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青田农遗促共富观察:侨乡纽带联结 田鱼跃向世界-中国侨网

  • 设为首页

浙江青田农遗促共富观察:侨乡纽带联结 田鱼跃向世界

2021年10月05日 12: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浙江青田稻鱼米迎来丰收 范宇斌 摄
浙江青田稻鱼米迎来丰收 范宇斌 摄

  中新网丽水10月5日电(范宇斌 葛铭锐)田鱼和水稻如何共生?“稻鱼共生系统”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后,该如何保护和发展?田鱼与稻米如何让农民的生活更美好?中新网记者近日走进侨乡浙江青田探寻这些答案。

  1300多年前,农业主导着社会经济发展,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天然“劣势”,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青田人创造出了“稻鱼共生系统”。

浙江青田家烧田鱼 范宇斌 摄
浙江青田家烧田鱼 范宇斌 摄

  1300多年后,“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得以传承,并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之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成为了侨乡一张本土文化名片,并为青田打开了“共富之门”的钥匙。

  “青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0年青田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3:1,低于浙江省的1.96:1。”青田县县长潘伟说,眼下,青田农村也因稻鱼共生变得更美丽。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范宇斌 摄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范宇斌 摄

  共生:从稻鱼共生到中西文化

  正值农忙时节,连日来,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村民朱旭青很忙,他家的地里预计可收获七八千斤田鱼和10余万斤水稻。

  朱旭青所在的龙现村有着“中国田鱼村”的称号,层层叠叠的梯田间,“有水则有鱼,田鱼当家禽”,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区域。

  “水稻与田鱼互惠共生,水稻为田鱼遮阴、提供饵料,田鱼吃杂草、食害虫,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朱旭青介绍道。

龙现村养殖的田鱼 范宇斌 摄
龙现村养殖的田鱼 范宇斌 摄

  诚然,稻鱼共生能“增粮、增鱼、增肥、节水、节地、节工”,还能有效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兼具经济和生态优势。

  多年来,留守家乡的青田人将“稻鱼共生”的智慧代代相传,这也为旅居海外的青田华侨增添了一抹乡愁味道。

  漫步在龙现村,家家户户的门前种稻养鱼,各国国旗随风飘扬。

  “这些国旗代表家庭成员正在‘闯荡’的国家。”归侨、龙现村村委会主任吴立群说,龙现村被称为“联合国村”,村里,祠堂和教堂遥相呼应,田鱼与咖啡共登餐桌。

  放眼青田,这个拥有33万华侨华人分布于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乡,也正打造属于其独特的中西韵味。

浙江青田方山乡龙现村 范宇斌 摄
浙江青田方山乡龙现村 范宇斌 摄

  共同:农遗纽带联结万里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于2005年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定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青田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做了非常精彩的解读和实践。”近日,在青田举办的第八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工作交流会上,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如是说。

  曾几何时,“稻鱼共生系统”也面临传承问题。

浙江青田方山乡龙现村稻鱼共生系统 范宇斌 摄
浙江青田方山乡龙现村稻鱼共生系统 范宇斌 摄

  “看到村里稻田许多都荒废已久、杂草丛生,‘儿时记忆’的消逝令我感到难过。”朱旭青告诉记者,2011年回到家乡后,他开始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

  经过两年开荒,2013年朱旭青将水稻和田鱼苗“种”入50亩稻田间,此后他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如今,我需要打理约200亩稻田和属于自己的田鱼育苗基地。”他说。

  在青田,像朱旭青这样回乡创业的村民不在少数。“稻鱼共生”像一条纽带,一端连接着在海内外打拼的青田人,另一端则通向家乡的梯田。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目前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面积达5万亩。

  事实上,要想保护发展好“稻鱼共生系统”,离不开政府的主导支持。

  “政府‘搭台’,老百姓才能‘唱戏’。”归侨金岳品2007年回到方山乡创业,他谈道,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农业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政府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

  如其所言,近年来,青田县一方面打造“青田田鱼”“青田稻鱼米”区域公共品牌,实现“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稻鱼产品价值提升。

  另一方面,该县探索农业、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擦亮“稻鱼共生”这块农业招牌。

  不久前,中国1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遗产地代表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这座与周围梯田相交融的博物馆亦如“稻鱼共生”和青田人、“稻鱼共生”和其他遗产地那般,以一条共同的纽带连接起携手保护、传承和发展农业文化遗产的重任。

  共富裕:序章已就振兴可期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但不是落后的农业。我们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不是保护过去落后的东西,而是发掘有价值的东西,让未来过得更好。”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说。

  对青田而言,保护和发展“稻鱼共生”这一农业文化遗产,还要结合当前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讲好“共同富裕”这一时代故事。

浙江青田方山乡龙现村梯田风光 葛铭锐 摄
浙江青田方山乡龙现村梯田风光 葛铭锐 摄

  “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区域龙现村目前共有4家民宿、5家农家乐,吴勇强便是其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2019年回乡创业,办起了一间“农耕文化风”的“民宿+农家乐”。

  “当时,被生态旅游吸引的游客络绎不绝,缺少游客住宿场所成为村里亟需解决的问题。”吴勇强说,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将餐饮作为主打项目。

  目前,吴勇强的“民宿+农家乐”一年的营业额超80万元,他还不忘开拓“副业”,向游客和一些因疫情无法回乡的青田游子出售活田鱼和田鱼干。“青田人在海外闯荡,那一口田鱼干便是他们的乡愁。”

  “‘稻鱼共生’融合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这种智慧在当下同样可以引申出有关共同富裕的问题。”闵庆文说,“稻鱼共生系统”可以产生重大的农产品、生态、文化价值,这些价值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百姓和城市居民都具有重要意义。

  闵庆文认为,通过“稻鱼共生系统”,城市居民可以在乡村享受城市所没有的特色农产品、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农业文化遗产地民众则能借此拓展农业功能、取得高收益,以此实现共同富裕。(完)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