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高新区:民生实事完成率超八成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民生实事完成率超八成
一批便民惠民实事浸润民心
漫步在江海区下沙公园,渔家码头微风习习,榕荫广场古树婆娑,咸水歌广场音乐绕耳……一幅宜居宜游的城乡画卷映入眼帘。经过升级改造,昔日“脏乱差”的棚户区已变身美丽整洁的公园风景区。
下沙公园的蝶变,是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为民办实事、浸润民心的一个缩影。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一项项民生实事提升了市民幸福感。数据显示,截至8月23日,全区各级各部门推出民生实事及首批微实事任务共261件,办结225件,完成率86.21%。
下一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将重点强化领导责任要到位、指导督查要到位、协调配合要到位、宣传引导要到位“四个到位”,落实好民生实事,推动江海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更大成效。
南方日报记者 董有逸
通讯员 梁云峰
便民服务
首批“跨城通办”32项服务落地
今年7月,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与中山古镇签订政务服务“跨城通办”合作协议。这意味着,两地第一批“跨城通办”32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正式落地,主要涵盖人社、公安、卫生健康等涉企涉民事项。
推动政务服务“跨城通办”,是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解决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等堵点难点的重要举措。“我们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突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群众需求,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该区政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例如,该区紧盯特殊服务对象,精准定位老年人、精选老年人熟悉的媒介平台,精简政务服务流程,精挑老年人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有效解决了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让老年人足不出门就能轻松办事、轻松办成事。
如今,走进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政务服务大厅,“智慧导办”智能化服务让人耳目一新。上述负责人介绍,该区首创智慧政务大厅管理平台,实时排号一目了然、大厅布局一屏尽览、智能填单一扫即填、数据录入一键调用。“大厅还同步配备智慧填单自主打印机,市民只要刷一下身份证,即可自助打印已填表单。”
除了让群众办事更方便,为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还针对港澳企业、群众到内地办事场地不熟、窗口不熟、流程不熟等问题,为港澳市民和企业提供省时、省心的贴心政务服务。
在线上,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将涉及住建、自然资源、发改、人社、市监、社保等12个部门的174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网上办理。
“另外,我们还通过减流程、减材料、减成本、减时间,将开办企业商事登记、刻章、银行开户、申领发票等流程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实现一日办结服务,目前已为47家港澳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为港澳市民和企业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上述负责人说。
而在线下,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有效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壁垒,开设绿色通道,推行优先办服务,专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窗口”优先叫号,为港澳市民和企业提供720项优先办理业务。
民生保障
9项“民生微实事”惠及近2万人
每天中午,江南街道占地面积近420平方米的长者饭堂都会准时开放,住在附近的老人陆续前往就餐。“这里设有接待服务中心、智慧养老展区、日间照料中心、长者饭堂、健康驿站等服务功能区域,我们将探索具有江海特色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江海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
今年以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聚焦社会福利、公益慈善、社区治理等领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目前,我们负责的9项市级‘民生微实事’已全部完成,直接服务困难群众1815人次,开展活动53场,惠及群众近2万人。”该负责人说。
如今,以“微实事”撬动大民生,以“小项目”提升群众幸福感,正在成为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大“妙招”。例如,该区聚焦老年人最迫切的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求,及时推出了“科技+养老 智能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得到长者及其家属的好评。
“我们一方面在屋内安装烟雾报警器、燃气报警器、智能睡眠监测带等AI智能看护设备,并通过平安通智慧养老调度中心实现24小时智能监测;另一方面,对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进行硬件改造,包括地面防滑改造、老年辅助器具配置等,降低居家意外的发生。”上述负责人说,截至目前,该区21户困难长者已全部完成居家环境改造。
为了满足城市和农村老人不同的养老服务需求,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还积极探索差异化养老服务模式。在礼乐街道向东村,该区大力推行“互助养老积分计划”,发动身体状况较好、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为生活不便的老人开展精神慰藉、健康护理、协助购物、送餐配餐等服务。“项目开展仅2个月,我们已建立了一支成员近20人的志愿服务队伍,累计提供助老服务157小时、183次。”向东村负责人介绍。
此外,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还大力推动“共建一个家”困难家庭旧房改造公益项目,为辖区12户困境儿童、一户多残、特别困难老人家庭进行危(旧)房重(新)建或修葺。目前,上述12户困难家庭均已于今年6月底前入住新家。
“为了推动项目顺利进行,我们除了筹集政府财政资金,还撬动了约300家企业、700多名社会人士参与,共募集约120万元(不含各类物资),助力困难群众走上小康路。”江海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教育普惠
累计新增优质公办学位超3000个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今年暑假,江门高新区(江海区)6所试点学校的校园里,每天都会响起整齐的国学朗诵声、余音袅袅的古筝琴声。为了解决学生“看护难”问题,该区在6所学校启动小学生校内托管服务,解决了不少家长的后顾之忧。
聚焦教育服务公益普惠,着力解决一批师生家长“急难愁盼”的教育民生问题,是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落脚点。为此,除了积极探索推进暑期校内托管服务,该区还积极解决校内午休午睡托管难题,推动一批学校通过改造功能场室、增加午休床位、建设食堂等办法为学生提供午托服务。据统计,今年以来,景贤小学、天鹅湾小学、一中附小、麻一小学等学校共新增午休床位近3400个。
“此外,我们还大力提升‘430’课后服务质量,在免费普惠开展课后托管服务基础上,今年加大教师参与力度,组织发动各学校提供基本托管服务,并增加开设艺术、文化、体育类素质提升托管服务。”江海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该区课后服务已实现公办小学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学生参与率超95%。
如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同样是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此,江海区委、区政府重点谋划推动学校布局调整,加大对学校重点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其中,江门一中附小、一中附中已于2021年春季学期投入使用,景贤初中、高新一幼已全面完成建设,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启用。”该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区累计新增各学段优质公办学位超3000个,优质教育资源总规模进一步扩大,有效满足了群众对优质学位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还以优质学校为样板,推动实施一批中小学校的升级改造,补齐教育基建短板,高质量提升办学环境。截至目前,礼乐中学宿舍楼和食堂建设、礼贤小学综合教学楼建设、礼乐二中运动场升级改造等一批项目已基本完成建设,新民小学、武东小学、礼东小学等学校修缮项目正加快推进,各类学校提质升级项目总体进度达80%,各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提升。
除了教育硬件,师资队伍也是江海区的建设重点。为此,该区组建了覆盖22个各学段各学科、由近150名优秀骨干教师组成的核心教研团队,全力提升教研教学质量。“同时,我们还加大了教育人才引进力度,今年以来引进省级名校长、正高级教师、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校长2人,招聘和选调研究生、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师范院校优秀教师、高级职称教师近100人,其中研究生学历占比近40%;成功申报省级名师工作室1人、省级‘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2人、省特级教师2人、省南粤优秀教师3人。”上述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