频说道。此前,他把后一句话作为团队的口号,印在了宣传海报里。

  “所以4年多过去,你找到当初那个问题的答案了吗?”

  面对记者的追问,陈顺民稍作停顿,接着平静地说:“我想,我现在已经找到了。我做这些,为的就是找到走失者时,家属的那一句‘谢谢’,就这两个字而已。”

  感受一个家庭的温暖

  在大多数时候,队员们找到走失者的那一刻,并不意味着援助结束。

  陈顺民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今年6月,该团队登记的走失求助信息有1095宗。其中,走失者为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占比达57%。这意味着,团队4年多来寻找的走失者中,超过一半是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

  老年痴呆症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别称,这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病因迄今未明。

  4年多来,因为求助案例较多,陈顺民和队员们寻找这类走失者已经有了不少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这些老人走失时常常回到了自己年轻时熟悉的地方。目前团队找到的老人多数如此,他们有的回到了年轻时曾经砍柴的山上;有的回到了女儿学校门口的面馆;有的回到了熟悉的村子里……

  凭借着多年来积累的经验,队员们在大多情况下都能成功帮助家属找回走失的长辈,但这并不能抵消大家对老年痴呆症患者这一群体的担忧。

  “我们发现,很多家属都还不了解老年痴呆症这个疾病,更不了解应该如何照顾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这也是这些老人频频走失的主要原因。”曾多次参与寻找老人的队员庄慕华回忆,有时大家找到走失的老人后,前来认领的儿女甚至会大声责怪老人离家。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和家属进一步沟通,告诉他们责怪老人并无法防止老人走失,更重要的是应该如何照顾好老人。”庄慕华介绍,“我们一般会教家属缝一小块布料在老人的每件衣服上,上面写上家庭地址和电话,防止老人走失。另外,我们也会免费送给他们防走失的黄手环。”

  团队寻找的走失者中,除了老年痴呆症患者,另一个主要人群是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尤其是暑假期间,这一人群的走失求助愈加频繁。与老年痴呆症患者相比,这一人群走失的地点没有固定特征,但走失的原因却有相似之处。

  走失的孩子中,有些是因为和父母吵架故意离家出走,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父母打骂。例如,陈顺民就曾经遇到过一个小女孩,因为父母打骂常常带上弟弟离家出走,他们的父母已经向团队求助了4次,队员们也帮忙找回了4次。但陈顺民认为,这样的情况单靠队员每次出去寻找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找回之后劝导父母改变教育方式。“我们总跟孩子的父母说,要和孩子多沟通,特别是从心理上把他当成大人,平等地沟通。”

  超1000宗的寻人经历让陈顺民和队员们意识到,无论是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还是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防止他们走失的最根本的方法还是陪伴。

  “陪伴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他们才不会轻易离家。我们找到的大多数走失者中,除了出门后迷路的意外情况,其他原因归根结底就是缺乏家人陪伴,让他们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暖。”陈顺民说。

  “我们希望这些走失者的家属,回去能好好地和走失者沟通,虽然我们多数情况下都能找回走失的人,但毕竟意外也时常发生,有4%的求助者我们现在都没找到,还有一些人找到时已经失去了生命。”陈顺民补充道。

  满城尽是“红马甲”

  团队成立4年多来,从原来的小分队发展到如今450多人的大队伍,这是陈顺民始料未及的。这期间,企业老板、公务员、外卖小哥、走失者家属、警察等各行各业的人员不断加入,让他更加坚信,“这是一件值得继续坚持下去的事”。

  队员吴良铭在潮州送外卖多年,有一天他偶然在朋友圈看到一名客户转发寻人启事,便打通了陈顺民的电话,请求加入,“希望自己平时走街串巷的经验能用来帮忙找人”;另一名队员苏旭标是一家陶瓷企业的负责人,两年前了解到这个团队后,他专门带着5000元现金到办公室捐款,被陈顺民婉拒后,苏旭标于是申请加入团队,以队员身份出资出力;而对队员谢楚莹而言,加入团队则更像是一次“回馈”。2018年冬天,她的公公在外走失,队员们在一个村子的池塘里找到老人并把他背上岸送医,看到这一幕的她随后申请加入团队,帮助寻找其他走失者……谈到加入团队的原因和契机,队员们表示各不相同,但大家有着一个不变的共识,那就是所有人都因认可这个团队和“寻人”这件事而来,也为无偿贡献个人的力量而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士加入,团队在潮州多个镇、街道都有小分队,每当接到求助和线索,距离最近的小分队便马上出动,其他人员随后赶去相助。今年6月,陈顺民接到一名走失者父亲的求助,其13岁的女儿早上在学校外走失,下午5点多依然未找到。因走失路段在维修再次失去监控线索,陈顺民只能安排大量队员进行“地毯式”搜索。那天晚上,60多名身穿红马甲的队员在潮州市区大街小巷来回寻找,陈顺民的手机不断传来陌生电话,有些是提供线索,有些是想帮忙找人,有些是关心小孩是否找到。5个多小时后,在热心人士提供的线索下,队员们终于在一个小区内找到女孩。

  当晚,一名队员把大家找人的视频发到网上。视频中,队员们身上的红马甲在昏暗的夜色中格外显眼,有些未穿红马甲的普通市民也加入寻找队伍。一名潮州市民随后在朋友圈转发了该视频,配文写道:“今晚的潮州,满城尽是红马甲。”

  寻人4年多,队员们的行动打动了众多走失者的家属,也打动了无数寻人路上的陌生人。当大家到沿街商铺查看监控时,有的商户发现自家电脑坏了,马上找师傅来修理,只为让队员尽快查到线索;有的商户夜里11点多看到队员到村里寻人,马上煮了一大锅粥,让大家前来喝粥休息;有次队员们夜里找完人后打车回家,司机听说大家在志愿找人,坚持不肯收车费……

  “今天,之所以一个又一个的走失者家属愿意来这里求助,那么多的陌生人愿意给我们提供帮助,是因为多年来队员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每一条路、找到的每一个人,成就了大家对这个团队的信任。”陈顺民感慨。

  寻人并不易,寻人需齐力。在一座城市,当所有人为了寻找一名走失者而努力,而互相帮助、互相关怀时,无论他们是否为志愿者,他们的身上都有“红马甲”。不同的是,他们的“红马甲”不是穿在身外,而是深藏心底。在潮州,这群“红马甲”已遍布城市各个角落。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