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金融商道:与实业共荣的百年基因
佛山金融商道:与实业共荣的百年基因
“引金融‘活水’浇灌佛山实体经济,打造大湾区世界级产业集群。”日前,中共佛山市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召开,就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其中再次强调要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作为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佛山始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也正因为长期专注于实体经济,佛山金融并未像其他城市一般呈现“虚火过旺”的情况,而是走出了一条稳打稳扎的路径。
佛山金融今日之特质,并非朝夕之功。事实上,佛山金融业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明清时期就历经了汇通天下的兴盛。而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佛山从陶瓷、冶铁业起步,逐步形成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佛山金融业也伴随着产业变迁孕育出独特的“基因”,并延续至今。
回溯佛山金融发展百年历程,可以理解今天佛山金融发展模式,也可以照见未来的方向。
●林东云 叶洁纯
从广锅出海到汇通天下
佛山有很多享誉全国乃至全球的美名:作为全国最大的建陶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佛山是名副其实的“南国陶都”;作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电风扇、空调生产地,佛山是当之无愧的“家电之都”……
但是,最早声名远扬的佛货,当属“广锅”。自明代起,佛山的陶瓷业和冶铁业等手工业就开始兴起,其中冶铁业尤为发达,是佛山规模最大、人数最多、资金最雄厚、产品销售最大的手工业。至清朝中晚期,佛山已经享受“帝国铁都”的美誉,广东虎门炮台火炮都是由佛山制造。
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将佛山生产的广锅带到南海和中亚诸国。到清代,广锅的出口贸易达到历史最高峰,在广锅生产和贸易的助推下,佛山也成为面向两广和国内各省贸易的中心城市。
当时的佛山,其商业地位堪比今天的“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佛山不仅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聚”,还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并涌现出大批工业先驱,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如陈启沅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械缫丝厂,开创了民族工业的先河;简氏兄弟创办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成为中华民族卷烟工业的开拓者……
随着佛山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的商业交流就产生了大量远途的钱币交易的需求,能够满足异地汇兑的机构开始生长,其中主营抵押的当押业和主营存、放、汇款业务的银业是佛山当时发展最快的两类机构。
据《佛山金融志》记载,佛山银业始于清代(1905年间)。佛山银业最兴盛时大中型银号、钱庄约有四五十间,小型的找换店约有10余间。其中,大型银号的资金可以达到四万至五万两(或银元),主要经营存、放、汇款业务,兼营外汇、买卖外币。
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对银业有这样一段记载:“各富户有存放储蓄之利,各行商又可揭借以资金周转,实一乡之金融机关。惟交易不限于内地,有远及湘桂各省、各外埠者。”
银业、当押业等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提供了储蓄、借贷和抵押功能,满足了当时商家资金周转和汇兑的需求,对当时佛山手工业和商贸业的兴盛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可以说,明清时期,以冶铁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点燃了佛山的产业矩阵,为日后佛山制造业的兴盛奠定了产业基调。而与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相伴而行的金融业,也自此注入了支持实业发展的“基因”。
金融与实业相辅相成
到民国时期,受金融动荡、物价飞涨影响,佛山银号、当押店相继倒闭或转行,至此旧式金融退出历史舞台,现代金融开始起步。佛山的银行业、保险业等金融业态在民国时期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成立于民国时期的“小额质押贷款处”,更是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后仍在运转,有效解决了群众急用周转之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佛山的商品经济重拾活力,佛山的金融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
史料记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佛山的金融业有了很大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佛山的金融机构共计有30间。其中,1954年,中国人民银行佛山市支行成立,在筹集资金支持工农业生产、扩大商品流通以及调节货币流通与结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敢为人先的佛山率先迈开探索的步伐,国有、乡镇、村集体、合资、外资、个体“六个轮子一起转”的经济发展模式,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佛山还确立了“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工业富市”的发展战略,从发展乡镇企业起步,拉开了改革开放现代工业大发展的序幕。
中国现代工业的起步离不开技术引进。一个颇为人津津乐道的例子是,上世纪80年代,一群佛山建陶人远渡重洋,引进行业首条国外自动化生产线,也拉开了佛山乃至中国建陶腾飞的序幕。
一段鲜少被提及的历史是,在引进海外技术和设备上,金融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鲜少有人知道,佛山其实是全国最早使用外汇贷款的地区之一。当年,也正是银行金融业在发放外汇贷款时对技术改造的支持甚至是倾斜,直接推动了当年佛山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支撑了制造业的腾飞。
早期,佛山的外汇贷款业务主要由中国银行佛山支行负责。在发放贷款中,中国银行佛山支行根据“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贷款原则,把外汇贷款的投向重点用于技术改造方面,如佛山市陶瓷、电子、塑料、纺织、糖纸等五大工业支柱的行业性技术改造。
以电子行业为例,1985年初,中国银行佛山分行贷给电子行业的外汇贷款达900万美元,支持11间厂19个项目上马,共计引进设备112台,自动生产线4条,使电子行业基本上做到了“家家搞引进,环环搞革新,生产配套成龙”。佛山一举成为全国十大电子工业城市之一。
如今,佛山已是全国工业总产值排名第六的工业大市,陶瓷、家电、家具、五金等产业集群在全国首屈一指。这背后,金融业作用不容忽视。同时,佛山以实体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特色,也进一步塑造了佛山金融的基因,使得稳健而不冒进,务实而不务虚成为佛山金融的重要特质。
正在崛起的佛山农村金融
佛山以乡镇企业起步的经济发展路径,也造就了佛山农村金融的兴旺。
改革开放后,佛山经济是从“农民洗脚上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镇经济起步的。很多乡镇企业起步的“第一桶金”就是来自郊区信用社的贷款。统计显示,1984年,佛山郊区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达9609万元,其中95%以上是乡镇企业贷款。
乡镇企业转型也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佛山金融志》中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张槎玻璃二厂是一间信誉较好的老厂,但设备陈旧,导致次品率高,但又缺乏资金改建炉窑,安装新机器,当时的城郊信用社及时给予了贷款支持,该厂挖潜改炉后,产品的正品率达80%以上。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乡镇企业不少已经成长为百亿、千亿级的大企业,而企业的成长也助推了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其中,当年支持了不少企业起家和发展的信用社,逐步演变为三大农商行,并依然与本地经济紧密“捆绑”。
以顺德农商银行为例,它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顺德市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伴随着顺德的经济腾飞,顺德农商行也一步步从农信社发展为资产超过3400亿元的、实力雄厚的地方银行,人民币存、贷款规模在顺德市场有着显著的领先优势。
今天,很多人谈及佛山金融的时候都会提及一点,即佛山没有城商行,佛山唯一的城商行已经在2004年被兴业银行收购,但是佛山却拥有三家超千亿元的农商行。要知道,一城三家千亿农商行,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在广东省8家资产总额超千亿元的农商行中,佛山也独占三席。
截至2020年底,佛山3家分行级农业银行、3家总行级农商银行、3家法人村镇银行在佛山银行业机构中,各项存款达9403.79亿元、占比49.71%,各项贷款6291.44亿元、占比43.34%,可见,佛山农村金融的市场份额占据一半。
从明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佛山的金融业历经百余年变迁,如今升平街上的银号已难寻踪迹,但是升平街所在的禅城区依然是佛山金融中心之一,起步于民国时期的保险业,如今也成为禅城的核心支柱产业。
百年来,佛山金融始终紧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在支持实业、追求稳定发展上更是一脉相承,形成了基于经济特色的“温补型”金融模式。
当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我们更能理解,近20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创投业也发展迅猛,资本造富“神话”屡见不鲜,但是资本“烧钱”故事在佛山并不多,稳健而可持续的投资模式始终是企业家和投资人的首选。
这足见,佛山百年来形成金融“基因”影响深远。今天,佛山坚守实体经济不动摇,背后是金融支撑实体经济不动摇,也是两者长期形成的默契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